目前分類:佛教經典 (2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Jul 02 Mon 2018 05:20
  • 水火

10150773_1508383412769392_8644912885457313247_n  


有一個挑水的僧人,長得魁梧,虎背熊腰。
由於他腳力好,力氣也比常人大,所以,即使他一人擔著四桶水,
也面不紅,氣不喘。眾僧見了,都忍不住對他豎起大拇指,稱其神力。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相不可說

有一座寺院,很小,只有一個小沙彌與住持,但由於香火很旺,來祈願的人很多小沙彌看住持接應不暇,小沙彌就自告奮勇的告訴住持;「師父,您休息一陣子吧,我來代替您做接待的工作吧」。
住持想了想,同意了。不過他提了一個條件:「當你站在這裏時,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以說一句話」。

小沙彌想了想這很簡單不成問題就答應住持了,不過由於每日來祈願的人很多,而且提出的要求五花八門,小沙彌驚訝萬分,但都忍著不說。直到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求富貴的
走的時候竟然忘記手邊的一袋錢幣便離去,小沙彌看在眼裡,真想叫回這位富商回來,可是,他憋著不說。接著來一位窮人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位老太太,她對丈夫、兒子的作為總是不滿意,總是惡言相向,終於有一
天,她的丈夫走了,兒子也離開她到他鄉求生存,最後客死異鄉,連死前最後一面也不能見。

老太太哭了好多天,從今而後,她只能一個人面對日漸的蒼老和無力。
然後佛陀來了,祂問:「妳覺得痛苦嗎?」

老太太收起淚,搖搖頭:「痛苦是什麼?我為什麼要痛苦?」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6 Thu 2012 18:28
  • 寒山

寒山

不知何許人,居天台唐興縣寒巖。時往還國清寺,以樺皮為冠,布裘弊履,或
長廊唱詠,或村墅歌嘯,人莫識之。閭丘胤宦丹丘,臨行,遇豐干師,言從天
台來,閭丘問彼地有何賢堪師。師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在國清寺庫院廚
中著火。閭丘到官三日,親往寺中,見二人,便禮拜。二人大笑曰:豐干饒舌
,饒舌,阿彌不識,禮我何為?即走出寺,歸寒巖,寒山子入穴而去,其穴自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四禪圖(二)



15.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四禪圖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摩三論    達摩大師《血脈論》(摘要)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觀諸家禪說一切經文,原其至當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來真佛。達摩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蓋謂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馳求。將謂自性真佛外更有別佛,故諸佛諸祖師說法,要人省悟自己本來真佛,不應外求。又緣種種法語氾濫不一,轉使學人惑亂本性,無悟入處。惟有達摩血脈論,並黃檗傳心法要二說,最為至論。可以即證自己佛性,使人易曉。紹興癸酉見獨老人任哲序。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即心是佛。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讀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閒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原來不得。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恒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泡影。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已悟了,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忌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他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即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得成佛否?' 答曰:'不得。' 問曰:'因何不得?'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 問曰:'既若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云何不見本心?' 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問曰:'心既常在,何故不見?' 師曰:'汝曾作夢否?' 答曰:'曾作夢。' 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 答曰:'是本身。' 又問:'汝言語施為運動與汝別不別?' 答曰:'不別。' 師曰:'既若不別,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於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如恒河沙,及乎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佛言一切眾生,盡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眾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為運動,皆是自心。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色無盡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四大色身,即是煩惱;色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故。經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現前,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但有異境界,切不用採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淨,何處有如許相貌。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懼;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見,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眾生位中。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故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聖人。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閒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法身本來清淨無受,只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賤富貴皆從妄想生;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他不得。聖人破邪魔;一切眾生但見本性,餘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餘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驅驅念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輪迴。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盡是謗佛法人。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中,阿難多聞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墮在因果中。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欲無罪過。經云:闡提人不生信心,殺欲無罪過。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善惡歷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譬如無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只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復如是,現今墮畜生雜類,誕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法身本來無受,無飢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飢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他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他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汝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餘眾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性,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動是心動,動即其用。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動是心用,用是心動。動即心用,用即心動。故經云: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哮而未曾哮,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故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空寂。乃至嗔喜痛癢何異木人,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故經云: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不但嗔墮地獄,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執即業脫。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說亦無盡,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頌曰: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慧能大師偈: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地藏偈:主觀臆造美善佛,相對另類醜惡魔;人人性中皆有佛,貪嗔癡慢也成魔;一念善心即是佛,轉念噁心又成魔;誰言眾生未曾佛,佛若行惡也變魔;個體沒有永恆佛,一成不變惹惱魔;文殊現相童子佛,誓願恆進不變魔。 達摩大師《悟性論》(摘要)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嗔癡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捨身不恡,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若作 ​​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愈,此皆大禪定力。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無見之見,乃名真見。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是以聖人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總而言之,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系縛。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它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經云: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不淨穢惡者,即無明三毒是;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是。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係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縛。凡言無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魚。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無此岸,亦無彼岸,既離迷悟。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至少不苦哉。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慧心;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地藏偈:迷覺產生佛,眾生成就佛;佛本世間生,遁世豈成佛。 達摩大師《破相論》 問:若復有人誌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云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恒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 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慾,及恒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癡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絕,乃能瀰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問:云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云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餓鬼趣;嗔業重者,墮地獄趣;痴業重者,墮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即得解脫。 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 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恒河沙惡念,於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恒河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恒河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問:何謂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 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渡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問:如經所說,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也? 答:佛所說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治三毒,發三誓願,持一切淨戒。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於嗔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問: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製口賊,不貪諸味,贊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問:經云: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飲三鬥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也? 答:成佛如此,言無虛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清淨法乳;三鬥者,三聚淨戒;六升者,六波羅蜜;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來食於世間和合不淨牛羶腥乳,豈不謗誤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如是不淨之乳,以充飢渴。經中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濕,不食穀麥糠麩,不與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毘盧遮那佛也。以大慈悲,憐愍一切,故於清淨法體中,出如是三聚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育一切求解脫者。如是真淨之牛,清淨之乳,非但如來飲之成道,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燒香散花燃燈,晝夜六時繞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空也。 答: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伽藍。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謂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寫金銅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之法身,非是有為敗壞之色身。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沈檀薰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可得?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常說正法,諸功德花,饒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佛所讚歎,究竟常住,無雕落期。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持淨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誤犯者,猶 ​​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淨戒,傷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又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檯,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痴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過去有佛,名曰然燈,義亦如是。愚癡眾生不會如來方便 ​​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上能照萬八千世界;豈須如是蘇油之燈,以為利益。審察斯理,應不然乎!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捨,名為六時。繞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當令覺慧巡繞身心,念念不停,名為繞塔。過去諸聖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繞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製三毒,勤覺察、淨身心。瞭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又禮拜者,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嗔癡,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問:如溫室經說,洗浴眾僧,獲福無量。此則憑於事法,功德始成,若為觀心可相應否? 答:洗浴眾僧者,非洗世間有為事也。世尊當爾為諸弟子說溫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隱說七事供養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淨水、二者燒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柳、五者淨灰、六者蘇髇、七者內衣。以此七法喻於七事,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其七法 ​​者:一者謂淨戒洗盪僭非,猶如淨水濯諸塵垢;二者智慧觀察內外,猶如然火能溫淨水;三者分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淨垢膩;四者真實斷諸妄想,如嚼楊枝能淨口氣;五者正信決定無疑,猶如淨灰摩身能闢諸風;六者謂柔和忍辱,猶如蘇髇通潤皮膚;七者謂慚愧悔諸惡業,猶如內衣遮醜行體。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之義。如來當爾為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溫淨戒湯,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當爾比丘,聰明上智,皆悟聖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證聖果。今時眾生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依經,豈非誤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為法身?事不相應,云何悟道?若欲身得淨者,當觀此身;本因貪欲,不淨所生,臭穢駢闐,內外充滿。若也洗此身求於淨者,猶 ​​如漸漸盡方淨,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說也。 問:經說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必觀心,求於解脫? 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 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主。涅槃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虛促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盡力,損己迷他;未解慚愧,何曾覺知。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恒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詳其少分。 慧能大師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必惹塵埃。 地藏偈:菩提緣自性,何愁不見性;執著他佛姓,豈能見自性。 斷際大師偈: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惑叮嚀語》──劉德華1 一九九年九月,妙蓮老和尚的「解惑叮嚀語」有了廣東話譯本的CD 、錄音帶,轉述人是劉德華,因此,有意無意間吸引了更多人的注 意。 劉德華以他虔敬的發心、動人的聲線,恭錄了他師父上妙下蓮老和 尚的開示問答《解惑叮嚀語》,免費結緣,把老師父的國語開示以 粵語演譯,方便香港的信眾與市民聆聽受益。從構思、制作到流通 ,都是低調進行,看得出華仔的全心全意,以及他對師父的尊重。 《解惑叮嚀語》是妙蓮老和尚平常跟弟子聊天或者是他講經、開示 和問答節錄,其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問得貼心,答得精彩 ,例如家人不和,怎麼辦?命運可以改變嗎?為兒孫做牛馬,值得 嗎?如何令婆媳和睦?致富可有良方?吃虧、工作不開心、睡不著 ,怎麼辦?窮人如何布施?丈夫有外遇怎辦……等等,現已出書 了。 劉德華是影視歌三棲藝人,聲音的表達能力自有一定的水準,但他 在這許多演唱會、演戲、拍廣告、度劇本、練健身等工作之中,如 何還能夠勻出時間來做這件看似簡單實則繁複的譯述工作?是甚麼 原因促使他要做這件事?在整個工序中,可有遇過甚麼困擾又或有 甚麼得著?且讓劉德華自己來解答: 「其實是件很平常的事,去年我師父(妙蓮老和尚)過生日,我在 想,送甚麼給他作生日禮物最好呢?一般的生日禮物太普通了,而 且,出家人,物質的禮物又顯得太俗氣。 『解惑叮嚀語』是師父平常跟弟子聊天或者是他講經、開示,又或 是有些弟子問他問題而他作解答時,一些摘錄出來的內容,已經出 了書了。 我覺得,香港人對看書的興趣,遠不及聽聲帶。在台灣、在大陸, 讀書風氣都比較盛,可是在香港,尤其是想要推廣佛學,你要人看 書?一定事倍功半。所以我才想,假如把師父的『解惑叮嚀語』翻 譯成廣東話錄成CD,大家當聽故事也好,當聽歌也好,都容易接受 好多。這就是這件事的緣起。」 至於工作中的困擾?可以說完全沒有。我們在泰國拍廣告的時候, 大家就去我房間『夾手夾腳』一起翻譯,後來在上海也繼續。Joe 、阿Paul、嘉莉都有份(他的工作人員),辛苦,但是不艱難。至 於『得著』,我沒有想過要『得』甚麼,順利的完成這件工作,本 身是不是一種『得著』?而『順利完成』對我來說,我又覺得是很 自然的事,找一個時間,訂錄音室,就錄音了。都是我平日接觸開 的事物。 我們第一批錄了五萬份,之後又有沒有加製或製了多少,我並不知 道。完成了就放下了,沒有過問。有人喜歡,能推廣,當然是最好 的事,我想我師父會很高興的。」 溫暖人間去年九月復刊,蒙靈巖山寺香港分會修岸法師慈悲,送贈 逾千張「解惑叮嚀語」CD及盒帶給本刊讀者結緣。消息見刊後,讀 者反應熱烈,登門與郵寄索取者絡驛不絕,不消多少光景,CD及盒 帶皆相繼派罄。 接下來,我們陸陸續續聽到很多讀者歡欣的回響,讚嘆「解惑叮嚀 語」的當頭棒喝,令他們打開心結,解決了鬱積心底的諸多問題。 有人因而改變了臭脾氣,有人學會了如何待人處事,有人的婆媳關 係大為改善,有人減少了怨氣沖天...。 解惑叮嚀貼心精彩 「解惑叮嚀語」的問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問得貼心,答得精 彩,例如家人不和,怎麼辦?命運可以改變嗎?為兒孫做牛馬,值 得嗎?如何令婆媳和睦?致富可有良方?吃虧、工作不開心、睡不 著,怎麼辦?窮人如何布施?丈夫有外遇怎辦....等等。 劉德華以他虔敬的發心,動人的聲線,恭錄了他師父上妙下蓮老和 尚的開示問答「解惑叮嚀語」,免費結緣,把老師父的國語開示以 粵語演譯,方便香港的信眾與市民聆聽受益。從構思、制作到流通 ,都是低調進行,看得出華仔的全心全意,以及他對師父的尊重。 說起來,頑皮好玩的華仔,卻皈依了持戒甚嚴的妙蓮老和尚,不曉 得華仔在嚴師的面前,是否一個乖乖樣? 「師父與別人在一起時是怎個樣子,我不知道,但他與我在一起時 ,卻是有講有笑的。」率直的華仔有碗話碗、有碟話碟:「有次師 父與我一起看他的開示錄影帶,我看了不多久,就開始打瞌睡。師 父問我,要不要關燈?要不然他會很醜。我答:好呀,大家都 冇咁醜!」這對師徒真有意思! 玄機答問皈依三寶 劉德華與妙蓮師父緣份非淺,話說華仔某天造訪友人,看見妙蓮老 法師正在打皈依。華仔好奇的問,皈依有甚麼責任?老和尚回答爽 快,說沒有甚麼責任。兩人相談甚歡,華仔感到內心舒服。兩天後 ,華仔決定皈依三寶,成為妙蓮老和尚的弟子。 話得說回來,所謂皈依沒有甚麼責任,其實另有弦外之音,老和尚 深明華仔慧根,故出此言。慧果居士(劉德華)凝重的說:「這並 非責任的問題,其實是心的作用,要是沒有這份心,告訴你有一百 條規矩又有甚麼用?」 華仔皈依後,更抽空專程到台灣靈巖山寺住了四天,親近師父求法 ,也體驗出家人生活。 「早上四時起床上大殿做早課。師父沒有要求我們必須上殿,但我 還是要見識一下。」華仔見識做早課,也很有個人特色。「我聽到 打板聲,馬上起床,洗面刷牙,到大殿站了幾分鐘,就『閃』走了 。」華仔的坦白引來滿堂笑聲,可敬的是他沒有裝模作樣打妄語。 那幾天的寺廟生活很清淨、舒服,說不出的開心自在,華仔到處參 觀,聽開示,看小沙彌上課、練功夫,更到廚房當義工,洗菜摘菜 。他更念念不忘靈巖山寺的齋菜很好吃。 佛法啟蒙放下自在 曾經問華仔,皈依後對佛法有甚麼新的認識?華仔坦白說,對佛法 還是認識有限。儘管如此,他承認佛法對人生觀有所啟發:「皈依 前,我的埋怨比較多,甚麼事情也要問個為甚麼。皈依後,我較能 安於現實。當然還未能事事放下。」 「以前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事情做不好,會怪人、怪自己 ,放不下。現在好一些,懂得包容,個心輕好多,沒有甚麼大不了 !」 懂得看破、放下、自在,人生就會活出彩虹。劉德華演繹妙蓮老和 尚的解惑叮嚀,默默的推廣佛法,不斷的助人,自己又何嘗未有得著? �X�B: 《解惑叮嚀語》──劉德華1 - 善書流通處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kinshing/2794484#ixzz1xlDv6hN0 《解惑叮嚀語》──劉德華2   文/網路資訊 劉德華篤信佛教,早在好幾年前,他已在台灣的靈巖山寺皈依,拜妙蓮老和尚為師。在香港,認識妙蓮老和尚的信眾不算太多,但在台灣,他卻是一個德行甚高的和尚,出家超過六十五年,而他多年來有一個宏願,就是買地建一個大叢林,有了大叢林修學,才可以有高僧。    劉德華法號慧果,在皈依老和尚門下以來,只要一有空檔,劉德華就到台灣見師傅,聽聞佛法和師傅的教誨,讓他的心靈得到很大安慰。 一直以來,劉德華知道老和尚度眾生的心願,就是希望勸人唸佛和鼓勵人出家,而老和尚在台灣出版了《解惑叮嚀語》,是一本由妙蓮老和尚向大眾開示的問答,從而啟發般若的智慧。 劉德華希望香港的信眾們也有機會聽到老和尚的開示,但他又明白到老和尚用國語來開示時,並不是所有的香港信眾可以聽得明白,於是他決定用廣東話將老和尚的一本《解惑叮嚀語》重新演繹過來,並和靈巖山寺的香港分會決定,以CD形式出版,免費送贈,讓更多人可以聆聽到老和尚的法語。 妙蓮和尚幾位弟子出錢,劉德華則出力,務求把CD完成。不過,對於錄歌之事,劉德華不想高調宣傳:「我不想導人迷信,只想有緣人聽到,也不想給人覺得在傳教,希望有緣人發自內心明白和信奉。」 劉德華工作排得密密麻麻,依然把《解惑叮嚀語》錄成,主要是靠他的發心,當他決定做此事時,手上經常拿著錄音機,一有空閒便拿出來錄幾句,而最後終於大功告成。   這是靈巖叢書中首創以問答方式呈現的開示,一百二十個絕問妙答,解除你一生的疑惑,閱後如飲甘露妙藥,即得佛法清涼自在。 《解惑叮嚀語》──劉德華3 2009/03/29 14:54:30瀏覽350|回應0|推薦0 《解惑叮嚀語》──劉德華3 請看老和尚如何以微妙智慧為苦惱眾生解惑叮嚀﹕ 〈認識老和尚〉 ◎老和尚要和誰爭一口氣呢? 我要和觀世音菩薩爭一口氣,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我將來也要有三十二化身、無處不應;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一切苦難,我也要大慈大悲、救一切苦難。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我更要發四十九願,攝受一切眾生到我佛國土。做父親的總希望兒子勝過他嘛!彌陀慈父也希望我好過他呀! ◎你知道老和尚的第四十九大願嗎? 凡見過我的面,聽過我的法,乃至聞我名號的人,我都要度他同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他此生不能生西方,我一定再來化度,直到他生西為止。 ◎老和尚為什麼會發第四十九願? 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我之所以會發第四十九願,是因為看了彌陀經的不休息菩薩有無盡之大慈悲心,菩薩自利固然是不休息,度他也是不休息;為度一眾生,跟到天上地獄,經百千劫不捨,直至度脫為止。由這因緣的啟發,我就發了第四十九大願。 ◎老和尚想到什麼地方遊歷呢? 這娑婆世界有什麼好遊歷的?等我生到極樂世界,有神足通,再遍遊十方法界塵剎諸佛的道場,參禮諸佛、禮敬諸大菩薩。到那時候,請大家浩浩蕩蕩地跟著老和尚去! ◎老和尚常跟觀世音菩薩講什麼話呢? 我唯一依靠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啊!我發大願要建大道場,要度人出家續僧慧命、住持佛法、廣度眾生。不久的將來要在臺灣度兩百萬僧伽,化臺灣寶島為佛國、五大洲為淨土,求菩薩加被我畢竟成就! ◎為什麼老和尚要學「長舌婦」呢? 我要說的話太多了,即使說得口乾舌燥,仍然要說;就算遍身毛孔都是口也難以道盡啊!就算你們嫌我囉嗦,我還是要說。我要說!我要說到你們能依教奉行才停止,我要說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們才罷休! ◎你知道老和尚的招牌口頭禪是什麼? 祝大家好,大家同生西方! ◎你知道老和尚也「貪」得很嗎? 老和尚也有好大的貪心——要度兩百萬出家人!我就是要「貪」,希望你們都同老和尚一樣貪,不要貪世間法,要貪出世法,這樣佛果才會圓滿。 ◎你知道老和尚現在最想做什麼事嗎? 我現在一心一意要買地,有地才能建大叢林,有大叢林修學才有高僧,高僧輩出就可廣度眾生;等於國家有高等學府,才能造就第一流人才。 ◎老和尚有什麼事放不下? 你們來山上,我很歡喜,可是你們一下山,我就放不下了。希望你們還要來,更要度無量的眾生來;眾生度盡,我的心才放得下。 ◎你知道老和尚流的汗不會臭嗎? 因為我吃素六十九年了,不但血肉是素,連骨頭都是素的,流的汗當然不會臭。如果你們能長期吃素,流汗也不會臭啊! ◎你可了解老和尚捨我其誰的建道場精神? 創建道場,雖然我個人受點辛苦,也耽誤了我自己的修持;但反想起來,能令千萬人得福報、得解脫,這又何樂而不為? ◎你知道老和尚有兩個大願嗎? 我有兩個主要的大願:一、勸人念佛,二、鼓勵人出家。 ◎你知道老和尚最快樂的一件事嗎? 將來我生西方時,阿彌陀佛一定來接我,跟我說:「妙蓮仁者,謝謝你!因為你的引導,我的極樂世界多了很多菩薩,七寶池的蓮花都快滿了!」那時是我最快樂的了! ◎你想獲得老和尚帶你去西方的保證書嗎? 你只要來靈巖山寺,老老實實的念佛持戒,老和尚就會帶你去西方。 ◎老和尚自認了不起嗎? 靈巖山寺能建得這麼好,是諸善信們看在三寶的功德面子上,共同發心擁護才成就的,並不是我老和尚自己有什麼了不起;我只是守護這個靈巖山寺,保持它清潔整齊,令眾生來享受。你們要回來享受喔! ◎你知道閻羅王也要跟老和尚出家嗎? 閻羅王好像對我這樣說過:「老和尚啊!你說出家有兩種:一種是出父母之家到寺廟修行,另一種是生到極樂世界,出輪迴之家。你不是要度兩百萬人出家嗎?我閻羅王能不能算你兩百萬中的一個?」我說:「得!得!歡迎!」 〈廣開如意門〉 ◎一家人惡緣相會時,怎麼辦? 父女、母子性情不一樣,想法又相反,大家惡業障聚在一起,有怨又不能離開,真是有苦難言,好苦!但學了佛要逆來順受,要了達緣生緣滅,萬事皆隨因緣而變,向好的想,忍過去就好了! ◎錢應該留給兒女嗎? 俗語說:「養兒勝過父,要錢做什麼?養兒不如父,要錢做什麼?」你的兒子比你有能力,錢給他是多餘的;兒子像扶不起的阿斗,不會用錢,甚至拿錢造罪業,那留錢給他反而害了他。 ◎你知道生男或生女的妙方法嗎? 普門品上有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不單人愛,更受人敬重。 ◎如何留錢財給兒女? 替兒女做功德——供養三寶、做善事,這才是真正留錢給兒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嘛!子子代代都好,所以不可忘了積善。 ◎如何祝福下一代白頭偕老? 你嫁女兒、娶媳婦時,如果能辦素食,不傷生害命,就能百年長壽。希望你以這種慈悲心來祝福下一代白頭偕老。 ◎為什麼你會生個討債鬼? 誰叫你前世要騙他的錢、欠他的債,所以才生個不順心的敗家子;你前生如果多布施,就會生個還債發財、報恩興家的好兒女。 ◎如何避免一家人生離死別? 佛法最有人情,要你們一家老少都念佛,將來同生西方永在一起,就不受生離死別之苦,永久在一處修行直到成佛道。 ◎你會利用時間修行嗎? 你把看電視、上下班、坐車、走路的時間拿來念佛,把看閒書的時間拿來看佛經,這樣修行就夠了,誰說無閒時? ◎如何真正的孝順父母、慈悲兒女? 把兒女送到一個安樂處,讓他永遠脫離輪迴之苦,才是慈悲兒女。陪伴父母好好念佛求生西方,得究竟安樂,才是真正孝順父母。世間凡夫怎麼知道這種孝道啊! ◎丈夫有外遇時要如何自處? 夫妻感情太甜蜜,往往妨礙學佛;要是沒情感,如仇人相對,那個家根本不像家,正可體會人生苦,好好念佛求究竟離苦。而且到處聽經聞法,丈夫也不會管,多安靜自由!所以丈夫有了外遇,你就當對方的她,是你的「替死鬼」嘛! ◎你為兒孫做牛做馬值得嗎? 你以為他們孝順你就值得嗎?靠不住吧!說不定你為了他們而造惡業,將來還要受惡報,那太冤枉了!還是好好念佛修行,以功德回向他們,才真正利益自己又利益兒孫。 ◎如何使婆媳之間和睦相處? 媳婦要想:丈夫是婆婆辛苦培養大的,現在將兒子交給我,我應該感謝她才對;要將婆婆當成親生母親來孝敬。做婆婆的也要想:人家也是辛苦把女兒栽培成人,嫁到我家來,幫我照應兒子,我也要感謝媳婦才是;要愛媳婦像愛女兒一樣。大家要互相感恩。 ◎想要相貌端正莊嚴嗎? 想使相貌好,要修忍辱波羅蜜(不妒不瞋);見人就微笑,看人做善事能歡喜讚歎;乃至供養佛菩薩的像及鮮花供佛,也都是修相好端正的因。但不能有急性子,相隨心轉,要寬宏大量相才會好。 ◎命運可以改變嗎? 佛法講命是不定、可改變的。你雖好命,但做件缺德事,好命沒了;你雖壞命,但做件功德事,壞命就能轉好。所以要隨時修好因、培好命,切忌修惡因轉成壞運! ◎如何使邪神邪鬼不會光臨府上? 家中常放佛號,佛光普照,邪神邪鬼就不敢找上門!不單邪神邪鬼怕,就是正直無私的閻羅王,也不要人見他,他很喜人見阿彌陀佛。 ◎為什麼工作中要念佛? 工作中不念佛,自己一個人還不是打妄想,二個人在一起還不是閒聊,空過命光?那何不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不但工作能做得好,同時也培養了福慧,一舉數得太好了! ◎如何才能得富貴? 想富要隨力布施,今生富是前世修來,想保持富有,就要繼續布施。想貴就要保持品格尊敬他人,你想貴卻把別人看得那樣賤,你心裏沒有貴的種子,怎能貴得起來?你尊敬人,人不就尊貴你了嗎? ◎如何利用收錄音機來修行? 利用收錄音機,來聽佛號及講經的錄音帶,就能獲得智慧,不再愚癡昏迷。 ◎你知道修大福報不一定要花錢嗎? 只要用你的善口說一句好話助人,看到人家做善事,發個隨喜心、讚歎心,令對方成就,都是修大福報;乃至勸導別人發心種福田,自己也同樣得福報。 ◎你知道貧窮可以賣掉嗎? 想賣貧窮就是要布施,因為會窮就是前世慳貪不捨。布施就是在播種,沒播種怎能有收穫?布施功德以供養三寶為第一,因三寶是世間最大的福田,能普利群生。 ◎你想要消業障增福慧嗎? 代他人辦事受苦,就是消自己的業障,好事予他人,就是增自己的福慧。 ◎你相信連乞丐也能布施嗎? 乞丐只要有心也可行布施,比如將洗碗水或飯後漱口水遍灑,就可布施大地的蟲蟻。野地取一枝花以恭敬心供佛,福報最大;以大悲心布施蟲蟻,福報也不小;因佛是已成之佛,蟲蟻是未成之佛。 ◎如何有福有慧? 一個人怎麼會無福無慧?因慳貪故。好事與他人,惡事向自己,就是修福。知無不言,歡喜教人,就是修慧。 ◎要怎樣才會有人緣? 出錢出力、濟世利民、供養三寶就能廣結善緣。你能修忍辱波羅蜜——處處吃虧,同人家和合,得到人家讚歎欽佩,更是結人緣最好的方法。 ◎你想服一帖能解你所有毒素的妙方嗎? 聖號就是解毒之藥,心有貪瞋癡三毒煩惱,只要聖號在心,雖有煩惱,但不會造殺盜淫;等於毒素有了解毒之藥,就毒不死人。 ◎你知道不用花錢就可以消災免難嗎? 念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有業障,你就阿彌陀佛拼命念下去就對了;你有苦難,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你一心稱念就好了。 ◎你想死得灑脫自在嗎? 平時要念佛,還要有看「諸法皆空」的智慧,才不為名位、財富、夫妻親情等所迷所障,到臨終的時候就能灑脫自在。 ◎想知道你的死期嗎? 你只要至誠精進念佛,就能預知時至,阿彌陀佛會告訴你,某時日來接引台端。 ◎怎樣才能不必向閻羅王報到? 唯有警覺人命無常,至心念佛,才能臨終無苦,避免向閻羅王報到,否則用什麼也收買不了閻羅王。 ◎失眠怎麼辦? 其實失眠不是正好?可以利用來多拜佛啊!拜到疲倦了,倒在床上自然也就呼呼大睡。再睡不著,只要心不煩躁,靜靜的躺著也可養神;最怕你睡不著,心又不平靜,翻來覆去的當然得不到休養。所以要好好調心調神,再精進拜佛或靜坐,慢慢就會歸於正常好睡覺。 ◎你會打如意算盤嗎? 你會打做生意賺大錢的如意算盤,學佛人是打修福慧、利益眾生、做功德、了生死的算盤。這才是真正的如意算盤,令你永久安樂自在。你為何不打這個如意算盤? ◎你心想安靜嗎? 多念佛號,將世間那些七情六欲的風息下來,心水就澄靜了;靜極光通達,福慧同時具有了。 ◎你想得到最長最長的高壽嗎? 你只要多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生到西方就能同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我們要求法身無量壽,不要希望這個臭皮囊也無量壽,那苦死了! ◎你想要佛菩薩親自為你說法嗎? 你只要好好念佛,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會親自為你說法,而且一聞法就永不忘失。 ◎你想通往一條直接成佛的大道嗎? 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就是成佛的捷徑大道,捨此一道無路可走。 ◎你想出國留學嗎? 那介紹你到極樂世界去留學;極樂世界就是最好的學校,阿彌陀佛是校長,觀音、勢至菩薩是教授,清淨大海眾菩薩是同學。多好的師資和環境啊! ◎對人說話就發抖怎麼辦? 沒福德智慧,業障又重的人,到臺上一站兩腳就發抖,話都講不出來;那就要多念觀世音菩薩,業障消、福慧增,就能解脫「大眾威德畏」,說話就自如了,因為觀世音菩薩號「施無畏者」。 ◎你處世會用人倫感情嗎? 對情感較薄的人要寬厚,對情感太超過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熱要加點冷水,水冷了要加點熱水。人既不能離群獨居,處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過份熱情都不好。 ◎為什麼有才能卻仍一生潦倒? 這就是有慧沒有福。福從那裏來呢?從德行而來。你能行財施、法施、無畏施,救濟人家的逆境、解除人家的痛苦,這都是培福。有福、慧就自在了。 ◎為什麼事事都不如意? 事事不如意,那都是因為往昔之中,嫉妒障礙別人的業報所感。要多生慚愧,多多念佛、拜佛以消業障,進一步要廣修福報成就人。這樣就能處處自在、處處快樂,那不就事事如意、件件稱心了嗎? ◎為什麼做事會處處困難? 一是你沒有福,二是你沒有慧;換上有福慧的人做,一點也不難。你說做事難,但不能怕難就不做;不做怎麼培福慧?無福慧的人好苦! ◎為什麼會身不由己的做惡事? 明知道惡不能做,卻偏偏要做,這是惡果業力!那就要多念觀世音菩薩,求菩薩消除我們的愚癡無明,使我們開智慧;開了智慧就能修善,不會再造惡業了。 ◎你求觀世音菩薩不靈感嗎? 不是不靈,念觀世音菩薩絕對有感應,如水絕對滅火;但一定要至誠,而且多念才有力量除苦難,否則少水怎能滅大火? ◎為什麼你求什麼沒什麼? 因為你不知要修好因,光是想求好果,怎能求得到?你只要修好因,到時就有甜蜜的碩果,不求也有。 ◎苦海巨風浪滔滔,你想找避風港嗎? 財色名食睡就像十級的大風,吹起的浪是排山倒海、不能行船的;聞到佛法,你不趕快奉行,難道不怕被淹沒?靈巖山寺是避風港,快發心到山上修行,就能躲避世間的風浪,免死於苦海中! ◎你知道有一所無病不治的大醫院嗎? 靈巖山寺就是一所無病不治的大醫院,專門醫眾生貪、瞋、癡的病。靈巖山寺也是造佛的功德廠,因為來山念佛,念佛就能成佛。靈巖山寺也是苦海中的大慈航,因為來山念佛,念佛就能生西方。 ◎想佔盡天下最便宜的事嗎? 只要你發心到靈巖山寺來,就能時時眼見莊嚴佛像、耳聽萬德聖號,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天底下竟有如此好的最便宜事都讓你佔盡了,這是你的福報! ◎得了中西醫都醫不好的病怎麼辦? 醫生都醫不好的病叫「業障病」,得了業障病就要生大慚愧,多多拜佛、念佛;大丈夫要有打脫牙和血吞的氣概,不能拜也要拜,不能念也要念。就像要想大膿瘡好起來,就要咬緊牙根擠出膿血。 ◎你知道你身染重病必須馬上治療了嗎? 業障習氣就是無始劫來的重病,這不是兩、三帖藥能治好的;藥要下得重、吃得多——多念佛、多拜佛、勤修萬行,病才能痊癒,罪業才能清淨。 ◎你知道身體不健康其來有自嗎? 因為你福慧不夠才不健康;多培福慧,身體就會健康,而且廣有人緣,因為你多培福慧嘛! 介紹你一個一本萬利的好行業!開素菜館令人吃素不造殺業,將來就不受多病、短命之報。若能聯合開一間容得下百桌的素菜館,方便佛化筵席之進行,那最好!福報就更大了! ◎你想三寶慈光時時加被你嗎? 只要你能發心做三寶的事,冥冥中三寶慈光自然時時加被;即使做不成也有一半功德,因為你有發心利益人嘛! ◎你知道最圓滿又金光萬丈的未來佛,出生地在那裏嗎? 如果你能咬緊牙根在靈巖山上住二十年,按部就班地學習、多吃苦,靈巖山寺會把你造成一尊圓圓滿滿、金光萬丈的佛,受千萬人禮拜。 ◎你想前途無量嗎? 依佛戒斷惡修善,你的前途福慧就無限量,終有一日決定會成佛。這真是前途無量,沒有再高的了。 ◎何處才能尋得南海觀世音菩薩? 千人萬人內心都有大悲觀世音菩薩,隨時隨地懇切禮念即是南海普陀山。 ◎如何解除水、火二種災難呢? 在事相上:大火所燒、大水所漂,至誠念觀音,即能滅火、即得淺處。在理性上:瞋心之火、貪欲之水,至誠念觀音,即能看破放下得解脫。 ◎怎樣才能真正救濟貧賤之苦? 眾生的苦惱處——無福無慧,這是真正的貧賤!只要你好好念佛,福慧莊嚴了,就能遠離貧賤;能勸導人念佛,那是真正救濟人貧賤的大善事。這利己利人的事若不做,好可憐做一世的人啊! ◎生病時你會怕死嗎? 念佛人有病時要歡喜:「我往生西方見彌陀慈父的時間快到了!」不要擔憂:「我快要死了,家裏有這麼多錢財,又有兒女‧‧‧」沒一個捨得的,那阿彌陀佛來接,你也不會去。念佛人還這麼怕死,難道在世間還沒有苦夠嗎? 《解惑叮嚀語》──劉德華4 ◎怕死怎麼辦? 娑婆世界有生必有死,如果你怕死,那就好好念佛求生西方;生到西方,永離六道輪迴,不受生死之苦,那才是究竟安樂。生死未了,你的一切都在閻王手裏,你快樂什麼?你的本事在那裏?就算富貴又怎樣?閻王還怕你嗎?那個富貴人能逃離閻王老子的手? ◎為什麼容易修的法你卻做不到? 不管那一法能不能做到,完全看你的發心如何。你發心,雖難也能做到;不發心,易也做不到。所以諸佛菩薩都叫人發心,怎麼發心?「常思地獄苦,恆發菩提心」 。修行之苦怎能比地獄苦的萬分之一?能常思地獄苦,什麼法修不起來? 〈提昇道人心〉 ◎你想快樂的工作嗎? 不管人家分配你什麼事,你都歡喜接受:?「哇!我分到這事好光榮,人家看得起我。」就會很快樂;如果你老是想:「為什麼派這事給我,怎麼不叫別人做?」那你一天到晚苦悶,常為工作煩死!不是工作把你累死! ◎與其免不了痛苦做事,何不給自己歡喜工作呢? 以歡喜心做事情,就能做得好,而且身心快樂;做事心不甘、情不願,不但做不好自己也苦惱,何必如此自尋苦惱?既然一定要做,那何不用個歡喜心做呢?大家都開心不好嗎? ◎消除煩惱有什麼好方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學忍辱,心量要大,遇到事情往好的地方想、多替對方設想、順從人意;讚歎人家好的,不好的不要說也不存於心。這樣不但沒煩惱,別人看到你還歡喜呢!這是消除煩惱的好良方。 ◎你知道自己是個傀儡嗎? 不能忍辱的人,人家說你兩句,你就笑;說你不好就拉長臉不高興。這樣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你這不是被人玩的傀儡是什麼?你若真的是強漢,就不會被人家牽著鼻子跑!名利場中的人啊!你知道嗎? ◎你可不要自找苦吃喔!遇到不好的事情,有智慧的人會往快樂的地方想;業障重的人就愈想愈氣,於是大起煩惱,那不是自找苦吃嗎?為何不找樂趣,設法解決? ◎面對無理取鬧的人要怎麼自處? 最好是心平氣和,不用同他辯,免卻愈辯愈怨徒增苦;你就真誠的回敬一聲「阿彌陀佛」,了脫千萬是非,何等自在! ◎誰是你最大的敵人?如何解脫? 無事煩惱是你最大的敵人,你若同敵人生煩惱,當然沒力量解脫煩惱,要想辦法和解,怎樣和解?退一步海闊天空,量大福大,那有解不了的事情?只要多替對方設想,就不會有煩惱。 ◎你知道吞不下那口氣的後果嗎? 大家都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但是境界一現前,為了逞一時之快,就要同人家拼個死活,馬上下地獄都無所謂的。最後墮落三塗,就是因吞不下那口氣啊! ◎你知道生氣有多傻嗎? 冤家最喜歡你生氣了,你若生氣就中他計;氣出病來沒人替你吃苦藥,最後也「氣」得一事無成,倒楣的是你自己啊! ◎有必要對逍遙法外的惡人憤恨不平嗎? 沒必要憤恨不平。雖然人間的法律他能逃,但閻羅王那邊的判案,他是絕對逃不了的;所謂:「天眼恢恢,疏而不漏」,因果是一絲一毫不爽的。 ◎什麼才是最尊貴的事呢? 為大眾服務,頭頂著無量眾生,在萬人腳下行,這是最尊貴的事;將來的果報你就是獨佔鰲頭!天上天下唯「你」獨尊! ◎怎樣使自己被惱害時不氣對方? 對方有貪、瞋、癡的煩惱才會惱害你,你就當他癲了、瘋了,他很可憐,你要原諒他。其實我們自己亦時常犯錯對不起人,你這樣認識,氣就消了,就是快樂的人了。 ◎如何化敵為友呢? 你的冤家就是沒智慧才惱害你嘛!你只要以虔誠心、慈悲心與他和合,有什麼人不能感化呢?你能化度冤家如化度親人一樣,這表示你凡夫心已去除,完全是佛心了。佛無敵人,佛魔一如嘛! ◎你究竟應該爭什麼呢? 大家要安住世間,與世無爭,一切是人家的好、人家的對,唯我慚愧。但在佛法上就要爭,對成佛這事要當仁不讓、見義勇為,要力爭上游。 ◎吃虧真的很傻嗎? 做事吃虧,好像你很傻,其實是賺了福德。你退一步,眼前是輸了;但最後的勝利、最後的安樂就是你這位傻人,所謂「傻人有福」啊! ◎顛倒人!當你犯了「相思病」,如何解決? 只要至誠多稱念、多禮拜觀世音菩薩,就能令你離貪欲心,身子安詳。同時要想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若有人歪想我的父母兄姊怎麼可以?那我也不可歪想別人之父母兄姊!再想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恭敬都來不及了,怎能起下劣心、顛倒想? ◎為什麼你做生意會常失敗? 你沒福報嘛!沒福報就算有智慧也賺不到錢;就算讓你發了財,生活也不會安樂自在。要多修善修福,即會發財安樂。 ◎你會看不起人、會恨人嗎? 把你那看不起人的心,轉來看不起自己無福無慧;把你那瞋恨別人的心,轉來瞋恨自己太沒有道德。這樣就有智慧了,能做一切利人的事情,那誰不把你當佛一樣來恭敬? ◎你想贏得尊敬嗎? 只要時時保持好心情,不急躁,多協助人,在做事方面多吃虧,多為人解苦、給人方便,人家自然會尊敬你。 ◎為什麼利益人還要感謝人呢? 因為利益人就是利益自己,所以不但不要人家答謝,還要感謝他!如果沒有這位可憐人受你利益,你就沒有對象修福、修慧,苦死了!你要想快樂,請多做苦難中難做之事。佛理太偉大,不學太可惜! ◎你真的會愛護自己嗎? 你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令自他都安樂,佛道也自然能成就,這才是真正地愛護自己。但大多數人不知佛法好,所做的多半是苦了自己害了他人,不得解脫。 ◎為什麼眾生難度仍要度? 度眾生確實不容易,每個眾生有無量無邊的業障,你令他吃得好、睡得好,他還不滿意喔!菜燒得辛辛苦苦,他不理會你辛苦,還嫌這不好、那也不好呢!但佛法說:一切眾生都曾互為父母兄弟姊妹,為了大家不要再受苦,還是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以結好果,還是要不捨眾生,因為每一位都是過去、未來互為利益的人。 ◎錢被騙了怎麼辦? 人家騙你錢,你就當布施好了,能如此反觀不就是菩薩布施?得來世福不好嗎?有錢被人騙,即是他向你借來生債,下一世你仍有錢財用哩! ◎要如何學習佛陀的偉大福慧呢? 佛陀慈悲一切眾生,寧願自己受苦難,也要眾生得安樂;並感謝眾生受度,讓他有修福修慧的好機會。這樣想才能轉凡情為聖智,圓滿佛陀之福報。 ◎你以為「老和尚」是獨一無二的專利品嗎? 「心即佛、佛即心」 ,你本來就不是凡夫,而你之所以成為凡夫者,是因小心眼造了業障也。只要你發大心、修大行,什麼業障不能消?只要你離俗出家親近老和尚,精進用功個二、三十年,將來還不是同老和尚一樣!忠實相告:一切人都比我好,都能成佛! 菩薩度人的心腸,你要學習啊!有菩薩心腸的人,面對他無法化度的惡人不僅不厭惡,而且深感慚愧:「他造惡將來會受惡報,好可憐!我慚愧福慧不夠,度不了他!」 ◎你懂得說話的藝術嗎? 會說話的人聲聲令人歡喜,句句令人利益,更能成就別人的法身慧命;不以善心說話的人出口就造惡業,退人菩提道,將來變啞巴,可憐啊! ◎凡心如何變成佛心? 精進念佛,凡心歇下就是佛心;就像擦去玻璃上的灰塵,光明就顯了。最怕你捨不了凡慾,不喜念佛,那你永遠是凡心,何能成佛? 小心別折自己的福報喔!見別人行善,你不但不歡喜讚歎,甚至還嫉妒、障礙,這就是折自己的福報。試問:你嫉妒人,到底予你有什麼好處? ◎你想做個精進不怕死的念佛人嗎? 將士要死於戰場,成仁取義;學士要死於文壇,學無止境;念佛人要死在佛堂,定生西方,才堪稱真念佛人。請把握呀! ◎為什麼會胡思亂想? 那就是心裏欲望多,把欲望除掉,還有什麼好想的?不想邪,最安詳。其實若能想好的、做好的,正思惟、正行為,不就沒有胡思亂想了嗎? ◎你知道你的性命隨時會發生危險嗎? 日夜胡思亂想、心不收攝好,法身性命隨處皆危險。請你慎思獨行! ◎你知道自己肚子裝了多少死屍冤魂嗎? 人死了埋在墳墓,那你吃大魚大肉,肚子不就變成可怕的墳墓嗎?而且一吃進去,冤魂就住到你肚內,吃多少就裝多少冤魂。有天他們找你算帳、要你命時,你怕不怕?那時連白日都見黑鬼呢! ◎如何不用花錢就可以天天放生? 你能發心吃長素,等於不用花一毛錢,就放了百千萬條的生命;你若做不到,就休想長壽健康。 ◎你知道你常常比老虎、毒蛇更狠、更毒嗎? 你今天吃條魚,明天吃隻蝦,累積下來,這一生不知吃了多少生命!說來不知比老虎、毒蛇毒多少倍?希望大家不要做人中毒蛇、毒虎,否則不但會短命,將來還要墮地獄受刀山火海的苦報! ◎你知道你餐餐都在造殺業嗎? 如果你餐餐都吃葷——吃眾生肉,那就是每一頓飯都在欠債造惡業,那能不受惡報?請免眾生苦,你自己才安樂。 ◎山珍海味吃起來真樂嗎? 其實這種樂正是苦的根源,你小心「肉」字是兩個人呀!殘害生命造罪業,以後定受惡報呀!佛家以禪悅為食才真正是究竟樂。 ◎不要讓護法菩薩受處分喔!每一位行者要深深相信:只要你守淨戒不犯威儀,就憑這個功德,自然有護法龍天歡喜來護持;如果韋馱菩薩不來護持你,他應該受處分,因為奉佛使命要負責! ◎你知道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嗎?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毛孔,孔孔都能呼吸新鮮空氣也能吸收污濁空氣,所以每個人都能影響社會的壞形象與好風氣,你看你多麼重要!所以凡為一個人,就必要學好啊!做個乖兒女,父母都有光! ◎你以為你的智慧、勇敢永遠比得上出家人嗎? 你在世間再強又怎樣?還不是在蝸牛角上爭天地,在愚人面前逞智慧,在弱者面前逞勇敢?怎比得上有悲心、有智慧的出家人,做苦海慈航的舵手,救一切眾生離此苦難、到達彼岸? ◎怎樣為自己爭口氣呢? 你行為好,人家自然敬重你;你行為不好,人家就不把你看在眼裏。好壞全在於你自己,人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求上進、發揮自己的才華,這樣才能福慧雙修,受他人尊敬。 ◎苦樂到底是誰給的呢? 一切苦樂都是自招的。你能喜看別人的好處,心裏多快樂啊!你若專看這個不好、那個也不對,不單心裏苦又到處無人緣。 ◎你想知道轉凡成聖的關鍵處嗎? 凡夫的本事就是造罪業很起勁,修善業呢?「我不行!我沒空!」你若不想做個凡夫,那就不能懈怠懶惰,要斷惡修善、持戒念佛。 ◎有錢就快樂嗎? 不見得!很多人因財而招橫禍呢!要用錢來修福修慧,有了德行才是快樂。切忌「為富不仁」! ◎你以為偷做壞事沒人知嗎? 那裏不知?凡心即佛心,一念妄動諸佛皆知。佛以太空為身,所以盡太空是佛身、是佛眼;即使你躲在黑暗室、地下洞做壞事,都未離佛身,逃不過佛眼! ◎你想開智慧嗎? 放下我是人非,聽從善人教導、耐心學習奉行,則你不單有智慧,還有大福報呢!不能從善如流的人,則你的智福都必有限! ◎生命的意義為何?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不惱害人,更要積極利益人,生命才有意義。 ◎如何做佛法的心靈環保? 現代人講環保,那是世間上的環保,還沒講到心靈的環保;佛陀三千年前就教導我們要斷惡修善,心地要寬大、慈悲,這才是真正的心靈環保。 ◎如何看破世事提起道心? 要修無常觀。人總不能活一千歲,終歸是要死的;既然都會死,現在何不為死後的歸宿好好作準備?無常觀若生不起來,到加護病房看看,甚至到太平間看看!那不只在「說」法,而是在「演」法——演無常法給你看。你總不會一點警覺心都沒有吧! ◎怎樣使心境灑脫自在? 「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聖者的心境就是這麼灑脫!你不想做凡夫,那受人家打罵要說好,心境也要這樣想:「我業障重、不爭氣,別人不打罵教誨,就沒辦法改進。」 ◎人最折福之處是什麼? 就是嫉妒障礙!看人家做好事總是眼紅、心裏不是滋味,不但不隨喜讚歎還潑冷水。有此小心眼,一切善功德皆不能成就,這就是眾生最折福的苦惱處。把嫉妒改掉,讚歎人家好,你就有福了。 ◎好人難做嗎? 其實好人最容易做!有善神、諸佛菩薩加被嘛! ◎為什麼聰明卻無福? 因為做事情總是讓人家吃虧,只顧自己佔便宜;這樣聰明是聰明,卻很折福,一點福報也沒有。有智慧的人,好事予他人,吃虧是自己。如此才能培福。 ◎如何惜福修福? 諸惡莫作就是惜福,眾善奉行就是修福。如此惜福、修福,自然身心清淨、福慧廣大。 ◎你像個學佛人嗎? 看到人家不對,你要當仁不讓,拿個父母之心慈悲教導對方;好事自己知道也要告訴人,何況人家請問,更要無條件教他。這樣才像個學佛人。 ◎你不敢向人化緣嗎? 向人化緣供養三寶,不要認為是向人討錢,不敢開口。這是凡夫心。其實這是以慈悲心,令人有機緣於三寶門中施捨善財,種善根福德。存這種心去做,就是菩薩道。 你還有問題嗎?我們共同研究,打開寶藏大門。 〈啟發般若慧〉 ◎你知道什麼才是無價之寶嗎? 具足萬德的彌陀聖號就是無價之寶。你一天賺一萬、百萬、百千萬,不夠抵你念一分鐘佛的功德。一是世財,一是出世功德,如何能比? ◎你知道世界上最補的補品王是什麼嗎? 念佛就是最高的補品,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具足萬德。念阿彌陀佛:有罪障消罪障,無罪障增福慧;有生死了生死,無生死得解脫;念阿彌陀佛,使你成佛道。這才是最高的補品王啊! ◎你知道世界上最圓滿的一句話是什麼嗎? 南無阿彌陀佛。 ◎你知道不用剃頭也能出家嗎? 念佛生西——「出」三界「家」,就是不用剃頭,最究竟徹底的出家。但也不可輕視出家,以為在家修是一樣啊!這內中很有學問呢! ◎閻羅王最怕誰? 閻羅王最怕念阿彌陀佛的人。你只要念阿彌陀佛,閻羅王就會說:「恭喜你去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到我這邊來。其實我也想去西方。」 ◎你可知自己極樂、地獄日日遊? 你心念佛時,就是向著極樂世界跑;心想財色名食睡時,就是朝地獄鑽。 ◎你相信只要用一句話就可度盡一切眾生嗎? 不管人家信不信佛,一看到就向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是金剛種,能消業障、增福慧;向他念佛就幫他種了將來解脫之因,有良因必有好果。 ◎什麼樣的人福報最大? 念佛的人福報最大,因為念佛可以成佛嘛!你要信受奉行。 ◎你想知道那一種事功德最大嗎? 大家能念佛,回向十方眾生同成佛,這就是功德最大的事。此雖是最大事,但並不太難。請各發至誠心即能做到,但怕沒心人。 ◎你知道你家的招牌也可以度眾生嗎? 在你家門前掛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的佛號招牌,令眾生看到聖號,這就是幫他們植佛種,所謂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代佛宣傳度眾生。這不是難做的事吧?請快做! ◎為什麼念了十幾年的佛,還得不到佛法的好處? 修行要與生活相融合,你日常行為不檢點,老習氣還是不改,習氣多,障礙也就會多。那樣念佛都不夠消罪,那還能增福慧?要洗心革面,把人格完成了,那隨時修隨時得利益。雖說你未明顯得好處,但淨業種子已深植,等待花開見佛。 ◎不做壞事就是好人嗎? 不做壞事,只代表你不是壞人,並不表示你是個好人。怎樣才是好人?要做好事才是好人。雖有好心不做好事,那有好報? ◎誰是世界上最苦惱的人呢? 你在名利上不擇手段地爭奪,什麼富貴名位都做過了,卻未曾修過道、成過佛啊!所以你仍是一位世界上最苦惱的人。趕快醒覺吧! 《解惑叮嚀語》──劉德華〔完結篇〕 ◎你知道佛陀正在為你流淚嗎? 佛陀有大悲心,你不解脫,在六道裏受苦,無量諸佛都在為你掛心。就像兒女生病或以身試法,做父母的怎會不流淚? ◎你知道你再不逃難就來不及了嗎? 修行就好像是逃難,在業障敵人、果報未抓到你之前就要趕快逃跑,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求阿彌陀佛,否則就來不及,又要見閻羅王了! ◎老了就沒用嗎? 不要以為老了就沒有用,老年人念佛最有用了!因為歲月無多,可以看破放下世間的一切,念佛求生西方,這就是最大的用。 ◎什麼是修行最穩妥的方法? 持戒、念佛、拜佛、經行、打坐、不與人爭、跟人結緣。 ◎你很喜歡做月下老人嗎? 喜歡做月下老人,這完全是凡情,不是佛陀正信弟子的事,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墮入生死欲坑!佛法無量法門總是教導人要離欲,離欲身心才能得解脫。學佛人怎能助長凡夫入生死海呢? ◎告訴你一個祕密,你可知道佛陀為何沒有大小便? 因為釋迦世尊往昔造公廁給人使用,此種方便能將體內的臭糞尿化除,所以感受「沒有大小便」的果報。你看!這多麼清淨,少了多少麻煩! ◎什麼是真正的老毛病? 貪、瞋、癡是先天的習氣,是無始劫來就有的,教典上叫「俱生惑」 ,這就是我們根本的「老毛病」。如何醫治呢?要勉力勤修戒、定、慧。 ◎你自作多情吧!你認為家人需要你,你不能離家修行,這就是在「自作多情」。以出世智來看,就因為有了你,家人才不得解脫呢!想通了嗎? ◎你知道你走的好運正是倒楣的預兆嗎? 凡夫遇財、色、名、食、睡好歡迎:「這是我的福報,我走好運了!」這個好運把你送到三塗(地獄、餓鬼、畜生道)去了!因為享此五欲造了罪業,就種了地獄根。切忌被它引誘! ◎酒肉朋友請你吃飯,不好意思拒絕嗎? 酒肉朋友請你吃飯,你說:「不去真不好意思。」師父教你離開酒肉朋友,你就好意思不聽師訓,那你是聰明還是愚蠢? ◎你知道修行的功德錢也有倒閉的時候嗎? 我們修行的功德,只要一動瞋恨心——「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那你的功德就倒閉了。所以要修忍辱波羅蜜,千萬不可動瞋心啊! ◎你想存錢等著醫病嗎? 你想:「我要留一點錢,以後我會有病痛可醫治。」你把錢施捨醫藥就解脫病苦了嘛!還留錢預備害病嗎?聽起來好聰明,實際上是沒有智慧。 ◎你想知道國家五院院長的前身嗎? 古人說:「高山無行僧,朝中無宰相」 ,出家人離欲,不被五欲迷惑;現在的五院院長,若不是從僧中來,那能有這麼大的智慧,不為五欲所昏迷來治理國家呢? ◎你知道自己正在下一盤輸定的棋嗎? 「萬年江山一局棋」啊!天一有不測,你生命都保不住,事業創得再輝煌又怎樣?萬法無常,隨時在幻滅,這局棋你是輸定了。 ◎你可知道你睜著眼也在作夢嗎? 你雖不知睜眼也在作夢,但要仰信佛言——萬法皆空、人生如夢。在夢中還有什麼名利好爭?還有什麼捨不掉的? ◎你想去一處最快樂的地方嗎? 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水、鳥、林樹皆能演說妙法,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是最快樂之去處,你要心心嚮往、念念不忘。 ◎你打算以後帶什麼見閻王呢?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有一生所造的善惡業能跟著你去啊!你在人間很有成就,將來閻王爺請你搬家——「搬」到陰間的「家」,你那些成就品帶得去嗎?所以我們要帶善業去才好,要趕快做善事啊! ◎如何真正的出人頭地? 你成了佛——出了九界,就是真正的出人頭地。佛陀不是說過:「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嗎?你也有「我」啊! ◎你認為在家好修行嗎? 在家修行拖泥帶水、有世事罣礙,要想修得解脫,可難呢!因為要無罣礙,道業才好成就。否則當初佛陀為何不在皇宮修,還要跑到雪山出家修行呢?可見出家好修,少了很多障礙。 ◎賣魚的人可以信佛嗎? 一樣能信,不過信了佛最好改行,否則以後要受惡業報。萬一不能改,心中有佛在,雖造惡會有慚愧心,造惡不會造得太深、太多,所以信佛總比不信佛好。 ◎為什麼有啞巴、聾子? 啞巴之因——惡口嘛!講好話沒他的份,講起壞話就口若懸河。聾子之因——好話聽不進去,聽到壞話就奉為聖旨、搬弄是非! ◎佛法很積極你知道嗎? 佛法對求出世間法——了生死苦、予眾生樂、圓成佛道是徹底的積極!對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是徹底消極!於此能看破放下,好自在啊! ◎能不能用一句話就說到佛法的真諦? 「凡心就是佛心」,你不要當自己是凡夫,你就是未來佛嘛!這一句話即是真諦。依此而行,逕入佛道。 ◎為什麼要帶點病苦才好?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會一心求解脫。古人說:「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身體好反容易犯戒;你看謀財害命、做壞事情都是身體好的人啊! ◎怎樣才是有本事? 老修行功夫相應,死時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生死自在,才是有本事。「閻王叫你三更死,誰能留你到五更」?這都逃不過,你有什麼本事? ◎為什麼佛家禁止吃蔥、蒜這些植物? 因為蔥、蒜等五辛,生吃易起瞋恨心,熟吃生理易動淫慾,且吃了會口臭令正神離開,邪神邪鬼最愛那個臭味,就來舔你的口呢! ◎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身還是女身呢? 其實他的相是隨類應化,是不定的。所謂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男身得度者,即化現男身度之;應以女身得度者,即現女身度之。 ◎年輕人!你知道你已老了嗎? 如果你壽命只有二十歲,你現在雖是青年,實已老年了。 ◎你是否歡喜過年又長一歲了呢? 人的壽命是有限的,所以過新年又增一歲,實實在在是減少一歲了,也就是你見閻羅王的時間已經快了,有何值得歡喜?有道才是可喜。 ◎你真的忙到沒時間修行嗎? 你說沒時間修行,但生病時,你怎麼有時間來醫治、調養呢?修行就是為了治療自己貪瞋癡三毒的大病,怎沒時間來修呢?完全在害自己還不知呀!要多修才能治好病呀! ◎「電視」價值知多少? 電視的節目大多是跳跳蹦蹦、亂打亂吼、情情愛愛的,學道人不要看;那些都是五欲,看了妨礙道心、喪失命光,多麼可惜!世人又當別論。 ◎什麼是真正的不二價? 「因果」是真正的不二價,修善決定有樂報,造惡必定受痛苦,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誰是真正對你好的人? 令你增加菩提道的人,才是真正對你好;如果令你增加情感地對你好,那是拉你去六道輪迴的人,要敬而遠之啊! ◎年末之際,到底該結算什麼帳? 在臘月三十時,各人要好好思惟:這一年來品德、道業有沒有增長?無明、業障消了多少?要使菩提道業增長到圓圓滿滿,煩惱業障消除到清清淨淨。 ◎猜一猜!大年初一老和尚恭喜大家什麼? 今天是大年初一,最吉祥的良日,恭喜你們身好——身無病痛;恭喜你們心好——心無貪念;恭喜你們口好——口說善語,不說人間是非。 ◎為什麼出家人要接受十方施主的供養? 因為世間的眾生要修福慧,出家人稱為「福田僧」,這一塊福田就是要給人家播種,令世人求福的。所以出家人要接受施主供養,則自他皆有福報。 ◎你知道佛陀的眼睛比顯微鏡還明亮嗎? 所謂:「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由此可知三千多年前,佛眼已是最先進的精微顯微鏡;顯微鏡反而落後三千多年呢! ◎有些工人為人蓋一輩子的房屋,怎麼還沒自己的房子? 這是做事偷工減料,房子還沒蓋好,就這裏漏水,那裏破裂;沒良心怎麼會有福報?就算讓你發了財,生活也不會安樂自在。這就是因果!要將心比心,為人工作拿應得的工資,互相感謝。 ◎誰能比玉皇大帝更尊貴呢? 佛陀是三界中最尊貴的,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出家當個法王子,有佛的心境、有佛的行為,那就是大富大貴!這種尊貴連玉皇大帝都比不上呢! ◎你知道你有個不生不死的寶貝嗎? 你的靈性(佛性)先天地而有,而且永遠不死。這是你的家寶,永遠不會被人強盜,非常保險! ◎用什麼供養三寶功德最大? 把家裏的好孩子布施來出家,這樣供養三寶功德最大。釋迦世尊是天人之師,能出家做世尊之子,多麼高貴!做父母的總希望兒女好!高貴嘛!不出家怎麼貴? ◎你知道浪費時間的嚴重性嗎? 「一寸光陰,一寸命光」 ,我們把握時間精進用功都來不及了;那有時間做不必要的事?那有時間做無謂的事?你這樣簡直是拿自己的命光開玩笑,浪費自己的生命太可惜了!石火電光的人生,今日雖存,明天難保,有心人當勤精進! ◎「同林鳥」的最後歸宿在那兒呢?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飛到那裏去?不學佛的人就隨著業力在六道往返,甚至飛到刀山劍樹的地獄去了。其實全人類都是同林鳥,不可等待大限到時才起飛,應早作準備啊! ◎介紹你一位無病不治的名醫!佛陀是無上大醫王——唯有佛陀才能醫你一切身心之病。世間再高明的醫生只能醫身病,沒辦法除你心病之煩惱;因為凡間醫生從來就不知治心病,所以他本身就有重重的煩惱,如何能為人治心病?心病應以心藥醫,解鈴還須繫鈴人。 ◎為什麼你對世間還看不破、放不下? 因為你還不了解世間、還沒看透世間的真象。只要你把無量壽經下卷讀一讀,就能真正明白世間、看破世間,這何等自在!世人將世間苦錯看為樂,難怪他們顛倒。 ◎你相信誦經可以開悟嗎? 誦經時不起分別心求解文義,而以不思議心(至誠心)驀直誦下去,日久功熟,自能開悟;一悟就頓開佛慧、廣被眾生。 ◎為什麼對經典不恭敬即有罪過? 經典中所詮的是真理、有佛的聖號,所以經典所在之處,即為如來舍利之身;是法寶也是佛寶,要心存恭敬。否則誦經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輕慢之罪;若虔誠則獲益。 ◎修行為何有魔障? 魔王喜歡人家造惡,同他相好,做他的魔子魔孫;你修行用功離開他,他當然找你麻煩,所以有魔障,但你必要降伏他。 ◎有人自誇知道你的前世,你要如何辨明真假呢? 你就問他:「你既然有宿命通,知道我前世是什麼;有宿命通就絕對有他心通,一定知道我現在心裏在想什麼。我的心在那裏?請指出來!」如果指不出來,就是在騙人! ◎你知道最保險的保險箱在那裏嗎? 佛法僧寶的功德箱就是最保險的保險公司,你辛苦賺的錢寄在銀行,不一定永遠保有,放在眾僧道場的功德箱,這功德寶藏生生世世都是屬於你的。 ◎佛法何必要度壞人? 佛心廣大,普利眾生;如果不把壞人度好,好人也難安樂。壞人就是專找好人的麻煩嘛!其實壞人並不是生來就壞了,他的本性還是好的,只是顛倒了,不知修善、妄造惡業。所以要回向他轉無明開智慧,不但不再害人還能利益人。 ◎看別人事情辦不好時如何反觀? 要同情人家做事之難,難免有不週之處;沒想到的固然做不到,想到的也不一定做好,因緣不具足也沒辦法。其實自己來做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好、做得對。要這樣反觀才能培德。 ◎沒有錢如何修大福報? 假如你經濟環境不許可,看到人家布施,你能隨喜讚歎,那他人布施有功德,你同樣得到。如果你善根福德深厚點,就會想:「這事情這麼好!我沒有錢,那我勸化親戚朋友一起來做!」只要你積極地做,就能修大福報。 ◎如何運用般若智慧? 有般若智慧是指:當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眼見色、耳聞聲‧‧‧時都是明明白白,雖明白而無分別心。就像明鏡照山河萬物,所謂:山來山現、水來水現,一切人物照得歷歷分明,而不因其去來生憎愛苦樂。 ◎為何有本事卻不被重用? 人沒有萬能,但也沒有不能的,就算你是垃圾也還能做肥料;天無絕人之路,一切都有用!只要肯為人服務,你的才就有價值,你有多種的智慧、本事,就要發心做多種的貢獻。最可悲的是自私自利,那再大的本事也沒人用你。 ◎什麼是最保險的保險公司? 世間上的保險公司能保什麼險?唯有學佛不造惡業,沒有惡因就不會倒楣感惡果;造善事就有福祿壽,所以學佛做好人,才是真正的保險大公司。 ◎你和閻羅王有交情嗎? 未聞佛法以前,你在世間醉生夢死,現在聞到了還把世間法當第一,佛法放到第二、第三、第四,甚至一百後,你是否和閻羅王有交情?道業不先成就,你沒有應付閻王老子的方法,難道不怕墮落三惡道受苦?膽子就這樣大嗎?要想解脫,就得努力精進,不可懈怠! ◎什麼是不用花錢又取用不盡的布施? 財供養總是有限,無畏施又不是人人能做到;稱念佛菩薩聖號回向人,是布施中的法布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樣惠而不費的布施何樂而不為?凡是有緣閱讀的人,我都祝福你們念佛布施,得出世福! ◎功德布施人是否會減少? 以念佛、持戒、修福等功德回向人,這是法功德布施。功德不但不會減少,還會更多呢!不布施,好比將種子放到倉庫裏,是不會自己生長的;能布施,所謂「春下一粒種,秋收萬擔糧」,愈布施愈有福! ◎你想老了才來學佛嗎? 很多人總是想:「我現在還要做世間事,等我老了再來學佛。」最怕的是,你還沒有老就到閻羅王那兒報到了。就算不到閻羅王那裏報到,老了就有老苦,還有什麼精神學佛?要趁年輕精神好、身體好趕快修行,才能開大智慧、修大福報。 ◎如何憑一句話就能免卻煩惱是非? 你有煩惱,你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人家罵你,你也是一句「阿彌陀佛」;人家打你,你還是一句「阿彌陀佛」 。如此就能免卻是是非非的煩惱。 ◎如何解怨釋結? 要知往昔別人吃你的苦頭吃大了,所以和你結成冤家。因此你修行的功德都要回向冤家,這些功德與他有分,就能解怨釋結。有怨不解,你修行他就來擾亂,於前程何止是絆腳石?是水火之坑啊!生命時時都有危險。修道想順利,第一點要解怨釋結,不能有冤家敵人。 ◎怎樣做到大智若愚? 有人誹謗你、罵你,甚至打你,都能不作辯解、不和人打罵,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這個大智有無量的福報、功德。不要在蝸牛角上爭天地、與愚蠢人辯是非,否則自己都愚蠢。 ◎研究佛法遇到難懂之處怎麼辦? 佛法是心法,是自家珍寶,應該沒有什麼不知道的。研究佛法遇到難懂之處,是因智慧被凡情障住;只要好好念佛、禮拜觀世音菩薩,把凡情妄想歇下,心一靜定,就有智慧光明,再研究就容易懂了。 ◎聽不懂佛法是否白聽了? 佛法的功德力不可思議!聞了法,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只要以至誠心聽,即使聽不懂,同樣消業障、增福慧。就如嬰孩雖不知母乳的營養,只要乖乖地吃,自然長得白白胖胖。而且聽了佛法的正知正見,會慢慢消除邪知邪見,絕不會白聽的。 ◎你可知道罵人就是罵自己? 人家罵你,你也罵人,這就變成惡口了;你合掌跟他說聲阿彌陀佛,這樣修善口,自然化解是非。多安樂!如果你回罵,對方一定繼續罵;不但罵你父母,連祖宗八代都罵。你看!罵人還不是罵自己? ◎你以為「祝你同生西方」是在咒人死嗎? 一般人聽到這句話以為咒他死,其實生西方是回我們的老家;阿彌陀佛的光明、壽命、智慧無量,是我們真正的大慈悲父。而且生到西方就和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壽,所以祝人同生西方可說是最吉祥的一句話。 �X�B: 《解惑叮嚀語》──劉德華〔完結篇〕 - 善書流通處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kinshing/2794680#ixzz1xlEe0TsI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AHOO!

資料皆出自霹靂網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位老太太,她對丈夫、兒子的作為總是不滿意,總是惡言相向,終於有一 天,她的丈夫走了,兒子也離開她到他鄉求生存,最後客死異鄉,連死前最後一面也不能見。 老太太哭了好多天,從今而後,她只能一個人面對日漸的蒼老和無力。 然後佛陀來了,祂問:「妳覺得痛苦嗎?」 老太太收起淚,搖搖頭:「痛苦是什麼?我為什麼要痛苦?」 佛陀開口:「妳的丈夫走了,兒子走了,接下來的半輩子,妳只有一個人,這樣不苦嗎?」 「不苦。」老太太說。 「那麼,妳為什麼哭?」 「因為現在,我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守護和追求,我的痛苦源頭消失了。而我卻在經 過這個痛才明白,以前的苦和這件事比起來,根本不算是苦,我卻為了那些微不足道的 苦,傷害了丈夫、傷害了兒子,讓他們跟著我一起苦。」 「那妳現在想做什麼呢?」 「我要去告訴其他被苦所困的人:只有自己覺得苦,才是真的苦;只有苦過了,才 有可能得到更高、更深的智慧。如果從來不以為苦,那就是頓悟了。」 佛陀笑笑之後離去,祂知道老太太覺醒了。 緣來緣去皆是福  龍山的善國寺有兩個和尚:悟空 和 悟了。一開始他們每天都出去化緣,後來就只有悟空 天天出去化緣了。 原來,悟了 發現龍山山下的緣十分好化,隨便 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 很多,悟了 就把化來的錢買很多米、 麵等生活 必需品存放著,其餘的 時候就在寺廟裏睡懶覺。 悟空 就勸 悟了,讓他不要虛度時光,要出去化緣。 悟了聽了很煩,說:「出家人豈可太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這麼多的糧食,足可以讓我吃上半月,何必出去奔波勞累?」 悟空念了聲阿彌陀佛,說:「師弟,你化了這麼多年緣,還沒有參悟到化緣的妙處和真諦啊?」 悟了聽了,就諷刺悟空,說:「師兄,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歸,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緣呢?」 悟空說:「我化的緣在心裏。緣自心來,緣也要由心去。」 悟了聽得一頭霧水,說:「不明白不明白。」 後來,悟了化的錢物越來越少了。這讓悟了很苦惱,原來化一次緣可以吃上半月,現在只可吃上幾天。 悟空依舊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歸,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悟空天天都面帶微笑。 悟了想挖苦師兄,說:「師兄,你今天收穫如何?」 悟空說:「收穫多多。」 悟了說:「收穫在那裏?」 悟空說:「在人間裏,在人心裏。」 悟了感覺自己一時很難參悟師兄的話,決定明天一起跟悟空去化緣。悟了說: 「師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緣。」 悟空點頭同意。 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緣了,悟了又拿了那個他出去化緣用的布袋。 悟空說:「師弟,放下布袋吧!」 悟了說:「為何?」 悟空說:「你這布袋裏裝滿私欲貪婪,拿出去,是化不來最好的緣的。」 悟了說:「那我們把化來的東西裝哪兒?」 悟空說:「人心裏。人心無所不容。」 就這樣,悟空和悟了就上路了。 悟了跟悟空每到一處,就會有很多人認出悟空。悟空還沒來得及說話,他們就主動拿出東西給悟空。有的還說: 「幸虧悟空大師上次施捨,才使我們渡過難關。悟空大師的大恩大德,我們沒齒難忘啊!」 悟了在心裏想:「不讓我拿布袋,看你一會把東西往哪裏擱?」 他們繼續往前走,他們化的緣也越來越多。 悟了看到今天收穫不少,滿懷欣喜。 恰在這時候,從遠處走來一個農夫,懷裏還抱著一個孩子,邊走邊哭。原來農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錢來給孩子看病。 悟空就走過去,把化來的財物全部給了農夫。 他們繼續前行,除了溫飽外,他們一路化了就捨,捨了再化。 悟空問悟了:「師弟,跟我出來你化到了什麼?」 悟了苦笑。 悟空說:「師弟,你只知道緣來之福,而不懂得緣去之福。看天地間,自然萬物為何如此美麗,天地萬物都在輪迴!師弟, 風水、日夜、四季,哪一樣不是在輪迴?光知道緣來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歡愉,時間久了,就是一池死水。 我們之間的區別就是,你把化來之物放在了充滿私欲貪婪的布袋裏,我則把化來之物放在人心裏輪迴, 讓善良和愛在人間、在人們的心裏輪迴。」 悟了聽到這裏,低下了頭。 悟空念了聲:「阿彌陀佛。」 ---------------------------------------------------------------------------------------------------------------- 居士與高僧 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前去拜訪一位高僧。他們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到了吃飯的時間, 寺院中的侍者看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便為兩人準備了一大一小兩碗麵。 高僧看了一下面條,將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說道:「你吃大碗的吧!」 按照常理,居士應該將大碗再推回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點都沒有推讓,而是非常自然地接過大碗就吃了起來。 高僧見他這樣,不由皺起了眉頭,心裡想:「本以為他慧根不淺,可是居然一點都不懂得禮儀!」 居士吃完後,看見高僧根本就沒有動筷子,並且臉有慍色,便笑著問高僧:「師傅為何不吃?」 居士見高僧一語不發,便恭敬地說:「我確實是餓了,只顧自己狼吞虎嚥,的確有失禮之處。 然而我將你推給我 的大碗麵再推回到您的面前,那不是我的本願。既然不是我的本願, 我為什麼要那樣做呢?我要問師傅,你推我讓的目的是什麼?」 高僧答:「吃飯。」 居士嚴肅地說:「既然目的是吃飯,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讓! 難道您把大碗讓給我不是真心的嗎?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為什麼要那樣做呢?」 禪思禪悟:很多時候,在國人的觀念中謙讓客氣是一種禮貌的表現, 但往往違反自己的心意。殊不知禮儀只是一種形式,而拘泥於禮儀的形式不過是虛假的表現, 坦率真誠才是做人的真諦。 若不省察己過錯 披佛外衣行非法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求利他豈可能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佛不是佛你也不是你 【第一章】 吳九箴 台灣嘉義人,最怕習性和業力,因此,每日三省吾身外,還要九箴吾心。 從不認為物質只是物質,相信「萬物有靈」,深感人生是苦,卻發現很多人在苦海中甘之如飴。 最喜歡與釋迦牟尼和老子聊天,偶爾也和科學家及禪師談論《金剛經》。 曾任記者及專欄作者,著有《當佛陀也要繳信用卡債》、《其實,我們都只是宇宙中的泡沫》及《世界末日來不來,由你的信念決定》等。 平日喜歡結交有緣同好,如讀者有任何指教,或願意參加讀書會或座談會,請寫信至下列筆者的電子信箱:samadhi@touchbooks.com.tw 封面文案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人不是鬼,更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你自己的幻覺妄想。 你的幻覺,讓你把惡鬼當菩薩,請鬼抓藥單你的幻覺,讓你以為可以占有一個人,也可以用錢買到所有東西……其實,這些自欺欺人的妄想,只能為你帶來生不如死的苦痛和不安。覺醒地活著吧!只要你能不執著萬象,就能除一切苦,你就不是你,佛也不是佛,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涅槃,更沒有地獄,以及一切一切……人到四十,應作如是觀。 序   電影散場時,請帶著微笑離開我們從一出生,就一直用自己的獨特觀點和期待,來看這個世界。我們心裡的世界,和這個現實的物理世界,其實是天差地別的,就好像有人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醒不過來,明明有一輛卡車朝他衝來,他卻把卡車當成一隻可愛的狗,還想向前去擁抱牠……或者,有人總以為自己很受歡迎,永遠不管別人對他的批評和排擠,人家譏笑他,他卻覺得人家在讚美他。人可以活在幻覺夢境中,但人到四十,應該要開始覺醒,看清許多假象妄覺,不要一直活在自己創造的幻覺世界裡。   其實,這個看得見、摸得到的世間,真的是個夢幻紅塵,只因為我們一直在做夢,才會覺得這紅塵有太多魅力和感傷,例如,台北101只是一棟高樓,忠孝東路也只是一條路,但很多人認為這些地方都有特殊意義和感覺,就像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淡水和陽明山是浪漫的約會勝地。事實上,如果沒有「人」這個主體在做夢,那裡也只是一座山和一個小漁港而已。   很多人都覺得,佛陀說的法或佛經講的很深奧,其實,佛一直想告訴我們的不外乎是:我們的所有期待和想法都是夢。當一個人真正覺醒,他會真正微笑,因為他覺悟到,人世間一切的好壞苦樂,都只是夢。   每個人活了一輩子,至少在死之前,都應該從這個大夢中醒過來,這是必要且偉大的,所有醒來的人都會微笑的接受這一生,不論這一生是苦是樂或苦樂交集。從夢中醒來,就好像我們看完電影,電影院的燈打開,不管剛剛我們看的是喜劇或恐怖片,燈一亮,全都是夢,都是電影,都是假的,大家帶著笑意離開,沒有人會留下來或跑到銀幕前找劇中人,或者大哭大鬧。   相反的,那些太執著夢境、以假為真的人,終究要被自己的夢境逼死。   奧修曾舉了一個以夢為真的故事:有一位男性上班族很討厭喝咖啡,但他太太卻很喜歡喝,然而,他並沒有告訴太太他討厭咖啡,於是她每天早上都很高興的為丈夫準備一瓶熱咖啡,放在便當的袋子裡,讓他帶去上班。   然而,丈夫雖然不喝,卻也沒浪費,他每天都把一口沒喝的咖啡帶回家,偷偷倒回家中的咖啡壼裡,讓太太把咖啡喝掉。   有一天晚上,太太夢到他有外遇,由於連續三天她都做了同樣的夢,不由得打從心底相信這些夢,並斷定他一定在外面對她不忠,於是,她開始動手報復。每天早上,她在丈夫的咖啡瓶裡放入一點點砒霜,她不知道,這些咖啡都會回到她的咖啡壺,就這樣,她每天喝進少量砒霜而不自知,直到最後她毒死了自己。   很多人都會遇到極悲慘的不幸,家人猝死,或身敗名裂,或破產負債,或身染重病,或一夜之間一無所有,被家人拋棄,被社會唾棄……事實上,這些我們所定義的厄運,反而可以讓我們看清楚,原來至親的家人也可能反目成仇,你最愛的另一半也可能背叛你,事業、名利、車子、豪宅和股票,以及朋友間的交情,都是萬般因緣組合而成的現象,只要有一點陰錯陽差,一點風吹草動,全部就化為泡影。   佛陀是慈悲的,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的,祂會在適當的時間,去敲每個人的門,告訴你時間不多了,應該要醒來了,否則死亡專車一到,要躲也來不及,車子可能會直接衝入你家裡,讓你粉身碎骨,萬劫不復。   四十歲,是最適合佛陀來敲門的時間點。   四十歲,該玩的,該執著的,該迷戀的,該痛苦的,都應該經歷過了。   人到四十,開始看山不是山,看人不是人。或許,並非每個人都有像我這樣的感觸,但經歷過四十年的風雨遭遇,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開始看清很多事物的本質,包括你迷戀的,你喜歡以及你討厭的東西。因此,原來很讓你迷戀的山,不再是山,很讓你著迷的人,也不再是人,而是一大串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現象,隱隱約約,有點觸到空性,但心中仍充滿不捨和恐懼,似乎在半夢半醒間,想醒來又想繼續沉睡,這種矛盾和不安,讓人活得很痛苦,有人在這陣陣痛楚中,愈來愈清醒,有人卻不想讓自己看清事實的真相,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裡。   其實,有心貪睡或不敢醒來的人,永遠有一堆藉口來讓自己好過。如果你肯勇敢去看人生的本質,你就會發現,人生不管是在順境或逆境,都是苦;不管你得到或失去,也都是苦。窮人有窮人的苦,有錢人也有他們的苦,並非有錢就可以買到任何東西或快樂,如果一個人不能徹底覺醒,那麼注定要在苦海裡浮沉一生,靠不了岸。   人到四十,以前覺得好玩的,突然都覺得提不起勁,以前會讓你熱衷沉迷的,突然間也似乎沒那麼有趣了,甚至覺得怪怪的,這都是佛陀正在你耳邊敲門的現象,想讓你覺醒,覺醒之後,你才能像佛法中所說的,可以用心去觀照,觀照生命中的每個片刻,每一個呼吸,每一次痛苦和快樂,每一次的愛恨嗔痴,每一秒每一分身心的感受。   面對人生的苦海,我們唯有學會不停的觀照自己和萬物,才能真正活出自己,就如奧修說的:「只要你能讓那個觀照的味道,散布到你的整個存在,你就會完全平衡在兩極之間,好像走在繩索上,既不往右靠,也不往左傾,在痛苦和快樂之間,白天和晚上之間,出生和死亡之間,繼續平衡,那個平衡將會讓你洞悉你真實的存在。」   這種平衡,安詳自在,是超越物質和精神的,不再醉心於有形的名牌包包或名車豪宅,受之奴役,也不再迷失於情感、感覺、思想和觀念中,失去自我,這種境界,應該是每個年過四十的人,都要有的禮物才對。   佛陀是慈悲的,人到四十應該就能感應並領悟佛法想說的簡單道理:覺醒地活著,但並不執著萬象。如果你能領悟這個道理,就能除一切苦,接著,你就不是你了,再往下走,你會發現,連佛也不是佛,佛法也不是佛法,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涅槃,更沒有地獄,以及一切一切……人到四十,應作如是觀。   第一篇每個人,都是會隨風而變的沙人 1其實,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 《金剛經》 一直在告訴我們,當我們走路時,這個走路的人是不真實的,也不存在的,只有人走路這個現象是暫時存在的。   「我」是由什麼組成的?從心理和物理的世界來看,根本是天壤之別,心理的我和現實物理世界的我,是有極大差距的,但我們都以我們自己認為的「我」,活在這個無常世界中。這個道理小孩子和青少年不懂,四十歲的人才會慢慢覺醒,看清真實的我是什麼。   或許白天壓力太大,有一天晚上當我睡覺時,竟然夢到有人在追殺我,我害怕的往前跑,突然間掉落到山谷,頓時感覺到一陣痛楚,當整個人甦醒過來,才意識到自己是躺在地板上,然後恍然大悟,原來剛才是在做夢。白天時,總認為身體就是我,若身體是我,在夢裡被追殺的我又是誰呢?身體又怎安然躺在床上呢?   由此可知,我們的身體並不是真正的「我」,我們的身體,只是被我假借在這娑婆世界活動的工具,就像我們到迪士尼玩,米老鼠跑來和我握手、擁抱,米老鼠也只是人穿上玩偶服,顯現出來的樣子,表演時間結束,人脫下服裝,米老鼠就不會動了,只是件衣服而已。同樣的,我們的身體使用時間到期了,我便離開了身體,身體最後只是一具白骨,甚至變成一堆塵土。   那麼身體不是我,我在哪裡呢?   曾在電視上看到龍捲風侵襲民宅的畫面,只要被它掃過,沒有一樣東西是完好存在的,仔細看龍捲風的形態,外圍的氣流繞著像真空狀態的颱風眼轉,而這空無一物的颱風眼,卻控制著整個龍捲風的動態。同樣的,對生物來說,外圍的風就好比是我們的身體,而空空的中心點,就是所謂的我,無相、無色、無形,卻可操控著身體,做出我任何想做的事情。   有位公差奉命押解犯人到案,這犯人是個和尚。不甘心淪為階下囚的和尚,一直在尋找逃跑的時機。他想盡辦法和公差拉關係,百般討好,做出一副恭順合作的樣子。漸漸的,公差對他的戒備心鬆懈了,甚至晚上住宿時,還與和尚同桌吃飯。   有一天晚上,兩人投宿一家客棧。因為押解的目的地馬上就要到了,公差心裡非常高興,就跟和尚開懷暢飲起來。和尚見有機可乘,內心狂喜不已,但仍不動聲色的和公差划拳飲酒。兩人酒過數十巡,不勝酒力的公差醉得一塌糊塗癱在床上,和尚趁機從公差身上摸出鑰匙,打開了自己手上的鐐銬,再把鐐銬銬在公差身上,但這仍難消心中忿恨,於是和尚找來一把鋒利的刀子,把公差的頭髮剃光,趁著夜色逃之夭夭。   第二天,公差醒來看不到和尚,心慌了,不自覺用手摸了摸腦袋,卻摸著一個光頭,他心裡頓時鬆了一口氣:「原來和尚在這裡!」   接著他又檢查隨身衣物、盤纏,一切都原封不動。他又愣了半晌,自言自語:「和尚在,衣物、盤纏也都在,那麼,我呢?我到哪兒去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總是活在外形表相,執著在色相裡,但所有的相,只是來自於因緣的假合。因為有了喝酒的因緣,公差才會喝醉,和尚才可趁機逃脫,事情也不可能再回到兩人喝酒的當時,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已變成了歷史畫面,不可能再重現。   可是,我們卻喜歡活在歷史畫面的記憶裡,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剛進公司時,公司同事因為他是新人,所以對他呵護備至,過了半年後,他已經習慣公司的環境,大家就沒花那麼多心力關心他,他卻開始懷疑同事是不是排斥他,整天疑神疑鬼,導致和同事相處間有隔閡。   他沒有想過,現在的他和半年前的他已經有所不同,卻只想停留在半年前,同事對他呵護的回憶裡,但那是虛相,虛相裡的東西都是會變的,會隨著時間、人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消失。   所以,佛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管是懷念年輕時談戀愛的甜蜜回憶,或是過去曾經風光一時的輝煌時光,都是人自己心中的假象,眼睛一閉,這些東西都消失不見,但許多人卻一直活在過去的記憶裡,一再迷失、墮落於假象中,難以從這幻夢中醒來。   我們都因為有我執的存在,才會以我為主,以我為本位,也才會有「你」的出現,如此就有人相、眾生相。我們心中一旦有了其他人的存在,就有分別心,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只要每個人堅持自己的立場、看法,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各自相安的一天。   最近朋友常向我抱怨他的主管,說他的主管雖然年紀比他大,卻好像是沒工作經驗的人,做事不會事先規畫,什麼都不懂,連作業流程都搞不清楚,劈里啪啦,說了一大堆。其實,我仔細想想,朋友太執著於自己的想法,事情一定要按照他的想法做才正確,少了一個動作就是錯的,他太局限在自己的框框裡,看不到別人做事的底層意義,反而讓他無法有太大的成就。   我們都愛照鏡子,從早上一起床,刷牙、洗臉少不了鏡子,梳個頭、換件衣服也都要照鏡子,看鏡子中的自己,看有沒有變化,但每看一次,就執著它一次。其實,我們太在意鏡中的我,就是執著我相太久了,忘了要在意存在於深處的我,也就是佛性,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我。只要你能提起勇氣,丟棄我執、我的意見、看法,不著相,也就是無我,才能達到《心經》上所說的不生不滅,那才是我,是生命中真正的我,而不是在剎那間變化的肉體上的我。   佛陀從不認為自己在教眾生,說什麼法,祂把自己和想法都拋棄了,所以能夠來去自如。當我們真正認識我的存在,了解到生命的本質,看清楚了,你會發現原來我是我,我也不是我,而你也不是你。 -------------------------------------------------------------------------------- 【第二章】   2人生沒有保證幸福條款 很多保險業務員在推銷保單時,總會強調這張保單有什麼保障條款,為了讓你保得安心,業務員們會講得天花亂墜,似乎只要買了這張保單,就保證你可以擁有一生的幸福和快樂。   事實上,人生這張合約裡,並沒有幸福保證條款,即使你能擁有財富、名氣和事業,也不見得可以擁有幸福和快樂。   有個老魔鬼看到人間的生活過得太幸福了,他說:「我們要去擾亂一下,否則魔鬼在人們心中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個小惡魔去擾亂一個農夫,因為他看到那農夫每天辛勤的工作,所得卻少的可憐,但他還是那麼快樂、知足,讓老魔鬼看得很不順眼。   被派下凡的小惡魔開始想,要怎樣才能把農夫變壞呢?他想了一個辦法,把農夫的田地變得很硬,沒辦法耕種,想讓農夫知難而退。   農夫到了田地,對著農地敲半天,雖然非常辛苦,但每回累了,卻只是休息一下就繼續,沒有一點抱怨。小惡魔看到計策失敗,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於是老魔鬼又派了第二個小惡魔去,這個小惡魔想,既然讓他更加辛苦也沒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擁有的東西吧!   小惡魔想到就做,他把農夫午餐的麵包跟水全偷走了,他想,農夫做得那麼辛苦,又累又餓,現在麵包跟水都不見了,他一定會暴跳如雷。然而,當農夫又渴又餓的到樹下休息,發現麵包跟水都不見的那一刻,「不曉得是哪個可憐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塊麵包跟水?如果這些東西就能讓他獲得溫飽的話,那就好了。」農夫心裡這麼想著。   第二個小惡魔的詭計又失敗了,只好失望的回到老魔鬼身邊。   老魔鬼覺得奇怪,難道沒有任何辦法能使這農夫變壞?就在這時候,第三個小惡魔出現了。   他對老魔鬼說:「我有個辦法,一定能把他變壞。」   到了凡間,小惡魔先去跟農夫做朋友,農夫也很高興的和他做了朋友。之後,因為魔鬼有預知能力,於是他告訴農夫明年會有乾旱,要農夫把稻子種在濕地上,農夫照做了。   果然,第二年時,別人沒有收成,只有農夫的稻米滿坑滿谷,他因此變得很富裕。 之後小惡魔每年都對農夫說當年適合種什麼,三年下來,農夫成為當地最富有的人。   他又教農夫把米拿去釀酒販賣,好賺取更多的錢。慢慢的,農夫開始不工作了,他靠著經濟販賣的方式,就能賺得大量金錢。有一天,老魔鬼來了,小惡魔開心的告訴老魔鬼:「您看!我現在要展現我的成果。這農夫的體內,已經有豬的血液了。」   老魔鬼往前看去,只見農夫辦了一場晚宴,當地富有的仕紳都來參加,他們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點,還有許多僕人侍候著。他們從頭到尾非常浪費的大吃大喝,衣裳零亂,最後醉得不省人事,變得像豬一樣癡肥愚蠢。   小惡魔又說:「您還會看到他身上有著狼的血液。」這時,一個僕人端著葡萄酒出來,不小心跌了一跤。   農夫看到後開始罵他:「你做事怎麼這麼不小心!」   「唉!主人,我們到現在都沒有吃飯,餓得渾身無力。」   「事情沒有做完,你們怎麼可以吃飯!」   老魔鬼見了,高興的對小惡魔說:「唉!你真是了不起!你是怎麼辦到的?」   小惡魔說,只要讓農夫以為有錢就是幸福,他自然會離幸福愈來愈遠。   最近看到新聞報導:有位洪姓父親是台大畢業,對國小五年級的兒子期望很高,下課後安排許多補習,希望兒子和他一樣念好學校,而且他的要求很嚴格,只要考試沒考滿分,除了又打又罵外,不是朝男童臉上吐口水,就是把食物丟在地上,要男童趴著吃,甚至還要男童學狗叫。   後來,男童因受不了責罰而反抗,卻被罰得更厲害、打得更重。   洪父表示自己是為孩子好,希望孩子長大也能像他一樣讀名校,才能保證他會出人頭地,這位父親始終認為自己沒有錯。   有一次,男童又因考試未達父親要求遭到打罵,被鎖在屋外不准進家門,鄰居聽到男童高喊「救命」,打電話報警,社工人員接獲警方通知,緊急安置洪童,並聲請保護令,不准洪姓父親接近兒子。   後來,洪姓父親希望帶兒子回家,但男童不願意,大喊:「我不要再看到那個人!」   這個父親對孩子有極高期待,這個出發點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在於他相信自己的妄覺,以為小孩子只要按照他的想法來讀書,將來就可以保證擁有人生的幸福和快樂.諷刺的是,就是這種妄想,才害了這個小孩。   一般人總是把幸福投射在外在的人或物質上,拼命的去追求,像小老鼠為了偷吃油,爬上危險的燈台,卻得不到,吃不到油,反而跌到地獄的火坑,摔到無明的黑洞裡。   同理,學佛者也是,老師父告訴你認真念佛,似乎就可以保證入淨土,和佛住在一起。事實上,人生既沒有幸福保證條款,也沒有人向你保證,學佛的人,一定可以進入淨土,包括佛陀在內。   話說回來,無知的學佛者,只是把修行當作是逃避自己的代名詞,把念佛當成快速到達淨土的捷徑。   古時祖師大德所言:「口誦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如果你沒有看透自己製造出來的種種妄覺幻想,就算你念佛千萬遍,念了十幾年,還是到不了淨土,若只靠念幾個字就能了生脫死,佛陀為何還要說法四十九年?   尤其,有人把學佛當成買賣,以為念了幾部經,參加了幾場法會,放生多少魚,就可以向佛菩薩換來福報或智慧,這種想法愚蠢之極。   鬼逼禪師本來是個專門趕經懺的和尚,每每忙到三更半夜,才踩著月光歸去。   某一晚,他剛趕完一堂經懺,回程中路過一戶人家,院子裡的狗不斷向他咆哮著,他聽到屋子裡傳來女人的聲音:「快出去看看,是不是賊?」   接著聽到屋子裡的男人說:「就是那個趕經懺鬼嘛!」他聽了羞赧的想著:「怎麼給我取了這麼一個不好聽的名字呢?我為亡者念經祈福,他們卻把我叫做鬼?」   這時候,正巧下著雨,他匆匆跑到橋下避雨,順道也打打坐、養養神,於是他雙盤而坐。   這時真的來了兩個鬼,一個鬼說:「這裡怎會有一座金塔?」   另一個鬼說:「金塔內有佛舍利,我們快頂禮膜拜,以求超生善道。」   於是二鬼不停的頂禮。   這個出家人坐了一會兒,覺得腿痛,於是放下一條腿來,改成單盤。   一個鬼說:「怎麼金塔忽然變成銀塔呢?」   另一鬼說:「不管是金塔、銀塔,皆有佛舍利在內,禮拜功德一樣是不可思議!」於是他們繼續膜拜。   再過一段時間,這位和尚感到腿痛難忍,於是把另一條腿也放下來,隨便散盤而坐。   這時兩個鬼齊聲大叫:「怎麼銀塔變成土堆呢?竟敢戲弄我們,真是可惡!」   和尚聽到二鬼生氣,馬上又把雙腿收起來,雙盤而坐。   兩個鬼又叫:「土堆又變成了金塔,這一定是佛在考驗我們的誠心,趕緊繼續叩頭啊!」   這時雨停了,這位和尚自忖:我結雙盤.就是金塔;結單盤,就是銀塔;隨便散盤坐,就變成了泥巴,這結珈趺禪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啊!」   從此之後,他再也不趕經懺了,只管專心、精進修行,不久便智慧大開,自號「鬼逼」,因為是鬼逼而成就自己的修行。   四十歲前醒醒吧!人生沒有幸福保證條款,幸福是要自己頓悟的,這個假象四十歲前最好要看透,否則等你交了一堆保費,臨死才發現這個事實,那才真是冤大頭。 -------------------------------------------------------------------------------- 【第三章】   3永恆是一種致命的錯覺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玩具藏在一個箱子裡,讓小孩子不停去打開箱子,讓他確認玩具一直都在,只要小孩子連續打開三次,確認玩具都在箱子裡,那麼,他的大腦就判定且相信,那個玩具是永恆存在於箱子裡的,他就可以安心、放心去睡覺或洗澡。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永恆這個概念是我們大腦創造出來的錯覺,目的是要讓我們有安全感,可以身心安頓。例如,熱戀中的情人,只要對方一離開就會非常焦慮不安;相反的,如果對方一直守在他身邊,只要連續幾天下來,他的大腦就會開始產生永恆的錯覺,讓他感到安全穩定,他至此會深深相信,對方會和他一輩子廝守在一起,甚至不只一輩子,而是永恆,直到海枯石爛。   同樣的道理,從前有個守財奴,把一堆黃金埋在院子裡的樹下,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把它挖出來看看,如此他才安心且滿足。現代也有很多守財奴,每天跑到銀行保險箱去看他的珠寶和黃金,不然就是每天去看他存摺裡的數字,確認錢都還在,才睡得著、吃得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自欺欺人的永恆錯覺,是我們潛意識的不安所創造出來的。從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活在危險不安的環境中,為了確保自己能活下來,甚至可以活很久,確認自己擁有的一切是必要的,這樣的經驗和記憶累積流傳到我們身上,所以,我們需要靠永恆錯覺這個麻醉劑,來釋放我們的不安,也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在人類有了文明以後,這種像嗎啡般的永恆錯覺,不再只是讓我們有安全感,它已經轉型,變成讓我們痛苦的毒藥。這個錯覺,早就變成了控制我們的執著,我們忘了它是錯覺,是假的,忘了我們身處的環境,本來就是無常幻變的,但我們深深相信這個永恆是真的,不應該有變數的。所以,當我們失去情人、失去財物、失去工作、失去地位和形象,或失去所有你認為不應該失去的一切,我們就痛不欲生,甚至真的走上絕路。因為,我們的執著,早已變成生命的全部,我們都忘了這個執著只是個錯覺,人生還有很多可能和變數是可以去期待的,人生還有很多路可以走的。   如果,我們沒有誤認很多東西是永恆的,當我們失去它時,就不會生不如死。如果,我們沒有永恆的錯覺,欣然接受萬物都是無常或有期限的事實,我們就會活得很自然。失去至愛,失去心愛的東西,該流淚就流淚,該傷心就傷心吧!這都是人之常情,但就是不要在心底認為至愛是不會死的,心愛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太過執著某個人或某件事物,是違反自然的。   如果我們能覺醒,看清萬物都是因緣合成的,都有他們的季節和期限的這個事實,永恆的錯覺就會消失,我們再也不需要這個麻醉藥,來讓我們活在那個違反自然的幻覺世界裡。   如果你能覺醒並看清這個事實,那麼,就跟菩薩或佛很接近了。佛之所以為佛,是因為祂對世界對萬物,看得比我們透澈,祂可以完全看得清楚,沒有任何情結干擾,沒有任何主觀作祟,祂也不會投射任何內在的妄想到這個世界,所以祂是佛,是由人進化而成的非人。   然而,成佛需要機緣和各人的決心,我們可以朝這個方向去走,但不要逼自己成佛,先從覺醒開始,先把睡了幾十年的眼睛張開,去看清你以前認為是美、是醜或是你迷戀的東西,到底有多少你投射的主觀妄覺在上面。   尤其是永恆這個錯覺,很多人總認為身邊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應該存在的,都是永但存在的,因此,每天老媽幫他做菜、洗衣,他不以為意,等到老媽有一天病倒了,甚至往生了,才如大夢驚醒,發現原來一直存在的老媽也會老死。或者,很多父母總以為,小孩永遠就是這麼可愛的依賴著他們,在他們身邊,等到小孩長大要出遠門或結婚時,反而得了憂鬱症。   同樣的道理,你的另一半,或你用盡心血才換來的事業,或花了很多年的存款才買到房子,或是你心愛的車子,都是一樣的,並非永恆存在的。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然,這只日三種比喻,很多你喜愛或在意的東西,存在的時間可能不會像早晨的露珠或閃電,一眨眼就消失無蹤,但無論你擁有這些東西多久,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旦你失去它,在回想的當下,那種感覺,五十年也像閃電一樣快,一下就過了,不管其間有多少點點滴滴和刻骨銘心的過程,都像朝露和閃電,一瞬間就消失了,如夢一般,這種感覺和體驗,就是《金剛經》想告訴你的: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   據我所知,很多人無法接受世間萬物並非永恆的事實,因此,很多人晚上要吃安眠藥才能睡,醒來時要喝酒或吃迷幻藥,才有勇氣活下去。事實上,這些人都是吃了「永恆錯覺」這個致命毒藥的可憐犧牲者。   我也曾年輕過,我也知道年少時,沉醉在永恆幻覺裡那種安適無憂的感覺是很迷人的,就像一個小孩子每天依偎在母親懷裡撒嬌,那種永恆的安全感和依賴感,像吃迷幻藥般,讓你覺得整個人是活在天堂裡,從來不會懷疑母親有一天會消失不見。然而,這種讓小孩子有安全感的永恆錯覺,到了他四十歲後,如還不能被看透並修正,將會變成他的致命毒藥。   要破除這種永恆錯覺,是很痛苦的事,我也曾經歷過,幾乎就像整個人被丟到地獄一樣,再也沒有百分百的安全感,也沒有以前的快樂和無憂。   然而,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不能從自己的幻覺中醒過來.那真是一件可悲又可憐的事。不幸的,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朋友,例如,有個朋友喝了酒開車從不繫安全帶,我告誡他這樣很危險,他卻說十幾年來都是如此,他覺得自己技術好、反應快,根本不會有事,他還自豪的說,他以前那輛車,開了很久,開到所有零件都爛掉了,但安全帶卻還像新的一樣。   說完,他覺得好笑,我卻笑不出來,因為,總有一天,他會老,大腦和神經系統還有肌肉都會老化,反應變差,如果他還不覺醒,總以為他永遠都很年輕,或許真有一天,當他從永恆錯覺醒來的那一刻,也是命喪之時。   我還有一個朋友,年近四十仍和父母一起住,不想結婚也不想搬出去,問他以後有什麼打算,他總說過一天算一天,反正住家裡有老媽照顧,老爸也還有收入,他即使失業也不怕。   在他心中,媽媽是不死的女神,爸爸則是永遠的無敵鐵金剛。   從物理的角度來看,世上沒有永恆的東西,就算地球和太陽,也有使用期限。但在人的內心世界裡,世上不僅有永恆,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只要人們肯相信他們自己的妄想,什麼事都可能存在。   永恆是人們心中普遍都有的錯覺,你可以把它當麻醉藥,也可以把它當神話或寓言來哄小孩或情人,但年過四十,千萬不要把永恆當真,因為,那將是你人生所有苦痛的來源。 -------------------------------------------------------------------------------- 【第四章】   4別把房子蓋在流沙上 我曾看過一部電影,片中的英雄天不怕、地不怕,甚至連妖魔鬼怪也不怕,但就算 他再堅強,當他的家人被綁架撕票後,原本再苦也從不皺眉頭的英雄,竟然會為失去家 人而痛哭失聲,整個臉扭曲變形,生不如死,徹底崩潰這個莫大的對比再次印證,一個 人如果把自己的全部,寄託在無常的人事物上,那麼,這個寄託,就是他的死穴。   因為,人是無常的,萬物也都是無常的,總有一天會消逝或變質,一旦無常來臨, 你的寄託就崩潰了,就像我們把房子蓋在流沙上,總有一天要被崩塌的房子壓死。   可惜的是,人們總習慣對不真實的東西有過多的期待和執著,這是人生一切苦的根 本,如同你把房子蓋在流沙上,卻還渴求一個安定的窩一樣。房子地基不穩,最後倒塌 是必然的,這種因果律的必然,也代表了你的苦是必然會來的,而且你期待愈高,蓋的 房子愈昂貴、愈漂亮,你的苦就愈大。   例如,有些女人愛上了有婦之夫,每天期待著他會和老婆離婚,寧可拋棄一切,包 括財產、房子或兒女來娶她,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讓她把所有期待和未來,都寄託在 這個不可能實現的妄覺上,因此,她的苦是必然的。   或者,有人愛上了酒家女,深信自己會改造酒家女好賭的習慣或酒癮,等他投入了 一切心力和資源,最後才大夢初醒,知道這一切是不可能的。   像這類以假為真,以幻為實的自欺症候群,在很多人身上都可看見,他們那種明知 不可為卻仍為之的行為,就像火車脫離軌道亂闖亂撞,終究是以悲劇收場。   人,活著就會有不安,老實說,從深層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如果沒有不安或渴求 ,就不會有能量活下來,這是一個很矛盾的現象,但也是我們身而為人的功課。   人要解除不安.有很多方法,但最笨也最不切實際的,就是把自己寄託在那些不存 在或不穩定、不真實的東西上,只為了求個安全感。然而,這種寄託其實等於是請鬼抓 藥單或喝毒酒來止渴,頂多只有暫時的自我麻痺作用。   《金剛經》字面上很深奧,其實要說的道理很簡單,它只是要告訴我們,我們應該 覺醒地活著,不要被自己的情識幻覺所矇騙,也不要執著於現實物理世界的種種暫時存 在的現象,你看得到摸得到的一切,都是真的,但也都是假;都是空,也都存在,當我 們看清了這個現實世界的本質是暫時存在的假有,也看清了自己內心世界的種種情意妄 想也都是空之後,不要沉迷於哪個空,或哪個不空,一切都不迷,不執著,包括對佛法 ,對《金剛經》或菩薩,都不著相、不執著,才能真的離一切苦,覺醒地活著。   覺醒地活在這世間,但不執著任何東西。   《金剛經》想告訴我們的,萬物萬法都是幻變無常的,那是流沙,我們如果把自己 的心或情感,寄託在這些流沙上,只會時時刻刻更加不安和恐懼了。   如果你一直活在苦海裡,例如,你愛的人不愛你,你想升官,老闆卻不甩你,你想 成寫上流人士卻做不到,你以為辛苦把孩子養大,孩子就會奉養你‥‥這些妄想和焦慮 的產生,其實,都是因為你把房子蓋在流沙上,也就是說,你把自己的期待和慾望,投 射在這個幻變無常的世界裡,然後指望全世界的人都要來實現你的願望,這就是苦的根 源。   《金剛經》為何要取名叫金剛,因為裡面說的法、提到的空性和佛性,是無堅不摧 ,而且是永不崩壞,不是流沙,而是如金剛鑽般堅硬牢固,這樣的東西,才能讓人有所 寄託而不會陷入苦海,到了最後,再把這個金剛地基也放掉,你就真正能脫離苦海了。   佛法深奧博大,要到達無我金剛境界不容易,但其實也不難,涅槃或地獄只在一念 間,當你所期待的落空或變質,當你所寄託的崩壞消逝,當你墜入生不如死的苦楚裡時 ,你就應該醒過來看清你的苦,是自己的妄覺造成的,如果你不能覺醒,還執著於這些 無常幻變的一切,那麼,佛再神通廣大也救不了你。 -------------------------------------------------------------------------------- 【第五章】   5自我,是不完美的意識程式 有個人出門辦事,卻在經過險峻懸崖時,一不小心掉到深谷去了。幸好他胡亂抓取 ,正巧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這才保住了性命。但他整個人懸盪在半空中,上下不得 ,正當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的看著自己。   旅人一見到救星,馬上大聲的哀求佛陀:「佛陀!求您發發慈悲,救救我吧!」   「我當然可以救你,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佛陀慈祥的說著 。   「到了這種地步,我怎麼敢不聽您的話呢?隨您說什麼,我一定聽您的。」   「好吧!那麼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   旅人一聽心驚膽顫,手一放,可不是掉到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嗎?怎麼可能保 得住性命?因此,他的手反而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他執迷不悟,只好離去。   這就是自我,旅人不曾想過,他不把手放下,拚命執著,佛陀要怎麼救他脫險?   在唯識學中,有一個詞和心理學中的自我意識是一樣的,就是所謂的末那識,它可 以說是所有苦的關鍵。雖然,我們所知的苦的根源來自第八識阿賴耶識,但真正起心動 念,對外境產生妄想和執著,讓我們付諸行動去造業的、去召來苦痛的,卻是末那識。   這也是心理學中的自我人格,這個意識,本能的要我們去趨樂避苦,本能的要我們 相信有一個「自我」存在,所以不管遇到什麼都會在意,會以己悲也會因物而喜,甚至 把人生中的所有苦樂都當成真的,苦苦、牢牢的執著,永不放手,也學不會放手。自我 意識愈強,苦就愈深‥‥偏偏,人得到愈多,就愈害怕失去,一旦害怕失去,苦就跟著 來了。   有一個大老闆,他年紀剛過四十,家財萬貫、妻賢子孝,大家見了他,自不免大大 誇讚一番,但他總是皺著眉、撇著嘴,彷彿對什麼都不滿意。問他煩惱些什麼,他苦笑 :「永遠有忙不完的事,開不完的會,回家還要當好丈夫和爸爸的角色,你們看到的只 是光鮮,亮麗的那一面。」   事實上,只是因為大老闆太在意外在的評判和看法,以及這些評判賦予的價值,所 以雖然什麼都擁有,依然覺得一切都是苦,都是折磨。   《金剛經》厚厚一本,很多人都覺得深奧艱澀,其實,這本經從頭到尾只想告訴我 們一個事實:我們的「自我意識」這個程式是不完美的,它會讓我們迷失在自我的假象 裡,讓我們以為一切都是真的、永不消逝的,然後為所擁有的東西所苦,害怕失去,害 怕不符期望。事實上,這些東西只是虛妄,你所在意的,也只是俗世的一粒塵埃被過分 放大。   有一個生活在亞馬遜河旁的住民,趁著假期前往佛羅里達州戲水遊玩,下水前,他 問了導遊:「你確定裡面沒有鱷魚?在我的家鄉,鱷魚會把人咬得支離破碎。」   導遊笑了笑:「我敢保證絕對沒有。」   這遊客開心的下水玩了大半天。結來後,他步上岸,好奇的詢問導遊:「為什麼你 這麼肯定水中沒有鱷魚呢?」   導遊保持一貫的微笑:「因為鱷魚也會害怕鯊魚啊!」   從此,這名遊客再也不下水了。   這名遊客下水時,心中是空的,他已經放下了我執,也就是故鄉水中有鱷魚的陰影 ,所以能如此悠遊玩樂。但是後來,他又添了新的意識,新的煩惱,再度讓自己陷入妄 想中,也阻礙了可以行走的道路。其實,鯊魚豈會這麼輕易出現?一切也不過是他自己 嚇自己、給自己壓力罷了。   許多人在學佛行事之際,也難逃這個盲點。   有個科學家,曾經把一個成年人和一隻猴子關在一個房間裡,他們的目標是看誰能 先取下掛在天花板上的香蕉,香蕉下有組梯子,但只要一踩上梯子,旁邊就會有噴水器 灑下水來。   成年人不願意自己被水淋溼,於是沉吟了許多,最後,他發現牆壁旁邊有另一把梯 子,於是他與沖沖的把這把梯子搬來。   但就在他架起梯子時,發現香蕉不見了,原來,猴子並不顧自己是否會被淋溼,爬 上梯子,爬上天花板,把香蕉拿下來吃掉了。牠心中沒有自我的存在,牠做任何事都沒 有窒礙,只想著行所應行,反而得到最好的結果。而人呢?水灑了會溼,也會乾,但他 只想到溼的時候,忽略了香蕉一轉眼就沒了。   我們一般人都是怕被水淋濕而去找梯子的人,都是被自我意識左右的人,如果我們 無法看破外在一切是空,要怎麼參透世間的法?要怎麼脫離苦海?   有人問,沒有得到,也沒有失去,那麼我到底是什麼?   我不需要得到,也沒必要失去,我,是看清、是拋去執著、是讓自己升等,這並不 是叫大家否定自我,而是更了解我存在的意義。   學佛並不是要變成另一個佛陀,而是你本來就是未成佛的種子,你也可以成佛,你 也可以讓自己的自我程式升級,而不是要你把自我都拿掉或否定掉,但很多人不了解這 個道理,學佛學到最後反而得憂鬱症‥‥相對的,一個人活到一個階段,也應該看清「 自我是不完美程式」這個事實,必須用心去修正或升級,才是真正的開悟,才有可能真 正睜開眼。   其實,整本《金剛經》只想告訴我們,應無所住,不論是苦、是樂皆無住,即使死 亡來臨,也像春風一樣如來如去,萬般不沾染,這樣一來,連「自我」也無住,自然能 自在面對人生這場遊戲。   因此,只要我們能透過佛法來修正「自我」這個程式,儘管自我可以經歷或映照萬 事萬物,但不要有任何罣礙,不要沾染任何妄想,自然就可以清涼自在、脫離苦海。 -------------------------------------------------------------------------------- 【6痛苦,是覺醒的鬧鐘】 現今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在嚷嚷:「活著好苦!」 大家為生活苦,為感情苦,為錢財苦,為地位苦‥‥ 好像人生就是一個苦字,只是在活受罪,只為享一個苦果。這樣的心態,讓我想到 一個故事:有位老太太,她對丈夫、兒子的作為總是不滿意,總是惡言相向,終於有一 天,她的丈夫走了,兒子也離開她到他鄉求生存,最後客死異鄉,連死前最後一面也不 能見。   老太太哭了好多天,從今而後,她只能一個人面對日漸的蒼老和無力。   然後佛陀來了,祂問:「妳覺得痛苦嗎?」   老太太收起淚,搖搖頭:「痛苦是什麼?我為什麼要痛苦?」   佛陀開口:「妳的丈夫走了,兒子走了,接下來的半輩子,妳只有一個人,這樣不 苦嗎?」   「不苦。」老太太說。   「那麼,妳為什麼哭?」   「因為現在,我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守護和追求,我的痛苦源頭消失了。而我卻在經 過這個痛才明白,以前的苦和這件事比起來,根本不算是苦,我卻為了那些微不足道的 苦,傷害了丈夫、傷害了兒子,讓他們跟著我一起苦。」   「那妳現在想做什麼呢?」   「我要去告訴其他被苦所困的人:只有自己覺得苦,才是真的苦;只有苦過了,才 有可能得到更高、更深的智慧。如果從來不以為苦,那就是頓悟了。」   佛陀笑笑之後離去,祂知道老太太覺醒了。   最近層出不窮的社會案件,不外乎女生失戀了就割腕、跳樓,男生失戀了就砍人, 在這些男女心中,眼前的苦就是全部,於是跟著這個苦發狂、沉淪。   例如,有一名二十五歲的女子,愛上一個愛情騙子.她知道對方欠下二十多萬元債 務,甘願將私房錢拿來償債,甚至簽訂代還。可惜對方人財兩得後,爛賭如常,更視她 為「提款機」和人肉沙包。   女子看清楚男方的真面目後.兩人更常爭吵打鬧,對方也變本加厲的虐待她,對她 拳打腳踢,但一見到女子傷心欲離去,卻又滿懷誠心的道歉‥‥最後,女子受不了對方 忽好忽壤的態度,精神大受打擊,求助精神醫師無效下,選擇跳樓結束生命,男方則因 施暴、詐財被捕入獄‥‥其實,不管是失去時的傷害,或是失去後的孤獨,都會讓人痛 不欲生。有些人會從這種痛苦中站起來,調整自己的心態,把這個痛苦當作覺醒的鬧鐘 ,讓自己成長茁壯,有些人卻無法從痛苦中學到教訓,只能不斷沉溺在痛苦中無法自拔 。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在山裡,住著一位樵夫,他辛苦努力了好幾個月,終於完 成一間可以遮風擋雨的房子。   這天,他挑了砍好的木柴到城裡交貨,到了黃昏當他回到家,卻發現房子起火了。 左鄰右舍都趕來幫忙,卻因為傍晚的風勢過大,所以始終沒辦法將火撲滅,一群人只能 焦急的、眼睜睜的,看著熾烈的火焰吞噬整棟木屋。   好不容易,大火終於滅了,只見樵夫手裡拿著一根棍子,跑進倒塌的屋裡不斷翻找 。圍觀的鄰居中有人說,他一定是在翻找藏在屋裡的珍貴寶物,所以全部的人都好奇的 在一旁注視著他的舉動。   過了半晌,終於聽到樵夫興奮的叫聲:「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鄰人紛紛向前一探究竟,卻發現哪裡有什麼寶物?樵夫手裡捧著的,只是一片斧刀 。   只見樵夫興奮的將斧刀嵌進木棍裡,滿懷感激的說:「只要有這柄斧頭,我就可以 再建造一間更堅固耐用的家。」   這就是覺醒,失去的已經失去,你嚎啕大哭也挽不回燒燬的東西,與其深陷挫折中 ,為何不用自己原有的力量,去開創更美好的東西?   前陣子看到一個數據:失業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自殺率就會增加百分之四點一, 犯罪率則會提高百分之五點七,而家庭暴力事件至少成長一倍。   一個失業人口,幾乎代表一個家庭的苦,但因此而自殺的、對家人施以暴力的,卻 是把這個苦又加注在其他人身上,最後,誰也脫逃不了,不但脫逃不了,還把自己和他 人更往深淵裡推,看不清真實的一面。   那麼什麼是真實?真實就是,自怨自艾解決不了問題,自殺解決不了問題,施暴犯 罪更只會增加問題。你不願意掙脫這個苦的束縛,怎麼可能看到更遠的美景?   有個小朋友告訴我,他曾經嘗試自殺,因為課業壓力太大,因為父母親關照不夠, 他半夜起來拿菜刀在手腕劃下兩刀,看著血不斷流出。   「幸好沒劃破動脈。」他說,「否則我就不會知道之後會遇到這麼多好的人、好的 事,也不會知道父母看到傷口時的表情和痛心。我很慶幸自己劃了那兩刀,否則我會一 直沉浸在自己製造的痛苦中。」   無論是事業、人際、感情、財務,只有在歷經、看透這些苦後,你才會睜開眼,才 會讓自己成長,才可以得到不同層面的智慧。   只要人有妄覺,遭遇痛苦是必然的,就好像人們老是只看到玫瑰的美,卻忽略了它 的刺,直到自己被刺傷了,才會從幻覺中醒過來一樣。   痛,是消除你幻覺妄想最好的東西,痛愈多愈清醒,你要感謝上天為你安排這一段 ,祂設了好幾個鬧鐘,就為了讓你醒來,直到有一天你全然覺醒了,就再也沒有任何苦 痛可以困擾你‥‥ -------------------------------------------------------------------------------- 【7狗追影子的成功,永遠是空】 前幾年佛指舍利來台,轟動海峽兩岸,還派武僧、保安人員層層保護下小心護送。 在運送的途中,有些人跪在道路兩旁迎接,計有上萬信徒前去朝拜,甚至有人看到後感 動落淚。 小小的一節手指白骨,被供奉為世間至寶,並建塔安置,已過兩千五百多年,世人 依舊如此尊敬,究竟為什麼?   古代的皇帝被稱為天子,普天之下沒人可以和他比擬,坐擁世間財富,甚至連山河 大地都是屬於他的,活著時,被天下人朝拜,為何死後的屍骨卻乏人問津?還輸給一位 身上一無所有,連吃飯都要自己上街扥缽的佛陀?   最近看到新聞報導:台灣首富郭台銘多年前為妻子買了塊墓地,卻因為墓園的地主 不滿產權糾纏不清,在墓園入口圍起一堵牆。郭台銘為了躲避記者的採訪,被迫半夜拿 手電筒,摸黑翻過圍牆,才能到妻子的墓前祭拜。最近更是為了弟弟病情,數日不得安 眠,感嘆有錢也買不到健康。   回頭看看,首富和我們也沒有不同,擁有再多的金錢、響亮的名聲,生病也要看醫 生,與親人生離死別也會痛苦,也會有過不了的難關,老了,最後的結局,也是轉眼荒 郊土一封,回歸於自然。   很多人為了擁有成功以及光鮮外表,每天辛勤工作,甚至打落牙齒和血吞,為求財 富、權勢及地位,不只無法好好享受生命,而且忽略了內在的修養,遭感官所矇騙,以 假為真,天真的以為獲得成功,就能讓自己離苦得樂。   據說,仙人呂洞賓有回下凡到人間,正巧看見一個小孩在路旁哭泣,他好心上前詢 問:「小朋友,你為什麼哭啊?」小孩回說:「我母親生病了,家裡卻沒錢給她看醫生 ,我心裡很難過。」呂洞賓被小孩的孝心感動,馬上舉起手指,將路旁的石頭點化為黃 金,拿給小孩,小孩卻搖頭說:「我不要這塊黃金。」呂洞賓聽了,更加驚訝,認為小 孩純樸善良,回問說:「你不要黃金,那你要什麼?」小孩堅決的回答:「我要你的手 指。」   原來,小孩以為有了呂洞賓的手指,就隨時有黃金可拿。   「成功」兩個字太抽象,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組成,就好像狗在太陽下看到影子, 好奇的追著自己的影子跑一樣。如果牠在樹蔭下、房子裡,沒有影子,就不會痴愚的追 著它跑。一般人把成功寄託在別人對自己的期望、注目眼光、口中的讚美聲、存簿上的 數字裡,少了這些,成功似乎就不存在。   其實,正確的說、正確的看,「成功」只能享受其中過程,若執意要看到結果產生 ,只會讓你陷入狗追影子的下場,因為,狗永遠抓不到影子,最後活在懊惱中。   發明大王愛迪生的實驗室不幸發生大火,眼看所有的研究成果即將付之一炬,愛迪 生的兒子焦急的四處找尋父親,意外的發現滿頭白髮隨風飄揚的愛迪生,竟然也擠在人 群中平靜的觀看大火,好像身旁那些看熱鬧的群眾一樣。   兒子氣喘吁吁的對他說:「實驗室就快燒光了,該怎麼辦呢?」愛迪生卻只是表情 平淡的說:「去把你母親找來,這樣的大火真是難得一見。」隔天,愛迪生面對化為灰 燼的實驗室說:「感謝上帝,一把火燒掉了所有的錯誤,我又可以重新開始了。」愛迪 生忘掉大火,重建了他的實驗室,並成功的在大火之後三個月發明了留聲機。   在《史記》中,記載了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春秋時期,范蠡戮力輔佐越王勾踐, 終於使越國復與。勝利後,越王封范蠡為上將軍。可是,范蠡知道勾踐的為人,只可共 患難不能共富貴,於是辭書一封,放棄高官厚祿,只裝少量珠寶,乘舟遠行,一去不返 。   范蠡辭去上將軍後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於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產數十萬。齊國 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後來,范蠡感歎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 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歸還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鄰,再次隱去。   等他到了陶這個地方,范蠡看出這裡是貿易要道,可以據此致富。於是,他自稱陶 朱公,留在當地,根據時機進行物品貿易,短時間內又累積一筆財富。後來,范蠡次子 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說:「殺人償命是應該的,但我的兒子不該死於大庭廣眾 之下。」於是就決定派小兒子前去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可是大兒子堅持要替小 兒子去,沒辦法,范蠡只好同意。   過了一段時間,大兒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只有范蠡笑著說 :「我早就知道他會被殺,不是大兒子不愛弟弟,而是有所不能忍啊!老大從小和我在 一起,知道謀生的艱難,所以不忍捨棄錢財。而小兒子從一出生就坐擁千金,不知道財 富來之不易,也不把錢當錢。我之前決定派小兒子去,就是因為他能捨棄錢財救人,而 大兒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也不用太過哀傷。」   以上這都在告訴我們,人可以追求成功,但要有覺知,就像范蠡和愛迪生一樣,在 名利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不緊抓曾經擁有的一切,才不會落得失 去後的痛苦。   佛陀的手指骨,經千年還不失人們對祂的敬仰,是因佛陀不把成功寄託在外在的事 物上,知道世間的萬事萬物,只是因緣和合而成,也因時間到了,條件不夠了,而消失 不見。   佛陀以追求心中的清靜無染為成功的目的,將畢生的心血用來引導世人,認清世間 的真相,希望大家能和他一樣的快樂自在。所以,祂的手指、牙齒、身上的遺物,才會 歷經千年後,人們以物來感激、緬懷佛陀對人間的貢獻。   廣欽老和尚曾說過:「世間事,沒來沒去,沒什麼事情。」若你能了解這句話的涵 義,相信成功將一輩子跟著你,不再是狗追影子的空影。 -------------------------------------------------------------------------------- 【第八章】   8感情是填洞遊戲,不要當真 什麼是感情?感覺加情緒,只要有一點誤解或不對味,感情就會變調。中國老祖先 很聰明,會用很多現實資源來鎖住一個人,才有大家庭的團圓和繁榮。   如不管現實的要求,只談感情和感覺,是非常不穩定而且虛幻的,因為,感覺是捉 摸不定的,會像吉普賽人一樣,永遠孤單的漂泊流浪。   阿瑪斯在他的著作《鑽石途徑》裡說,每個人心裡都有感情創傷,這些創傷就像坑 洞一樣,讓人覺得心少了一塊,空洞洞的,有不安及匱乏感,因此,人們總要找一些他 們自己覺得可以填補心裡坑洞的人,來讓自己依靠,讓自己不再是孤單空虛的靈魂,這 就是他提出的「坑洞理論」。   從這個角度看,人們互相追逐及傷害的親密關係或感情,說穿了都只是一種找人來 填補自己心裡坑洞的遊戲,一旦這個親密愛人離開你或消逝,你的坑洞就又開始空虛起 來,於是,你會急著去找下一個填洞的人。諷刺的是,這個親密愛人一旦消逝或離開, 你並不是因為他的離開或缺席而感到難過,只是因為自己的完整性被破壞了,坑洞又出 現了而感到悲傷,意思是說,你的傷感,並不是因為失去某個人,而是失去自己的一部 分。   阿瑪斯說,如果我們不能勇敢面對自己的坑洞空虛,就永遠只能活在這種依賴別人 來填洞,才能活下去的無聊遊戲裡。如果我們不能從內心深處自覺到,其實我們的本體 ,或者是內在本性什麼都不缺,我們的坑洞將愈來愈多。   其實,阿瑪斯的「坑洞理論」也就是佛法所說的「我執」所創造出來的妄覺,我們 都以為自己是空虛、孤單的,所以我們會起心動念去尋求外在世界的各種資源,來填補 自己心中那些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   曾經聽過一個殺人犯殺死女友的動機,只因女友不聽他的話外出工作。在警方偵訊 的過程中,他們才得知,殺人犯的母親曾在他十歲時,因為工作時發生意外而身亡,所 以,他不想讓女友去工作,其實是害怕女友步入母親的後塵。   只是,殺人犯平常不讓女友出門,女友一個人待在家中無聊,才在家附近的超商打 工,卻因為被男友發現,並被要求不能再去工作,兩人爭吵之餘,女友提出分手,男友 無法接受她要離去的事實,失手將她殺害,成了殺人犯。   這個殺人犯的心中,從小就缺少母愛,剛好這位女孩的舉動,讓他找到這分遺失已 久的感情,殺人犯怕失去她,其實是害怕自己將再一次失去母親的感覺,但他沒想到, 殺了她,這分感情也隨之而逝。   人會感覺自己不完美,大部分是你身旁的人加付給你的,就像殺人犯找尋母親的感 覺,是因為看到別人都有媽媽的疼愛,而自己卻沒有,於是在他的自我意識中,感覺總 差了別人一大截。為了追求失去的感情,會讓你試圖在另一個人的身上找到彌補,但其 實,你所付出的感情,只是為了讓對方來滿足你的需求,達到你對自我的期許,以這為 目的的感情,往往就是痛苦的起源。   除了這種情況,往往,我們所付出的感情,卻是想從別人身上得到歸屬感,例如, 我們常會執著於「我照顧你」、「我愛你」、「我疼你」‥‥因為我有付出,你就必須 回報我,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我們就會怨恨、嫉妒,抱怨、失落‥‥我有個朋友 ,每次和他去吃飯,他總是搶著付錢,口頭上也常說「我們都是好朋友」、「不要計較 那麼多」,「讓我來照顧你們」。有一天,幾個朋友要去爬山,因為知道他近來體力不 太好,就沒打電話邀他一起去,事後被他發現,他大發雷霆,即使幾個朋友已向他道過 歉,他還是不肯原諒,在他的心裡總覺得,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可以不把我放在心上 ?此後他不再和我們往來,見了面比陌生人還冷漠。   確實,我們的感情一直在尋找需要及被需要的空缺,有它的存在,我們才覺得自己 活得有價值、有目的,如同藤蔓必須藉由牆壁才能夠生長,靠著外境這面牆,感情才有 所依附。   之前,從報紙上看到一篇報導:有位媽媽自從小孩被綁架撕票後,心裡非常的悲慟 ,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此,每天傍晚一定要去小孩的學校,看小朋友排路隊放學回 家,她就這樣呆坐在車上看著小朋友們,渴望能有一天看到自己的小孩出現,整整一年 ,學校外從沒失去她的蹤影。   有一天,一台不守規則的轎車紅燈未停,差點撞上正在過馬路的小朋友,這位媽媽 終於驚醒過來,她發覺到,我的小孩死去了,但還有其他的小孩需要關心。從此,她變 成小朋友的導護媽媽,讓小朋友們可以安心過馬路,其他的時間,她就到孤兒院幫忙, 照顧那些需要被疼愛的孤兒。   事實上,我們何必一定要靠別人來填洞?也許你自覺是個被遺棄的人、也許自卑、 醜陋,如果看透了,會有這些陰影,都只是和別人比較而來的結果,有了比較,才會覺 得自己是個有空洞的人。只要我們能接受自己,還有誰不能接受我們?   佛陀說我們和祂一樣,都是天上地下獨一無二的人,這世上找不到第二個你。因此 ,先肯定自己的獨特,能在單獨的自我中得到快樂的人,才會有愛人的能力。   只有在不需要依靠身外的人事物來滿足自己,只想分享,沒有占有的念頭時,我們 的感情才是真切的,你不會在乎是否有回應,就像太陽貢獻它的熱能,種子感受它的光 和熱而發芽成長,太陽不會因種子發不發芽而改變它自身,它只是存在那裡表達自己。 如果不是這種想法,感情只是一場自私的交易,只是一場遊戲,只是一個填洞的工具而 已。   想用感情去捕捉能夠填補心中空虛的對象,就如同蜘蛛用來捕捉獵物所織出的網, 雖然短期內能見效,但風一吹就破了,破了再織,彷彿一生只為織網而活。如同蜘蛛網 擋不住風的侵襲,感情也禁不住無常的變化,若你還沉睡在感情的網裡,就將永無止盡 為它所苦。   認清人世間的感情,都是填洞遊戲,你不能把這遊戲當真,才能有自我,才能看清 自己創造出來的種種妄覺假象,才能離苦自在。 -------------------------------------------------------------------------------- 【9月亮再美,也有陰暗的一面】 我們都戴著有色眼鏡在看這個世界,尤其那些我們覺得美好的事物,其實也都是內 心所投射出來的幻覺,無論我們的投射和自欺或自我催眠有多強,這些美好的事物,終 究有我們看不見或想不到的陰暗或醜陋面。   其實,世間萬物根本沒有美醜之分,美好是我們創造出來的,醜陋也是我們定義出 來的。任何美好的東西,在你只有醒一半時,會發現它的陰暗面;只有當你全醒了,才 能發現所有東西都只是原來的樣子。美醜、好壞或善惡,都是我們貼上去的標籤。   有位師父跟他的徒弟說:「生命是美好的,每樣東西都是美好的,每一個人都是美 好的。」   這時有個路人經過,聽到這句話,馬上反駁:「我就是不美好的見證者,你看,我 是個侏儒,沒辦法長得和一般人一樣高大、做一般人想做的事,常受人嘲笑,我的存在 不就證明你的觀念是錯的嗎?」   師父打量了他,輕輕開了口:「我看不出你和佛陀有什麼不同,佛陀是一個,你也 是一個。」   在我們的想法裡,每件事物都有它的制定規範,例如人要多高、要有四肢、要五官 齊全、要能走路等,才是正常人,少了一樣或是沒達到標準,就被貼上不正常或是特製 的專有名詞。   其實,這都只是我們自己頭腦裡想出來的模板,就像麵包師傅把揉好的麵團,一個 個放上烤盤中,進烤箱烘焙,如果烤出來的外觀顏色比其他的深或淺,就被打入瑕疵品 ,不能上架販賣。   難道那些烤壞的麵團就不是麵包嗎?當然是,只不過外觀不同,如果探究本質,它 們不都是麵粉做成的?   我們常用比較的心態,去看世界上的人事物,並依照經驗,判斷優劣、成敗、得失 、對錯等,但是二分法的結論,讓得我們的心境總是隨著外在環境起舞,只要別人的話 、眼神、動作、態度不合我們的意,我們就起煩惱,心中就有所不平,就無法活在自在 快樂中。   這時候,只有覺醒的人能超越二分法的境界,知道每樣事物存在的本質,都是獨立 的個體,不去比較、批判,沒有對立,自然無煩惱可言,一切都是美好的。   有個朋友因工作關係無法常常回家,但他固定每星期都會回家一趟,拿衣服回來給 他媽媽用手洗。   鄰居看了,都覺得這個兒子太不孝了,母親年紀都那麼大了,還要母親洗衣服。有 一次,我也忍不住問他:「你的工作其有那麼忙,忙到連洗衣服的時間都沒有,需要帶 回家洗嗎?」   朋友回說:「就因我不常在家,不清楚我母親的身體狀況,如果打電話問她,她又 不會說實話,生病也會跟你說沒病,為了更明白她的健康,我才會出此下策。」   他接著說:「每次回家拿洗好的衣服時,我都會檢查衣服有沒有洗乾淨。如果洗乾 淨了,表示她的身體狀況很好,才有體力洗衣服;如果發現衣服還有髒污,表示她可能 生病了。這招還滿有效的,她有次還問我,是不是在家裡裝監視器,不然怎麼都猜得到 她的身體狀況。」   朋友的用心,在他的鄰居看來是


http://blog.xuite.net/tammy0528/1/18246372-%E5%85%B6%E5%AF%A6%E4%BD%9B%E4%B8%8D%E6%98%AF%E4%BD%9B%E4%BD%A0%E4%B9%9F%E4%B8%8D%E6%98%AF%E4%BD%A0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子行37頌」這部論典的作者,是六百年前西藏的「無著賢菩薩」。他出生於衛藏,靠近拉薩的地方。其在世時,即被譽為具有大悲心、菩提心的菩薩,因為他平日就以修學菩提心、菩薩行為主。他後來遷居「無著」,所以人們稱他為「無著賢菩薩」。 噶千仁波切 講解 三十七頌及摘要: 南無羅格秀惹亞 誰見諸法無來去 殊勝師及觀自在 唯一勤行利眾生 三門恭敬恆頂禮 利樂之源諸圓覺 從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賴知其行 是故當說佛子行 一、獲得暇滿大舟時、畫夜怛時不懶散,自他為渡輪迴海、聞思修是佛子行 二、親方貪心如水蕩、取拾皆忘痴黑暗,怨方瞋心似火燃、拋棄故鄉佛子行 三、捨惡境故漸減惑、心澄於法起正見,無懶散故善自增、依靜處為佛子行 四、長伴親友各自散、識者拾棄身客房,勤驟財物遺為跡、拾此世為佛子行 五、交近彼而三毒增、能使慈悲滅盡者,且令聞思修退轉、遠惡友為佛子行 頌1- 頌5,遠惡友為佛子行 六、依止何者罪過滅、勝善知識及自身,功德增如上弦月、愛彼勝已佛子行 七、自亦束縛輪迴故、由此依止不欺者,世間神祇能救誰、皈依三寶佛子行 八、諸極難忍惡趣苦、是故縱遇命難時,能仁說為惡業果、終不造罪佛子行 頌6- 頌8, 終不造罪佛子行 九、三界樂如草頭露、恆時不變解脫果,須臾剎那毀滅法、希求其為佛子行 十、無始以來慈我者、是故為渡諸有情,諸母若苦我何樂、發菩提心佛子行 十一、諸苦源於欲自樂、故於自樂與他苦,諸佛利他心所生、如實交換佛子行 頌9 - 頌11,如實交換佛子行 一二、誰以大欲劫我財、己身受用三世善,或令他奪一切財、仍迴向彼佛子行 十三、吾雖無有少過咎、以悲心故彼諸罪,他人竟來斷我頭、自身代受佛子行 十四、何者於吾生誹謗、仍復吾以慈心故,雖廣宣揚遍三千、讚彼德是佛子行 十五、何者於眾集會中、於彼還生益友想,揭吾隱私惡言向、恭敬其是佛子行 頌12-頌15,恭敬其是佛子行 十六、吾以如子養護人、猶如母憐重病兒,彼若視我如怨仇、被悲憫是佛子行 十七、與吾同等或下劣、吾仍敬彼如上師,雖懷傲慢屢欺凌、恆頂戴為佛子行 十八、恆受貧苦為人欺、眾生諸苦己代受,復遭重病及魔侵、無怯弱是佛子行 頌16-頌18,無怯弱是佛子行 十九、美名四揚眾人敬、然視世妙無實義,財務量等多聞天、離憍慢是佛子行 二十、倘若沒伏內瞋敵、故應速興慈悲軍,外敵雖伏旋增盛、降伏自心佛子行 二十一、一切妙欲如鹹水、於諸能生貪著物,任己受用渴轉增、頓捨卻是佛子行 頌19-頌21,頓捨卻是佛子行 二十二、諸所顯現唯自心、知己當於二取相,心性本離戲論邊、不作意是佛子行 二十三、會遇悅意之境時、應觀猶如夏時虹,捨貪著是佛子行、雖現美妙然無實 二十四、諸苦如夢中喪子、是故會遇違緣時,妄執實有極憂惱、視為幻象佛子行 頌22-頌24,視為幻象佛子行 二十五、欲証菩提身尚捨、不望回報與異熟,何況一切身外物、布施即是彿子行 二十六、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行利他成笑柄,是故無世間希求、守護戒是彿子行 頌25-26,守護戒是彿子行 二十七、欲享福善之佛子、於諸眾生無怨心,一切損害如寶藏、修忍辱是佛子行 二十八、唯求自利小乘士、為利眾生功德源,見勤猶如救頭燃、發起精進佛子行 二十九、甚深禪定生慧觀、知己應離四無色,能盡除滅諸煩惱、修靜慮是佛子行 三十、若無智慧以五度、故具方便離三輪,不得圓滿菩提果,修智慧是佛子行 頌27-30,修智慧是佛子行 三十一、若不細察己遏失、是故恆察己過失,以行者貌行非法、斷除其是佛子行 三十二、因惑說餘佛子過、己人大乘行者過,令自違犯且退轉、莫議論是佛子行 三十三、貪圖利敬互爭執、故於親友施主家,令聞思修業退轉、離貪著是佛子行 三十四、粗語傷害他人心、故於他人所不悅,復傷佛子之行儀、斷惡言是佛子行 三十五、煩惱串習則難治、貪等煩惱初萌時,士執念知對治劍、即剷除是佛子行 三十六、總之何處行何事、恆具正念與正知,應觀自心何相狀、成辦利他佛子行 三十七、如是勤修所生善、悉以三輪清淨慧,為除無邊眾生苦、迴向菩提佛子行 頌31-37,迴向菩提佛子行 正文講釋 我們每天至少要念一遍這個誦文,因為經常念誦之故,所以能將此一誦文牢記於心。因為牢記於心之故,當我們遇到痛苦逆境之時,就能馬上將誦文的意思想一想。為了希望大家都能每日念誦的緣故,所以我將他做成一部小書便於大家方便去念。 佛子行講解的方式有二;一是善巧者實修的方式,這種方式已經有各種論著流傳,我今天採用的是一般凡夫的實修方式,這種方式主要是抓住總體大綱,在心中思維箸來進行。至於善巧者的實修方式內容很廣大,而且很細密,這種方式我既不能夠了解,也不能向大家講授,因為我既不是大學者,時間也不夠用。 今天所要教導的是配合自己實修的經驗,純粹從自己內心中流露出來的感受,來向大家講解。 南無羅格秀惹亞 首先是第一個句子「南無羅格秀惹亞」當我們念誦這個句子之時,要一面念誦一面思維其意義。這句話的意義是「頂禮觀世音菩薩」從外表看來,觀世音菩薩是各式各樣的本尊形象。就他的意義言,指的就是內道佛教的菩提心。所以我們眼睛要看的不只是觀世音菩薩外在的形象,更要看到菩薩內在的菩提心,假如缺乏這個內在的菩提心,那麼外表的形是沒有意義的。 觀世音菩薩就是一切諸佛的心,所謂一切諸佛的心指的就是對六道一切眾生的大悲心。在三界之中,存在著諸佛與眾生,佛是不會真正趨入六道的,但是眾生卻是是在六道之中的每一條道路上,他們走在人道、天道、修羅道、地獄、惡鬼道、畜生道。如果造作惡業就走在下三道中,若是造作善業就走在上三道中,眾生就是在這其中來來去去。 誰見諸法無來去 殊勝師及觀自在 唯一勤行利眾生 三門恭敬恆頂禮 但是諸佛為什麼沒有真正的在六道之中呢?因為他們是無來無去的,他們如同虛空一般的並未安住於來去之中。是誰了解這一點呢?觀世音菩薩了解這一點。故誦文中說「誰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眾生」。 觀世音菩薩看見了諸法本無來去的真貌,但他還要繼續的去利益眾生,跟我們在一起,而我們是在六道之中來去,為了使我們能了知不要墮入六道輪迴的方法,觀世音菩薩化現了無量的化身來教化我們。 殊勝的上師和觀世音菩薩是完全相同的,他也是如此精進的在利益我們。由於上師心中具有大悲心,所以他也是恆常的在利益一切眾生,當一個人具有大悲心時,不一定要有很多頭,很多手,很多腳,具有悲心之時他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們所看到的觀世音菩薩可以說是一個假象,他所代表的就是大悲心。因此之故,誰的心中具有悲心,誰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家就應該對他產生恭敬和信心。上師及善知識因為具足大悲心的緣故而恆常利益眾生,所以和觀世音菩薩是沒有差別的,既是如此,我們就應當恆常的以三門來恭敬的向他們頂禮。 身的恭敬是做禮拜,語的恭敬是常念誦讚誦文,意的恭敬是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功德,經常與我的心不離,這就是以身語意三門恆常做頂禮。 利樂之源諸圓覺 從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賴知其行 是故當說佛子行 能夠講述開啟利益一切眾生的道路者,就是一切諸佛,是故說一切眾生利樂的泉源是從佛而來,而諸佛又是從何而來呢?諸佛最早時與我們一切眾生是完全相同的,但他們經由修習佛法之故,所以成就了佛果,因此說諸佛是「從修正法而出生」。 學習佛法時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實修的方式,實修的方式有各種念誦,觀想,咒語,然而這一切實修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菩提心。念誦有菩提心的念誦,觀想有菩提心的觀想,日常生活亦有菩提心的行持,所以說菩提心是一切諸佛的命脈,菩提心的實現即是佛果。 是故要成佛必要實修,而實修之前要知道修法的方式,如果不知道修法的方式,因為修法而墮入地獄道的,這也是在所多聞,所以知道修法的方式是極重要的。因此誦文中說「彼亦依賴知其行,是故當說佛子行」 「利樂之源」的利樂指的是暫時的和怛久的安樂,這兩種安樂是真實的從佛而來,念完這個句子之後,大家要好好想一想。這個世界上有人喜歡佛法,也有人討厭佛法,學習佛法者有很多人遭遇到痛苦,而反對佛法者當中有很多人得到財富與快樂,總之不論任何人都是苦樂相半,因此很多人對這句話產生很大的疑惑,認為知道佛法之後,並沒有解決一切的痛苦,知道與不知道佛法,並沒有特別的差別。 實際的狀況是不是這樣子呢?不是的。因為我們這個身是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早在上輩子就準備好了,所以有一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但看今世身」現在的一切在我們的上輩子早就準備好了。我們現在所得到暫時的安樂有許多種,包括長壽、無病、財富等,甚至有非常好的朋友,這也是一種世俗的安樂,能夠得到這個殊勝的人身寶,自然就能得到許多安樂。 不過我們應當思維一下,這些安樂是從何而來的?首先了解:因為布施能夠累積廣大的財富;如果執持清淨的戒律會得到一個人身與莊嚴漂亮的外貌;如果忍辱做好了,會有很多好朋友,可以獲得無病、長壽的果報。這些都是指世間暫時的安樂。而禪定與智慧能讓我們得到究竟的安樂,以上這五個項目都要加上精進。精進無論在佛法或世俗的事情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這六項是佛陀所教導的六種如意寶樹,也就是我們要學習的道路。六度就好像樹木的分支花、果、樹葉、而智的基礎,就是它的樹根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涵攝六度,如果缺少菩提心,六度就不會具足,如果有了菩提心就能具足這六度,故說菩提心是這六度的基礎。 我們要了解一切世俗與究竟快樂的泉源都是從佛而出生的,但是也要了解我們在未來也會遭遇到各種苦與樂,佛陀早就說過了:輪迴之中都是苦樂相伴的,而善道比起惡道是有更多安樂。但是佛亦說「天人安樂如毒食」吃的時候很甜美,吃完之後就死掉了,其實三界中的安樂都是如此。所以我們在未來,無論是遇到快樂,或遇到痛苦,或是苦樂反覆之時,心裡要想一想,徹底斷除痛苦的方法是什麼?要知道只有佛法才能達到這個結果。因此我們今天學習佛法,要思維暇滿人身難得,好好的努力精進修習正法,觀想菩提心趨入六度,使痛苦徹底斷除掉。 我們在進入佛法之門以後,就應當努力的來實修,而實修必須從基礎做起,這個基礎是前行四法,所以第一個偈誦的內容就是思維人身暇滿難得。 一、獲得暇滿大舟時 、畫夜怛時不懶散,自他為渡輪迴海、聞思修是佛子行 首先要知道能夠獲得這個暇滿大舟,也就是人身寶並沒有那麼容易。但是我們看世界上的人有這麼多,怎麼會說人身難得呢?這個人身難得實際上應當與六道其它眾生的數量相比較,才能夠清楚的了解。若與六道眾生的類型與數量相比較,人的數量那真是少之又少。 更進一步來說,如果僅是要成為人類的一員,也並不是那麼困難,一個人可能因為看到一尊佛像,在內心生起強烈的信心,只要這個信心沒有退轉,即有機會依此因緣得到人身。但是要得到暇滿條件就十分困難,在百人之中大概只有一,兩個人能獲得暇滿的條件,對這一點大家要好好了解。何謂八種有暇,何謂十重圓滿,這些都在前行教法之中講述過了,相信中心的弟子應當能夠了解才是。 大家知道了這個暇滿人身實是極難得的,不過光知道仍然不夠,應當要經常在心中作思維觀想,才能夠產生真正的受益。大家想想看,在台灣這麼多人之中,有多少人進入佛法之門呢?少之又少。這麼多佛門弟子中,有多少人會做正確的實修呢?少之又少。 真實做實修者,才是真實具足這十八種暇滿條件的人,這種人真是太少了。所以現在能夠進入中心做實修的人,可以說是具足了十八種圓滿的人。至於那些無法做實修者,無論他們是貧賤,富貴卑微或具有權勢,無論是什麼背景,都不算是具足這些條件。 我們要想想看:在大海中所有的細沙數是如此的多,細沙的數目就猶如六道眾生的數目那麼多。而這些還只是有形象的眾生,沒有形象的眾生比這些細沙還要多的多。相較於此就可以知道暇滿的人身寶是極稀有的。當我們如此思維時,內心會強烈的感受到暇滿難得。由於感受到暇滿難得,才會想到應當要好好的利用這個寶貴的人身,不要使它浪費掉。 這個人身寶就好像是一條船,能夠好好利用的人,用這艘船到大海中得珍珠寶貝,不會利用的人讓這艘船在大海中漫無目的的漂蕩,這一生也就過去了,輪迴的大海也是這種情形,會運用這艘船的人,可以取証到佛果;不會運用的人,只是在輪迴之中不斷的漂來漂去,也就是不斷的墮入輪迴之中。 身體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所以平時要供養它食物衣服,生病的時候則要打針吃藥。 但是我們也不要對身體過於重視,要了解身體就如同一個空空洞洞的房子一樣,我們為了達到今生,來世的目標,而將身體借來使用而已,它只是一種過程,我們借了這個身體來完成世俗的事情,也借它來讓我們得到下一世的利益,所以不要過度的重視這個身體。若是太過重視這個身體,必然會貪戀五妙欲的享樂,其後果就是墮入三惡道之中。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好好運用這個有用的身體,如何來運用呢?譬如說做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做的時候雖然手也痛、腰也痛、背也痛,但這樣做卻對我們的修持產生幫助,也才能圓成自利利他的佛果。要不然照顧這個身體有什麼用處呢?這好比花費了很多錢買了一部車子,其目的是為了用它去做生意,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如果不是為了使用它,為什麼去買這部車手呢?所以我們既然已經借來了這個身體,就應當好好的應用它,管束它,將它用於修持之上。就如同應用車子可以為我們賺到很多錢,應用身體則可以為我們賺到善行,菩提心這些我們下輩子還可以用到的東西。 因此當我們「獲得暇滿大舟時」就要好好的利用這一艘船,要怎麼樣利用它呢?正如下一句所說「自他為渡輪迴海」要讓自已和其它的眾生一齊脫離輪迴的大海,由於所有眾生都曾經為我們的父母親,因此我們應當要恆常思維與他們一同解脫輪迴之苦。那麼要怎樣才能讓自他都能解脫輪迴之苦呢?就是要修慈心與悲心,要恆常的利益一切眾生 很多人會這樣想:我日夜都忙於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去利益眾生,也沒有時間去修法啊!其實真正的情況並不是如此,日夜都忙於工作者,他們修法的時間特別長。這個道理怎麼說呢?如果為某一個老閭工作,工作之後可以得到一筆錢財,而後再拿來照顧自己的兒女親眷。要知道無論是我們所照顧的子女親眷,或是我們為他工作的老闆,在過去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當我們發心為利益他們之時,也就是具備了菩提心在做事,而我們因為工作的關係而獲得酬勞,也就是完成了自利的部份。因為當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因為緣想菩提心而來利益眾生,這就是一種實修。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日夜都在工作的人,他們日夜都在實修的道理。 下一個句子「聞思修是佛子行」首先當從上師之處聽聞教法的開示,平常大家到中心來聽開示是一種聽聞,而在家中或開車時放觀音菩薩的咒語或聖救度母的咒語,這也是一種聽聞。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咒語法音之時,要想一想,它的內在意義是什麼?它的內在意義就是慈心和悲心,由於眾生缺乏悲心,觀世音菩薩是賜給一切眾生悲心的給予者,這是我們應當有的思維。 至於觀想時要想什麼呢?要觀想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並且去除一切痛苦的因與痛苦的果,當我們這樣觀想之時就能夠產生慈悲心,經常的思維眾生的痛苦,以及思維能去除痛苦的方法只有慈心和悲心,能令眾生產生慈心和悲心是真正解除眾生痛苦的方法,這就是實修。 實修之時不是去想自己的痛苦,而是去想到眾生的痛苦,如果想到眾生的痛苦,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痛苦是微乎其微,而且希望眾生的痛苦能夠早日去除,覺得自己的痛苦不算什麼,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就是一種菩提心產生的徵兆。思維眾生的痛苦而經常淚水直下,這也是一種菩提心的徵兆。 很多人經常問說如何觀修菩提心?觀修到底有沒有產生力量呢?這個只要自己衡量一下就可以了解,譬如說過去台灣發生大地震時,若自已因為緣想她們的痛苦而淚水直下,並且希望受災戶能早日離苦得樂,這些都是菩提心產生的徵兆。 因此,對於教法的開示及咒語的聲音要經常去聽聞,聽聞之後要去思維它的意義,而後要在心中經常觀想其內容,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等等,這就是聞思修三種方式觀修慈心和悲心實際上並不容易,為什麼緣故呢?因為有許多破壞它的方量。什麼力量破壞慈悲心呢?這就是下一個誦所講的。 二、親方貪心如水蕩、取拾皆忘痴黑暗,怨方瞋心似火燃 、拋棄故鄉佛子行 我們平常對自己的子女、父母、覜眷自然的產生歡愛,這是一種慈愛之心,但是這種慈心並不會保持太久,因為這種慈愛之心很快就會轉燮成一種貪戀。舉例而言,當我們的親友遭遇到別人傷害之時,對於傷害他們的人,我們很快就會忿怒異常,此時內心的慈悲馬上化成瞋恨。因此只要有貪戀之心就會有相對的瞋恨之心,所以這種對父母、子女、親眷的貪戀並非真正的慈悲心。因為貪戀隨時會改燮成為瞋恨。 如果有一個朋友,他經常的幫助我,但是有一天他做了傷害我的事,我能把過去他對我的幫助全部都忘記了,這就是貪戀心時常會轉化成瞋恨心的情況。 當貪戀心或瞋恨心很強時,人就會陷入黑暗之中,這就像太陽被烏雲遮蓋住一樣。當對親人的貪愛之心過於強烈時,就會陷入愚痴之中,故對於我們關懷的對象,應當不要有太強的貪戀之心。其實這些人很多是我們的冤親債主,所以他們現在來保管我們的錢財,住我們的房子,使用我們的東西,這不就是我們的債主嗎?對於外在的仇敵,我們也不要太仇視,因為其中也有我們的子女,曾經是幫助過我們的人。因此無論是對於仇敵或親戚,都應當平等視之,一切都要出於慈愛之心來關懷照顧他們。 若是不能做到這一砧,自己就會陷於是非善惡,就會陷入愚痴之中,如果能夠具備平等捨,內心就會像太陽一樣,能夠遠離黑暗,因此不要落於貪瞋之中對大家來說是很重要的。那麼為什麼最後一句會說「拋棄故鄉佛子行」呢?因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累積了一些仇敵而不斷的來傷害我們,以致內心的瞋恨一再的產生,還有一些我們喜愛的親友,內心的貪戀,同樣一再的產生。所以一切諸佛都是捨棄家鄉,四處遊方來作實修的。 但是大家若只想捨棄家鄉來實修,這種念頭是沒有用的。因為若只想離開家鄉,但卻沒有斷除內心的貪瞋之念,實修是不會成功的。這就好像有人離開了合灣到美國去,.但是在那邊卻同樣的有了仇敵而產生瞋恨,有了喜歡的人而產生貪戀,這樣是一點用處也沒有。因此對一個實修者而言,重要的不在是否離開家鄉,而是要斷除內心的貪戀與瞋恨之心。對於親眷仇敵都要有平等捨,如果對於家人的貪戀之心太強烈,死亡之時因為貪戀的緣故無法解脫,也無法到阿彌陀佛的淨土,會產生菩提心的退轉。因此雖然諸佛都是示現捨棄家鄉的修持,但是我在此告訴大家,這裡面真正的精神是捨離貪瞋之心,這一點每一個人都要了解。 對於親人朋友的關懷之心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假若是這種關懷之心不能擴及一切眾生的話,就會變成貪戀之心,而這種關懷之心本身是無法持久的,當遇到逆境,障礙出現時,就會產生忿怒。譬如我們種下了樹木,它每天都會長出一點點,但是我們若是每天都把這一點砍掉的話,這棵樹還會長大嗎? 這是不可能的事。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慈悲心本來就只有這一點點,但是因為食戀與瞋恨的緣故,常常去傷害它,慈悲心是無法成長的,譬如說不同家庭的兩個小孩互相吵,一方的家長就會認為對方的小孩子是壞蛋,因此想要去責罰他,但是如果想一想這個小孩子過去也是自己的父母親,現在他的行為雖然不好,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導正他,希望這兩個小孩子未來的行為都很端正良好,而不是想要去傷害對方家庭的小孩。有時候我們看到男女朋友吵架,也不要只去袒護自己認識的一方,應當希望雙方都能和好,希望每一個眾生都安好。因此我們雖然具有慈愛之心,但這個慈愛之心是否能逐漸擴充,自己反省一下就知道了。我們應當想辨法讓本有的慈心和悲心擴充出來,才不會陷於愚痴之中。 三、捨惡境故漸減惑 、心澄於法起正見,無懶散故善自增 、依靜處為佛子行 第三個偈頌說要遠離惡境,所謂惡境就是會讓我們的心生起貪戀或瞋恨的對境。但是實際上要遠離惡境是極為困難的,要避開讓自己生起貪戀和瞋恨的對境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要了解到主要的問題不在對境,而在我們的心。當瞋恨的對境在眼前生起,而我們的內心卻不產生瞋恨,這個時候是否有瞋恨的對境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要了解到瞋恨心才是我們主要的敵人,需要調伏的不是外在的對境,而是內在的瞋恨心。所以如何作到當瞋恨的對境產生之時,內心卻不為所動,才是大家應當立下誓言來努力實修的目標。 當我們能夠這樣去實修之時煩惱會逐漸減少,煩惱逐漸減少時剛開始我們是不會察覺的,這就好像我手上這一本書這麼厚,每天看一頁,當然不可能在這一天就把書看完。 但是如果我們不斷的看下去,到最後就會發現我們把這本書看完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每一天減少一個憤怒,日積月累之後終有一天會徹底斷除憤怒,而這個斷除憤怒的功夫,就是在每一天中累積而成的。 「無懶散故善自增」是指因為不被煩惱所侵害,所以慈心和悲心等善行不斷的增加,這就好像這棵樹苗,沒有受到傷害,每天長一點點,將來就會成長為一棵大樹。當我們的慈心和悲心不受到煩惱的侵害,而且能想辦法使它增長增廣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心的本來面貌,這就是第三句「心澄於法起正見」此時我們就具有理智,當有了理智之後,對於善惡取捨就不會混淆不清,對於佛法的內容也會真實的相信。 這些佛法的內容,從人身難得,死亡無常,業力因果一直到輪迴過患,都能夠明晰的顯現在心中,而且能夠真實的相信,這是因為善行增廣之後所達到的成效。此時對於眾生都是自己父母親相信不移,對三寶的信心也是真實不移,這是理智明晰之後所產生的正見,也就是對佛所開示的教法產生穩固的相信。 要能夠做到這一點,要依於靜處才有辦法。所謂的靜處包含外的境處,也就是身靜處,就是要到鄉間偏僻之處來做閉關實修,就好像密勒日巴尊者到人煙罕至的岩洞去做閉關實修一樣。依於這種因緣可以讓內在的念頭逐漸的減少,當內在的念頭逐漸減少之時,就是心靜處。就一般大眾而言,缺乏這種尋求身靜處的機會,但是大家要對這一個道理能夠了解,同時也要知道,身靜處的行為是要達到心靜處的目的。因此要想辦法讓自己內心的念頭逐漸減少,完全沒有煩惱嘈雜,能夠自由自在而又不渙散,能夠安住於自性之中。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就跟在山上閉關完全一樣。 當自己的念頭紛飛之時,要祈請上師觀自在菩薩,賜給我加持,去除我渙散的念頭,如此祈請之後,能夠讓心凝聚,這就與在山上閉關具有同樣的效果。如果住在深山裡面,但是心卻十分渙散,這樣的作法是毫無意義可言,因此這一條應該以心的寧靜與否,作為判定的標準。那麼應該要如何才能保持心的寧靜呢?平常大家都在工作,當工作越來越多時,有時不免會生氣。當生氣時就應該想到這就是自己的心思渙散,應當把憤怒的念頭去除掉,應當要以正念正知即刻的察覺自己在憤怒之中,了解到我們所憤怒的對象也是自己的父母親,我怎麼可以對自己的父母親生氣呢?要想到是不是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是不是自己有過失?所以不管對方是否對自己有傷害的行為,立刻想到我們平常說的沒有關係、沒有關係、不要緊、不要緊。心裡面如此的思維,不要去放縱自己的心思、也不要去傷害對方。 如果能夠經常產生這樣的想法,那就是慈悲心逐漸增長的徵兆,自己的慈悲就不會失去。如果慈悲心不失去的話,心就經常能保持在理智之中,不會波濤洶湧。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當對方說了什麼話或做了什麼行為,心裡就會產生猜疑,想著他是不是要來害我?他是不是會對我不利。心裡面這樣胡思亂想,就會破壞自己內心的寧靜,因此要能夠與上述行為相應,內心才能保持寧靜。 前面所說是暇滿人身難得,接下來說死亡無常,按照前行法的順序應當是如此來說的。死亡無常要如何觀修呢?第四個偈頌說: 四、長伴親友各自散 、識者拾棄身客房,勤驟財物遺為跡 、拾此世為佛子行 與自己經常相伴的男女朋友、家人親戚,會不會恆常在一起呢?不會的。自己努力所積聚的財產無論有多大,也不會永遠留在自己手中。不要說親友財富這些東西不能恆常擁有,自己的身體就好像一間旅館,靈魂就好像旅客一樣,隔天醒來,旅客就離開了旅館。難道旅客離開了旅館還會把它背在身上嗎?這是不可能的事啊!了解這種情形之後,就會知道,這些親友也不是我的;這些財富也不是我們的;就連身體這個旅館也都不是自己的,因此第四句才會說「棄捨此世佛子行」。 既然說「棄捨此世佛子行」那大家就會想是不是房子不要了,子女也不要了,財產也不要,全部都丟掉了最好呢?如果有人這樣想,就會弄得自己舉步艱難,什麼事都做不了。剛才所說的是要在心裡面把這些東西丟棄掉,心裡不要掛念這個房子是我的,錢財是我的,子女是我的,身體是我的。要知道這些東西都是借來的,只是暫時與我相伴而已,如果對這些東西產生貪戀的話,過了一些時候死亡了,還是要與這些東西分開的。 如果我們的心都不需要這些東西的話,那麼到底心需要什麼呢?真正我們心所需要的是菩提心、慈心、悲心,菩提心與慈心、悲心才是心所需要的,而且是可以帶走的東西。我們在此生及趨入下世之時,其正需要的朋友是阿彌陀佛。我們也需要真正的財富來供自己使用,這個財富就是菩提心。我們也需要一個真正的身體,男眾需要的身體是觀世音本尊,女眾要的身體是至尊度母,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才是自己的,才是可以帶走的。因此未來我們要離開這個世間時,可以帶走的身體男眾就是觀世音本尊,女眾就是至尊度母,可以帶走的財產就是菩提心與悲心,而可以與我們相伴的朋友就是阿彌陀佛 這種情況就好像要到美國去,之前需要準備很多行李,有很多人來幫忙,因為提早做準備的緣故,到美國去就會很順利。同樣的為什麼說「棄捨此世佛子行」呢?我們在此生之時,提早做了未來往生的打算,因此我們準備了觀世音,至尊度母做為自己的本尊,準備了菩提心及慈悲心做為自己的財富,還準備了阿彌陀佛在路上陪伴照顧我們,這樣子提早做了準備,以後要到極樂淨土,一切就會很順利。 我們為了這輩子的生活,所以要上班去賺取錢財,同樣的道理,我們下輩子要靠什麼來生活呢?我們下輩子要用的錢財就是六字大明咒,就是阿彌陀佛聖號,就是至尊度母的咒語。所以現在大家若是能夠把前行法做滿十萬遍,每個咒語都念得非常多,難道這些咒語還會失去嗎?這些咒語就是我們下輩子要帶去的財產。我們要怎樣使用這些咒語呢?念誦咒語時要用咒語來供養三寶,也要用咒語來下施眾生。要怎樣用咒語來下施眾生.當我們念誦咒語之時,觀想地獄道的眾生受到咒語的加持就是其中一種方法,實際上可以用的方法非常多,這些錢財可以應用的方式也非常的廣泛。 有很多人來向我說:我每天早上把某個咒語念滿一百遍,或什麼咒語念幾十遍,這種作法可不可以呢?我都是用前面的方式來回答大家。 以下講第五個偈頌。 五、交近彼而三毒增、能使慈悲滅盡者,且令聞思修退轉、遠惡友為佛子行 無論是男女朋友或任何朋友,當我們與之結交之後,卻使自己貪瞋痴不斷的增長,譬如說因為結交某個朋友而讓自己染上抽煙喝酒的習慣,不知不覺中做了很多不好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可以知道對方是一個損友,必須和他慢慢疏遠。這個意思並不是說要和他爭吵,最重要的是自己不學習他的行為,因為自已不贊同,不學習他們的行為,他自然就會離我們而去。 與這種朋友往來會使我們的聞思修不斷退轉,譬如朋友說可以做殺生等等的事,慢慢的自己做了,就會墮入地獄道之中,朋友說可以做偷盜,如搶劫等事,要知道偷盜會讓自己未來很多世陷入貧窮之中,或者朋友說佛法是假的,下輩子根本就看不到,也沒有什麼業力因果,自己如果慢慢的相信了,就會陷入愚痴之中,對於善惡取捨將無法分辨。 當我們聽到沒有業力因果,沒有佛法這些言詞,多聽幾次就相信了,此後我們的聞思修就會慢慢的退轉。不相信正法之後,自己的菩提心會慢慢的衰損。一般而言,聞思修是連貫的,只要是沒有聽聞,就不會去思維,也不會去實修。這種時候就好像一個瞎子,走在平原之中不知何去何從,對於這種朋友.我們並不需要對他起憤恨之心,也不需要和他爭吵,同樣的也要對他產生慈悲之心,了解到對方也是和動物一樣非常愚痴,我們只要不沾染到他的惡習,對他仍然保有慈悲之心,之後他就會慢慢的疏遠。 有一點特別最重要:世俗之人,對於自己認識的對象,即使他是一個大壞蛋,也會說對方是最好的人,對於他說的話是否真實的,不會去分辨思維,對於自己所不喜歡的人,無論對方是一個多好的人,都會認為對方是一個大壞蛋,對於他所說的話同樣不會去分辨。這樣的心態是極為錯誤的,應當要了解,不管是什麼人,都有他的優點與缺點。 每個人的優缺點都是混雜在一起的,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可能找到一個人只有優點而沒有缺點的,也不會找到一個人是沒有缺點只有優點的,因此對任何一個人應當經常去分辨他所說的話,去分辨他的行為,這才是正確的作法,不要因為對方是自己喜歡的人,就判定他的話是真的;也不要因為對方是自己不喜歡的人,就認為他的話是假的。 對於任何人都不要有過於強烈的貪戀、瞋恨之心,了解他們都是優點與缺點混合在一 起的。自己應該要經常的祈請三寶,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越來越好,不要對某一部份的眾生有太強的貪戀與瞋恨,應當觀一切都是平等的。 一般人的嫉妒之心很強烈,有很多男女朋友因為嫉妒而發生爭吵,造成傷害,這些事情都經常會發生的。我們不應當任意聽信別人所說的話,應當甪自己的腦子好好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的作觀察。如果有一個人對我們造成某種傷害,有人以嫉妒之心講了對方很多的壞事,這個時候就要好好想一想我之前說過的:任何一個人都是優缺點交雜的,我和對方都是多年的好朋友,就算現在他做了傷害我的事不要太計較,過去他也給了我很多協助。不要輕易受到別人挑撥,應當用理智好好的觀察。 對於上師善知識,這種情形更加的普遍,自己去接受了一個灌頂,聽聞了一個教法,隔天如果有一些人跟你話這個上師如何不好,自己又到另一個地方接受灌頂,聽聞了一個教法,隔天又有人來告訴自己,這個上師如何不好,那個上師如何不好。好不容易產生的信心,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由於對上師的信心消失不見了,慢慢的內心就充滿了憤怒邪見,使自己的慈悲心逐漸退散。去說某一個上師不好,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因為即便這個上師是不好的,由於我們對這位上師有信心,內在的慈悲心便會增長,慈悲心增長之後,就能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利益功德。 無論如何,只要自己的信心不退轉,就能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利益。就此而言,使自己信心退失而喪失功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壞蛋。因此在聽聞教法之後,無論如何對上師的信心不要退轉,只要自己的信心不退轉,加持力就恆常存在,因為這個加持力是三寶所傳遞而來的,所以這個加持力是很強烈的。 其次對於自己的老朋友也要非常堅固穩定, 不要在意誰講了什麼話,堅固的老朋友要持續保持關係,不要受到動搖。以上所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期望大家都能夠了解。接下來講第六個偈頌 六、依止何者罪過滅 、勝善知識及自身,功德增如上弦月、愛彼勝已佛子行 如果交了某一個朋友之後,發覺自已的嫉妒之心沒有以前那麼強烈,自己的正念正知更甚於從前,這些都是善知識所影響的。一般而言,我們現在功德能力增加主要是因為有老師對我們的教導,但是此世與下世的功德要增長,就必須要依賴上師與善知識。所以教師以及上師是這個世界上的珍寶之王,就好像人的眼睛一般,是最為珍貴的,父母生下我,有一雙眼睛可以讓我們看見這一輩子,而上師善知識更給我們一雙殊勝的眼睛,不只讓我們看到這輩子,還讓我們看到下輩子,因此對於上師及善知識不能毀謗。 接下來要講的是依止上師及善知識,這一段大家不只要仔細聽聞,還要好好去思考。 為什麼對於自己的老師及善知識要恆常的尊敬,甚至要比對自己的身體還要關愛,為什度呢?因為如果我們以自己的身體來對自己的老師、上師、善知識來做頂禮、承事、供養會令他們內心喜悅,由於他們內心喜悅之故,我們自己身體所積聚的罪業障礙就因此而清除;其次由於他們內心喜悅的緣故,他們心中所擁有的能力功德將會傳遞出來,我們去學習就能夠得到。相反的若是貪戀自己的身體與財富受用,心裡也不想去學習上師的能力功德,自然也無法學習到上師善知識的功德能力。 現在我們所做的事恰好與此相反,喜歡自己的財物受用,實際上是一種我執。能夠享用飲食衣服財物的是自己的身體,但是當我們死亡之時身體或被埋在地下,或被放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如果我們現在好好的隨上師善知識學習,從上師之處學得菩提心的教法,自己觀修得到的菩提心,難道將來會被火燒掉嗎?那當然不可能的。不僅如此,而且生生世世將與我們恆常在一起的,這才是重要的財富。 許多人學習中文、英文、現代的科學知識等等,有些人對這些現代的知識學習得很快,也學得很好。這也是由於他們過去世對老師很恭敬,努力的在學習,因此這輩子有很好的學習能力。相反的若是前生對老師不恭敬,不尊重學問也不願做學習,這輩子無論學什麼都非常困難,而且這種學生對老師、上師也都不恭敬,這都是一種累積的習氣。 因此如果我們今生恆常對自己的老師、上師恭敬,對他們做承事供養的話,就會產生前面所述的廣大利益。 求法者應當如何來學習呢?求法者應當學習瑪爾巴,而弟子應當像密勒日巴,這幾位上師學習的情形大家應當好好看一看。瑪爾巴教導密勒日巴,而後密勒日巴做了實修,他的成效就是一生成就佛果,密勒日巴能夠在一生之中征得佛果,都是老師開導的大恩。所以我們對於老師、上師、父母,都應當存有無比的感謝之心。對於阿闍黎、格西等等也要抱持同樣的心情。上師、格西、父母對我們來說是具有三大恩德者,應當恆常對他們具有恭敬之心,以恭敬心來作學習,而學習的方式當如瑪爾巴、密勒日巴的故事所述。 大家平常工作時應當具足六波羅蜜來工作,聽聞教法時亦應具足六度來聽聞。聽聞之時獻上供養,這是供養也是布施,聽聞之時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要散漫,這是持戒。遇到上師責備或是學習時遭遇困難仍要繼續下去,這是精進。學到之後恆常放在心中不忘,這是禪定。所學到的功德與能力在心中形成,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聽經時具足六波羅蜜的情況。 現在上師所教導的是詞句的珍寶,並不是錢財等物質珍寶。當我們講述"菩提心是真正妙寶〝時,上師要解釋為何菩提心是真妙寶?菩提心從何而來?獲得菩提心的方法?要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親,所以對每一個眾生都要產生悲心。如果能對每一個對象都產生悲心的話,就好像一滴水滴在碗中一樣,當水滴不斷的滴下時,碗裡的水很快就滿了。同樣的若是每一天對每一個人都能產生悲心的話,悲心就能迅速增長。當上師這樣講解之後,大家才能夠知道實修的方式,所以這種講解是詞句的珍寶,既是看不見的,當然也是不會消失的,即便是死亡了,它也不會消失。而物質的珍寶在我們死亡之後是會消失的。 為什麼上師所講解的詞句稱之為珍寶呢?因為它能使我們的過失減少而令功德增長。 所以第六頌說「依止何者罪過滅,功德增如上弦月」什麼是過失呢?就是內心的貪戀、 瞋恨、愚痴、嫉妒。什麼是功德呢?菩提心就是功德。當我們經常在內心思維大手印, 大圓滿的意義時,功德自然會增長,過失就會減少。為什麼說過失會少呢?當我們觀察到自已心中的貪戀、瞋恨、愚痴等過失並能明白的了解時,就能去除這些過失、而功德就會自然增長。密勒日巴尊者曾說過,內心了知自己的煩惱,是大手印成就的徵兆。所以應當以心來觀察自己的心,才能去除內心的過失。 要好好看住自己的心,將它的過失去除掉。譬如說當一個人來辱罵自己時,此時應當憶想上師曾經教過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不應對他生氣;其次上師也教過,若憤怒所造的業會墮入三惡道之中。若我們能思惟到上師所開示的一切眾生如母以及業果的道理,就不會因此而生氣,這就是忍辱。若自己修行忍辱就不會發生爭吵,而對方也會想著你有這麼妤的修養,就會慢慢的尊敬你,這就是功德增長的原因。相反的如果沒有受過上師的教導,對以上的道理完全不知道,導致自己暴跳如雷,跟對方爭吵打架,最後被關到監獄裡去,要花錢消災又傷身勞累,一切過失就會因此產生。這些狀況自己在心裡要好好想一想,如果想了覺得有那一點不明白的話,就要趕快提出來問,我們再好好討論。 上師既然授予我們詞句的珍賓,就要對上師恆常恭敬,對上師所講授的教法要在內心經常思維,要憶念上師的功德,如此自己的功德也會不斷的增加。以下講第七個偈頌 七、自亦束縛輪迴故 、由此依止不欺者,世間神祇能救誰、皈依三寶佛子行 接下來要說的內容是皈依,為什麼要說皈依呢?因為前一個偈頌是討論有關依止上師善知識,來向他們學習,而上師善如識首先教導我們的是皈依三寶。皈依的狀況有兩種,有純正的皈依和不純正的皈依。不純正的皈依是什麼呢?就是如第七頌所說的皈依世問神祇。這些世間神祇的種類非常多,他們能夠給我們暫時的利益而不能給我們究竟的利益,因此他們不能成為真正的救度者,由於他們自己也是處於輪迴之中,所以無法解除我們輪迴的痛苦。 真正能解除我們輪迴痛苦的只有三寶。大家平時做度母及觀世音菩薩咒語的念誦及實修,但是仍然會有很多疾病和不順利不能解決。這個時候心裡會想到實修似乎沒有用處,痛苦並沒有去除。可是大家應當要了解,現在的疾病和痛苦只是上輩子惡業成熟所致,不要說你們自己,很多上師,善如識,出家僧眾他們所遇到的疾病痛苦也是非常多,所以這種問題不要掛在心上。應當要了解至尊度母是智慧的本尊,至尊度母就是三寶,能夠給予我們暫時和究竟的利益,應當依止度母繼續精進的實修。而世間天神唯能給予我們暫時的利益,而隱藏在暫時利益後面的是長久的痛苦。 頌文中提到「由此依止不欺者,皈依三寶佛子行」真正的救度者只有三寶,他們所帶來的利益是真實不虛的。而三寶又可依不同的層次來說明,首先是外層的三寶,佛寶是指釋迦牟尼佛,法寶是指佛所講述的教法,包含了如何實修慈心與悲心,如何實修兩種菩提心,使大家對兩種菩提心由不知變成知道,知道後令它產生,產生後不令衰損,不衰損還要令它增長。這就是「菩提心珍寶,未生令生起,己生不退轉,輾轉還復增」的道理,這些就是教法的內容。其次依照佛的教法去做實修者稱之為僧寶,現在一般稱上師及出家眾為僧寶,對於這些意思大家必須要了解。 外皈依的方式是如何來進行的呢?皈依佛寶後,若看到任何大小不同的佛像,或是看到不同的上師,無論是小乘大乘、出家在家或是中國的上師,無論是什麼對象,看到之後心裡要想:這就是來救度眾生,給眾生一切安樂的佛陀代表。此時心中要思維自己真實的見到佛,並產生無比的信心和恭敬之心,這是皈依佛寶所要做的事。其次見到每一張記載佛陀教法的文字,無論是中文、英文、藏文,心裡面都要想這是佛陀所講述的教言,所有開示一切眾生都是自已的父母親以及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教法都是從此中出生的,所以應當對這些法寶產生敬重的感受。 最後當我們自己的心中思維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親而產生慈悲心、菩提心之時,擁有此修者自己就是僧寶。 因此首先外皈依時,要知道世間的上師他們的身體是僧寶,因為他們的心中持有慈心和悲心之故;他們的語言是法寶;他們的心與佛陀相同,所以是佛寶。所以外皈依時要了解上師具足三寶的特質,只要對每一位上師的信心不退轉,自己的福德就必然延續不斷。內皈依的情況是如何呢?皈依時自己的內心觀察一下,會覺察經常有很多念頭紛散,當這些念頭停止下來時,就可以發現如同天空一樣的自心,它的特質清清朗朗,這就是佛寶,也就是我們心的本來面貌。這個心的本來面貌有什麼功效呢?應當如何來應用它呢?就是應當對眾生產生慈心與悲心。自己雖然能見到心的本來面貌,但大多數眾生都無法看到這個本來面貌,所以他們都掉在輪迴之中。輪迴之中的狀況是什麼呢?就是綿綿不絕的痛苦。所以要對輪迴的一切眾生產生慈心與悲心,這就是法寶。其次自己的身口意三門不斷的行善業,身體不斷做各種的布施利生事業,語言不斷的講述業力因果及慈心悲心的道理,心意則觀想菩提心。用身語意三門時常的來利益眾生,當自己能夠這樣做的話就是一個求善者,也就是僧伽這個名詞本來的意義。所以自己的心是佛寶,語言是法寶,身體是僧寶,自己就是三寶具足,這是內皈依的定義。 外皈依以及內皈依的內容都已經講解完畢 ,這些內容要經常的去思維,這就是為什麼要經常去念誦三十七佛子行的原因。大家讀誦過這本書,也知道其中的意義,當明天、後天看到其中的某一個頌文,就要能想起它的意義,如果沒有這本書可以複習,大家聽過了也就忘記了。接下來要講第八頌 八、諸極難忍惡趣苦、是故縱遇命難時,能仁說為惡業果、終不造罪佛子行 煩惱所造的惡業,之後會導致嚴重的痛苦,這些痛苦有時會到達自己完全不能忍受的程度。由於無明會生貪戀,瞋恨、愚痴、傲慢、嫉妒等五種煩惱,而五種煩惱中每一項又包括了其它細項,如此繁衍彤成了八萬四千種煩惱,這就是我們通說八萬四千煩惱。 惡業所造成的痛苦主要是三惡道的痛苦, 但是因為很多人看不到的關係,所以就不相信。其實據佛所開示的經典所教示,這些痛苦都是真實存在的。六道的痛苦是非常難以忍受的,但是導致投生於六道的根本原因大家必須要了解,如此方可以避免再度陷入於痛苦之中。這就好像一個糖尿病人知道病的生起是因為吃甜食等諸原因之故,以後當有人要再給他甜食時,怎樣他都不會接受:因為已經遭遇到疾病的痛苦。如是地獄道的原因來自瞋恨,惡鬼道的原因來自慳吝,人道的原因來自貪戀,天道的原因來自傲慢,修羅道的原因來自嫉妒,畜生道的原因來自愚痴,由這六種煩惱之故,逐漸形成六個世界 當我們觀察內心的本質時,可以看到內心的煩惱,當我們瞋恨生起暴跳如雷時,會氣得想把對方給殺了,逼得我們一定要跟對方大吵一頓,此時可以感受到瞋恨煩惱如火燃一般的強烈。每一種煩惱都有它的力量,這些情況我們用心都可以自己感覺得到。我們在人道中所受的痛苦,只要自己思維一下,就可以了解。六道眾生的痛苦也是如此,如果未曾聽聞過這個教法的內容,應當要好好來聽聞一番。因為若不能知道六道眾生的痛苦,就不會了解煩惱的過失,也就不會想如何去對治煩惱。現在我們光是了解六道的痛苦,這是不夠的,六道的痛苦在這本書中並未提到,但是書中提到三界的痛苦,應該要好好閱讀。 六道的痛苦是不能不學習的,許多人未曾學習六道輪迴的痛苦就直接學習大手印、大圓滿等法門,此時也許偶而會讓貪戀、瞋恨離開自心,偶爾看到心的本質。但是瞋恨會立刻再出現,當煩惱出現之時,它的力量非常之強烈、自己的証悟就會立刻消失不見,這種情形是極為普遍的。但是如果能了解六道的痛苦以及煩惱的情況,就能了解煩惱就如同毒藥一般,一定要將它去除掉。當自己內心出現些微的貪戀,瞋恨煩惱時,就要立即察覺並將之去除,如此內心才能得到純淨。如果內心是非常純淨,修大手印,大圓滿等方法就會燮得很容易,就如同一個乾淨的容器能夠裝載純淨的水一樣,此時所修得的大手印,大圓滿的覺受就不會再消失掉,會穩固的留在心裡面。 六道痛苦中第一種是地獄的痛苦,主要是指寒與熱之苦,其中包括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孤獨地獄及近邊地獄共十八種。熱的痛苦就好像被火焚燒一般,燒死之後又再度活過來,這樣的痛苦要經歷百千萬年這麼漫長。這種狀況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也可以看到,當人在火災之中被火燒死,就好像在熱地獄中的痛苦一樣。冷地獄是指身體放在冰雪之中,也要經過千萬年之久,這種情況在人間也可以看到,譬如像北歐那些冰天雪地的國家,在我們人類的世界中,六道的痛苦都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熱地獄的痛苦就好比人在火災中被燒死一般,冷地獄的痛苦好似在西藏冬天飄雪時,大雪冰封了整個世界,有些家庭全家都被凍死了一樣,這種情形我自己都看過。 鬼道的痛苦就好像非洲的某一些地區,經常出現天災飢饉,導至沒有任何食物與飲水,而產生極度的痛苦。這些情形都是每個人順著業力投生於六道之中而產生的各種痛苦。畜生道的痛苦在人道之中也可以看得到,有些人在過去世不知道尊重三寶,不知敬重自己的老師,這輩子雖然投生為一個人,但是其行為充斥了偷盜、搶劫、欺騙、行為跟畜生一樣沒有差別。人道的痛苦最基本的就是生老病死之苦,若我們仔細的去觀修出生時的痛苦,五分鐘都不能忍受。 修羅道的痛苦是戰爭,在人類社會中,同樣也有大國與大國戰爭,小國與小國戰爭,即便是在一個國家之內,人與人之間也有戰爭,社團和家庭都有彼此的戰爭。再縮小範圍來看,一個家庭之中的成員以及男女朋友都有爭吵,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因為嫉妒的情緒到處都存在。剛才所提到人道的痛苦中,岡波巴大師曾這樣形容母視生下小孩的情況,他說就好像把你緊緊的綑綁起來,放在火裡烤一個小時,這樣是不是非常痛苦呢?不給你空氣一小時,是不是非常痛苦呢?小孩子在母親腹中有炎熱無比的痛苦,要生出來時有幾乎窒息的痛苦,還有在腹中黑暗的痛苦,所以小孩的痛苦也是很多的。這樣思維就知道投生在人界也是極為痛苦的,以後不要再投生於此。老病之苦大家也都很了解,一般而言,我們要教導年輕者,老與病的痛苦,年老者要教導他們死亡的痛苦。一般人經常想說吃藥保健飲食就不會死亡,實際上當死亡來臨之時,大家都會束手無策。 天道的痛苦是下墮之苦,譬如自已現在有廣大的財富,這些財富是因為過去世廣大的供養三寶、布施貧窮所致。但是由於供養布施之時沒有具足廣大的菩提心,布施之時期望有異熱的果報,希望未來能夠財富受用圓滿,所以感召了下一世豐富的財富。但這個財富有一天是會消失不見的,就如同燈火沒有油之後會熄滅掉一樣,當自己的福報衰損之時,就會發生運氣不好的狀況產生,原來受用的財富就會消失不見。天道的情況就是如此,當自己的受用非常圓滿之時,喜悅無比,可是時間一到的時候,全部都消失不見,一毛錢也找不到,最後會下墮到六道其它處所。 當我們了解這些痛苦之後,就應當避免這些痛苦的產生,因此頌文說「是故縱遇命難時,終不造罪佛子行」其實惡業並非由自己或他人所造,而是因為煩惱在後面所推動,而造就了十不善業。而煩惱乃是存在我們的內心之中,因此當煩惱在自己的內心產生之時,要了解到這才是使自己產生痛苦的真正仇敵,無論如何對這個煩惱絕對不能放縱它,即便是自己死亡了,也不要任由煩惱活動,自己要立下誓言不要瞋恨、爭吵、偷盜、搶劫。這就是頌文中所要表達的意義,也就是因為知道造作惡業所引發的痛苦,所以要斷除內心的煩惱。 當業力尚未造作之前,內心的煩惱就好像一顆種子一樣,此時要將這顆種子去除是非常容易。若發現自已內心起了煩惱,應當要祈請上師三寶加持,了知煩惱是真正的敵人而將之去除掉。若是不去除內心的煩惱,已經造作了業力,造作了十不善業之後,就如同種子已經埋到了泥土之中,經過陽光水份培植已經長成一顆大樹,這就是痛苦已經形成了,此時要將它去除,就會變得格外的因難如果自己不好好努力,不精進的話,是無法將之去除的。因此大家要了解,當煩惱在內心生起之時,就立刻要將它去除掉,這是比較容易去除的階段。 為什麼說縱遇命難也不造作惡業呢?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過去的諸佛菩薩在實修之時,經常會遭遇到外道的殺害而死亡,即便在這種時候,他們也沒有產生忿怒之心。為什麼沒有產生忿怒之心呢?因為對方用刀子所殺害的是我的身體,並不是我的心。假如我的心當時產生忿怒的話,那就是將我的菩提心殺死了。身體死亡了就好像是丟掉一件舊衣服一樣,所以過去的諸佛菩薩,都對殺害他們的外道修忍辱,而不令動搖自己的內心。由於心不動搖之故,不會對外道產生忿怒,不僅如此,還對外道觀修菩提心,而令菩提心不斷的增長。如果我們現在不能如同諸佛菩薩一樣來做,也應當能夠了解這段頌文的意思。因此不管在任何時候,不要讓自己生瞋恨之心,不過如果已經生氣了,就要將瞋恨之心消除掉。 九、三界樂如草頭露、恆時不變解脫果,須臾剎那毀滅法 、希求其為佛子行 惡業從何而來呢?一個人為什麼會生氣呢?這就是第九個頌文所說,是因為貪戀三界的快樂而來的。三界的快樂是暫時的,就好像早晨的露水一樣小,但是它的後面存在有很多痛苦,它的苦就是壞苦,現在雖存在但是很快就消失,這就是三界快樂的本質。許多人認為自己現在身體非常好,也很年輕,同時學問也很不錯,所以就產生一種傲慢之心,這傲慢心其實是貪戀之心。如果有這種心理,就應當要想一想,這些條件是不是恆常存在的呢?譬如說自己現在很年輕,那麼以後會不會老呢?不仿去看一看那些老人家,就會發現自己也會有衰老的一天。如果現在不去想這個問題,那麼將來自己年老的時候,一定會非常的痛苦。如果知道自己也會有衰老的一天,當年老之時就不會那麼痛苦。 財富的情況也是如此,當自己富可敵國之時,有沒有想過財富是不是會有失去的時候呢?若曾經想過,失去之時就不會那麼痛苦。其它的事情全部都是如此,因為這些安樂並不會恆常存在,所以它是不可以依賴的,由於它是不可依賴的,就不應該對它產生貪戀執著,如是當失去之時,也不會因此而產生痛苦。 我們生活的世界雖然很小,但是人的習慣卻很多樣。一個人拿到食物就會先去區分它好不好吃,拿到衣服就先區分它好不好看,自己內心喜歡的就認為這是好的,不喜歡的能認為它不好。於是穿了中意的衣服就很快樂,若穿了不中意的衣服就不舒服、財富、受用、朋友、物品全部都是因分別而產生歡喜與不悅,所有功德五妙欲的享樂全部都充滿了如此的分別心。實際上衣服是提供我們遮身保暖的,而衣服的好壞是由於我們內心的分別所形成的,當我們認為這個東西是好的,相反的就是不好;這個食物是好的,相反的情況就是不好,這些都是內心的分別所形成的。譬如不喜歡吃辣椒的人就認為它不好,抽煙喝酒對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好惡。 因此大家要了解,這些生活用品可以用,足夠保暖就夠了,不要產生貪戀之心。如果能夠經常這樣想的人,可以減少很大的痛苦,能夠產生廣大的利益。 如果要做進一步廣大的學習,那就應該要想一想:五妙欲的享樂是誰所需要的?五妙欲是指的享樂,是指色聲香味觸,色是眼睛需要的;聲音是耳朵需要的;香氣是鼻子需要的,同樣的道理,味覺是舌頭需要的,而觸覺是身體所需要的。再進一步的想一想,就如同身體穿了一件柔軟的衣服而產生快樂,眼耳鼻舌身需要色聲香味觸來產生快樂,但是真正的快樂原因是因為內心對於這五妙欲產生了貪愛,所以當色聲香味觸出現悅意的條件時,內心的貪戀產生了快樂。但是內心的本質是什麼呢?心的本質就像虛空一樣,實際上它什麼都不需要。當我們死亡之後身體不存在了,難道心還需要穿衣服嗎?當然不需要。因為心的本質就如同虛空,如果能夠經常觀察心的本質,如是的修習空性,對五妙欲的執著就會逐漸減少,就能夠追求不變之果位,也就是找到如同虛空般的心之本性。 十、無始以來慈我者 、是故為渡諸有情,諸母若苦我何樂 、發菩提心佛子行 這一頌文所要講的是菩提心的由來,菩提心是從那裡生起的呢?是從利他之心而來的。而利他之心又是從何而來呢?利他之心存在於母子之間。特別是母親對子女有一種強烈的慈愛之心,子女對母親有恭敬之心。我們從無始以來輪迴了百千萬億次,是故一切眾生在過去生中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親,這是佛陀的聖教所言,是真實不虛的。如此像父母親一樣的眾生,現在到底他們在什麼地方呢?我們都會有渴求知道的情形,要知道六道眾生所受苦之處,都有自己過去的父母親。因此小自螞蟻也都是自己的父母親,這些眾生現在都遭受痛苦,如果我們不去思惟兔除他們痛苦的方法,而只尋求自己的安樂的話,難道不會覺得很羞愧嗎? 眾生的數量到底有多少呢?眾生的數量是遍滿虛空的。只要是虛空所及之處,就有眾生,而這些眾生都曾為自己的父母親,眾生的數量就如同虛空一般是沒有邊際,這是佛所說的。因此對於這一切遍滿虛空的眾生都要產生悲心,悲心要覆蓋一切眾生。而且要思惟用何種方法能夠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希望能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就是悲心,而悲心要能夠遍及一切眾生,如果悲心能夠無偏私的遍及一切眾生,就可稱之為菩提心。因此第十個頌文說「是故為度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 這種菩提心的狀況是如何呢?菩提心是覺悟心,覺是清淨的意思,也就是要去除掉自私自利、自求解脫的心。悟是到達的意思,也就是要到達能夠生起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所以能夠去除掉利益自己的想法,產生利益眾生的想法,這就稱之為覺悟的心。菩提心生起之後,到底有什麼利益呢?首先,自己能夠得到利益,因為能夠獲得安樂。其次能夠利益其它眾生,令其它眾生得到安樂。因此經常說「利樂泉源唯一處,佛陀正法安住」一切眾生安樂利益的泉源都是從正法而來,正法是指八萬四千法門,而諸多法門的關鍵,也就是唯一的種子就是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八萬四千法門就會喪失它的功效,如果掌握了菩提心,就是抓住了八萬四千法門。 十一、諸苦源於欲自樂 、故於自樂與他苦,諸佛利他心所生、如實交換佛子行 諸苦源於自樂,諸佛利他所生,由此自樂與他苦,如實交換佛子行」這是修菩提心的口訣。 一切痛苦的泉源是自私和自利,是來自我執,而圓滿佛陀的來源是什麼呢?是利益眾生的心。誰的心裡面產生利益眾生的心,這個人就會成佛,這個為利益眾生的心就是佛心。那麼這個導致我們痛苦的我執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個我執從無始輪迴以來,如同下雪般的不斷降下,從來沒有中斷的時候,不斷的增加與累積。而且由於它是不間斷的進行,不斷的累積,以致於我們根本很難去察覺它。舉例來說,當自己看到這個茶杯放在桌上時,心裡面想說「我要喝茶」這時"我"就產生了。等到下課後回到家裡,就有這是"我的房子","我的兒子","我的女兒",這些"我"又不斷的產生。也就是任何一個對境出現時,這個"我"就會出現,就會增加,所以"我"是遍及一切處的,在每一個對境之中,這個"我"都會不斷的增加。因此我們要喝茶時,首先要供養三寶,當我們心裡先想到供養三寶時,我要喝茶這個"我"的勢量就會比較淡,如果不是為了這個原因來供養三寶,難道是因為三寶會覺得口渴嗎?三寶會覺得飢餓嗎?當然不是,這是為了去除我執的緣故,所以我們來供養三寶。 當我們心想到三寶之時,心裡就不會想到我,反之這個"我"就會不斷的出現。 當我們看到一朵美麗的花時,心裡要想到"怎麼有這麼美麗的花,要好好的將它供養三寶"但是很多人都不是這樣想的,當他們看到美麗的花時,心裡就想"這麼美麗的花,我要把它買回去,放到我家裡的花瓶裡面,看起來多麼好看啊"在這樣的一個過程裡面,我執就不斷的累積與增長。 由於佛陀具足了方便智慧,為了要去除眾生的我執,所以教授了獻曼達的方法。獻曼達能夠圓滿的積聚資糧,以財富受用來做供養,所得到的卻是智慧資糧,獻曼達能使眾生得到廣大的利益。然而,為什麼獻曼達能使眾生得到廣大的利益,大家需要好好想一想。


---------------------------------------------------------------------------------------------------------------------------------------------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齋日修持法

關於「六齋日」的由來,一般人多所不解,《大智度論》中提到:每逢六齋日時,有眾多惡鬼神於此六日伺機害人,奪取性命,或使人得 疾病,乃至凶惡衰敗之事,讓人不得安穩吉祥。所以在過去久遠劫時就有聖人曾慈悲教示眾生:在這六天當中,受持過午不食之齋法,並修善作福,就可以避除凶衰 厄難。在當時只有持齋,而未有受持八條淨戒。所謂「齋」就是在過正午之後,不再進食一切食物;至釋迦牟尼佛時代,佛才教示諸弟子:大眾當於一日一夜中,受 持八條淨戒,且應同過去諸佛一樣,過午不食,仗此清淨持戒的功德,將來能証涅槃,得出世的果報。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無漏學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閭丘胤太守準備前往台州上任刺史的前兩天,在長安的家中,頭部突然的疼痛起來。那種痛法,彷彿千萬根釘子同時打進他的頭裡;也彷彿千百條繩子勒住他的頭,將他往不同的方向拉,痛得他呼天搶地,躺在床上打滾,甚至嘔吐起來。

看到這種狀況,家裡趕緊請求最高明的醫生,為他把脈、針灸、拔罐.........使盡各種方法,絲毫不能減低他的痛苦。

正當他躺在床上打滾,家人在一旁焦急,束手無策時,有個僧人卻不請自來了。

僧人開口第一句話就說:「我可以醫治頭痛!這句話,讓閭家上上下下都如獲大釋,對僧人寄予最大的希望,馬上將僧人請進閭丘胤的房間。

僧人沒有把脈,也不必看氣色,只簡單的說了一句話:「給我一杯水!」只見,他對著那杯水,喃喃的唸了幾句,然後,含了一大口,對準閭丘胤,噴得他滿頭滿臉,甚至把衣領都噴濕了。立刻,閭丘胤的頭痛消失得無影無蹤。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 「妙吉祥」;Ma?ju 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緻、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

1、簡介
2、應現事蹟
3、方便度化
4、助佛弘教
5、歷史記載
6、智引人生
7、智慧咒語
8、憤怒像:大威德…

簡介

     文殊菩薩,梵文 Manjusri ,音譯文殊師利。意譯:妙德,妙吉祥。又譯: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是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之一。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他們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


  山西省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其國有山號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上,為諸眾生,於中說法。』而經所說清涼山及五頂山,即今中國山西五臺山。此山在五臺縣東 北,離縣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環抱,頂無森林,如壘土之合,因名五臺山。地居邊境,寒冷異常,無炎暑之熱,又名清涼山。古之叢林,今之佛剎,皆在中臺之下, 其南臺離中合八十里,臺高三十里,頂週二裡,金蓮名菊,燦發如錦,亦名錦繡峰,世傳是文殊菩薩所居。文殊菩薩誕辰紀念日農曆四月初四。
  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關齋戒。居士在家自受儀軌



 

八關齋戒。居士在家自受儀軌”[可直接讀誦.不須唱讚]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正道與人生

一、八正道的名稱

  八正道是佛初轉法輪所說,是三十七道品中實踐法門的方法,是四諦法中的道諦,是超凡入聖的通途,是離苦得樂的要道,是從此岸渡彼岸的船筏,是學佛人皈依三寶以後要走的道路,是修行從迷到悟的基本法門。

  正道者不是邪道,不是非道,更不是旁門左道,而是能夠斷煩惱,又能通達聖境的大道,故名正道,又名聖道。八正道者,共有八條,皆是正道,皆是通往聖賢的大道。此八正道的名稱是: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 爾時,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 阿難合掌白言:『世尊!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以何因緣,禮拜枯骨?』 佛告阿難:『汝等雖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廣。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 佛告阿難:『汝今將此一堆枯骨分做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輕。』 阿難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帶鞋帽,裝束嚴好,一望知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塗脂粉,或薰蘭麝,如是裝飾,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後,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認得。』 佛告阿難:『若是男子,在世之時,入於伽藍,聽講經律,禮拜三寶,念佛名號;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間女人,短於智力,易溺於情,生男育女,認為天職;每生一孩,賴乳養命,乳由血變,每孩飲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現黑色,其量亦輕。』 阿難聞語,痛割於心,垂淚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報答?』 佛告阿難:『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在母胎時,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將來,午消散去。母懷胎時,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懷胎時,第三月中,猶如凝血。母懷胎時,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懷胎時,第五月中,兒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為五?頭為一胞,兩肘兩膝,各為一胞,共成五胞。母懷胎時,第六月中,兒在母腹,六精齊開,何者為六?眼為一精,耳為二精,鼻為三精,口為四精,舌為五精,意為六精。母懷胎時,第七月中,兒在母腹,生成骨節,三百六十,及生毛乳,八萬四千。母懷胎時,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九竅。母懷胎時,第九月中,兒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質,桃梨蒜果,五穀精華。其母身中,生臟向下,熟臟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聳出,山有三名,一號須彌,二號業山,三號血山。此設喻山,一度崩來,化為一條,母血凝成胎兒食料。母懷胎時,第十月中,孩兒全體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決為孝順之子,擎拳合掌,安詳出生,不損傷母,母無所苦。倘兒決為五逆之子,破損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攪,又彷彿似萬刃攢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兒,更分晰言,尚有十恩: 第一、 懷胎守護恩;第二、 臨產受苦恩;第三、 生子忘憂恩;第四、 咽苦吐甘恩;第五、 迴乾就濕恩;第六、 哺乳養育恩;第七、 洗濯不淨恩;第八、 遠行憶念恩;第九、 深加體恤恩;第十、 究竟憐愍恩。 第一、懷胎守護恩 頌曰 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羅衣都不掛,妝鏡惹塵埃。 第二、臨產受苦恩 頌曰 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臨,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第三、生子忘憂恩 頌曰 慈母生兒日,五臟總張開,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 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第四、咽苦吐甘恩 頌曰 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愛重情難忍,恩深復倍悲,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 第五、迴乾就濕恩 頌曰 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兩乳充饑渴,羅袖掩風寒。 恩憐恆廢枕,寵弄纔能歡,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養育恩 頌曰 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無怒目,不嫌手足攣,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 第七、洗滌不淨恩 頌曰 本是芙蓉質,精神健且豐,眉分新柳碧,臉色奪蓮紅。 恩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 第八、遠行憶念恩 頌曰 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第九、深加體恤恩 頌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憐愍恩 頌曰 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佛告阿難:『我觀眾生,雖紹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義,無有仁慈,不孝不順。阿娘懷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擔,飲食不下,如長病人。月滿生時,受諸痛苦,須臾產出,恐已無常,如殺豬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兒身,咽苦吐甘,抱持養育,洗濯不淨,不憚劬勞,忍寒忍熱,不辭辛苦,乾處兒臥,濕處母眠。三年之中,飲母白血,嬰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導禮義,婚嫁營謀,備求資業,攜荷艱辛,懃苦百倍,不言恩惠。 男女有病,父母驚憂,憂極生病,視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養育,願早成人。及其長成,反為不孝。尊親與言,不知順從,應對無禮,惡眼相視。 欺凌伯叔,打罵兄弟,毀辱親情,無有禮義。雖曾從學,不遵範訓,父母教令,多不依從,兄弟共言,每相違戾。出入來往,不啟尊堂,言行高傲,擅意為事。父母訓罰,伯叔語非,童幼憐愍,尊人遮護,漸漸成長,狠戾不調,不伏虧違,反生瞋恨。棄諸親友,朋附惡人,習久成性,認非為是。或被人誘,逃往他鄉,違背爹娘,離家別眷。或因經紀,或為政行,荏苒因循,便為婚娶,由斯留礙,久不還家。或在他鄉,不能謹慎,被人謀害,橫事鉤牽,枉被刑責,牢獄枷鎖。或遭病患,厄難縈纏,囚苦饑羸,無人看待,被人嫌賤,委棄街衢。因此命終,無人救治,膨脹爛壞,日暴風吹,白骨飄零。寄他鄉土,便與親族,歡會長乖,違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懷憂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氣咽成病;或緣憶子,衰變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捨。 或復聞子,不崇學業,朋逐異端,無賴粗頑,好習無益,鬥打竊盜,觸犯鄉閭,飲酒樗蒲,姦非過失,帶累兄弟,惱亂爹娘,晨去暮還,不問尊親,動止寒溫,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薦枕,並不知聞,參問起居,從此間斷,父母年邁,形貌衰羸,羞恥見人,忍受欺抑。 或有父孤母寡,獨守空堂,猶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凍飢渴,曾不知聞。晝夜常啼,自嗟自歎,應奉甘旨,供養尊親。若輩妄人,了無是事,每作羞慚,畏人怪笑。 或持財食,供養妻兒,忘厥疲勞,無避羞恥;妻妾約束,每事依從,尊長瞋呵,全無畏懼。 或復是女,適配他人,未嫁之時,咸皆孝順;婚嫁已訖,不孝遂增。父母微瞋,即生怨恨;夫婿打罵,忍受甘心,異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卻以為疏。或隨夫婿,外郡他鄉,離別爹娘,無心戀慕,斷絕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懸腸掛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懸,每思見面,如渴思漿,慈念後人,無有休息。 父母恩德,無量無邊,不孝之愆,卒難陳報。』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重恩,舉身投地,搥胸自撲,身毛孔中,悉皆流血,悶絕躄地,良久乃蘇,高聲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從來未覺,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膽俱碎,惟願世尊哀愍救援,云何報得父母深恩?』 爾時,如來即以八種深重梵音,告諸大眾:『汝等當知,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飢饉劫,為於爹娘,盡其己身,臠割碎壞,猶如微塵,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手執利刀,剜其眼睛,獻於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吞熱鐵丸,經百千劫,遍身焦爛,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恩德,垂淚悲泣,痛割於心,諦思無計,同發聲言,深生慚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報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獄人。』 佛告阿難:『不孝之人,身壞命終,墮於阿鼻無間地獄。此大地獄,縱廣八萬由旬,四面鐵城,周圍羅網。其地亦鐵,盛火洞然,猛烈火燒,雷奔電爍。烊銅鐵汁,澆灌罪人,銅狗鐵蛇,恆吐煙火,焚燒煮炙,脂膏焦燃,苦痛哀哉,難堪難忍,鉤竿槍槊,鐵鏘鐵串,鐵槌鐵戟,劍樹刀輪,如雨如雲,空中而下,或斬或刺,苦罰罪人,歷劫受殃,無時暫歇,又令更入餘諸地獄,頭戴火盆,鐵車碾身,縱橫駛過,腸肚分裂,骨肉焦爛,一日之中,千生萬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五逆不孝,故獲斯罪。』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恩德,垂淚悲泣,告於如來:『我等今者,云何報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造此經典,是真報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見一佛;能造十卷,得見十佛;能造百卷,得見百佛;能造千卷,得見千佛;能造萬卷,得見萬佛。是等善人,造經力故,是諸佛等,常來慈護,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諸快樂,離地獄苦。』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天、龍、夜叉、乾闥婆、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聞佛所言,身毛皆豎,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發願言:我等從今盡未來際,寧碎此身猶如微塵,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鐵鉤拔出其舌,長有由旬,鐵犁耕之,血流成河,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百千刀輪,於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鐵網周匝纏身,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剉碓斬碎其身百千萬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經百千劫,終不違於如來聖教。』 爾時,阿難從於坐中安詳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經當何名之?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父母恩重難報經,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爾時,大眾、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線上禮懺 :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殊勝莊嚴的精美佛像與僧團領眾念誦法音 方便在家跟隨禮懺)


八十八佛寶像 .仟萬鉅資造價,佛教史上第一套塑像造金銅像..現供奉靈山寶地臺灣埔里正德大佛山. 歡迎十方大德朝山瞻仰禮拜.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