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兩天在讀這本《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渾身有一股可以暢快讀完的熱血。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長年居住於芬蘭的母親 Yolanda,有個部落格「北國風情」。她一字一句地,把她在這個千湖北國六年來走訪各城市鄉鎮各級學校的心得,以及自己一雙女兒在當地求學的經歷,化為平實的文字,讓遠在幾千公里以外的我們也能有目共睹。

這本書的結構大致如下,從一開始 Yolanda 解釋為什麼要千里迢迢地遠赴芬蘭生活,這之中的生活與心理調適與準備,還有兩個女兒的反應。一直到整個家在赫爾辛基安頓下來,女兒要面臨的入學、選校的問 題。女兒好不容易開始上學之後,又因為學費昂貴而面臨轉校的時,母女真情溝通的場面。接著,Yolanda 對於芬蘭的教育制度開始從各個面向去陳述,包括學科課程安排、芬蘭父母對於小孩子的教養、學校辦學人員的態度、教育人員的篩選過程、「一個都不能放棄」與 「沒有資優生」的教育理念。書本的最後一部份,則是帶我們一起離開赫爾辛基,遠走北極圈內的鄉鎮城市,看看城鄉差距究竟會造成什麼教育上的影響。全書都是 一個一個的短篇,可以一口氣看完,也可以看個幾篇放下,下回再接續。閱讀上是沒什麼壓力的。

我一邊在看,一邊持續會在腦中迸出來的念頭就是,Yolanda 這本書的成功,莫過於她用很柔軟的筆觸,去忠實地描述北國芬蘭的教育現況。這其中,或許有她投射了一些個人的情感價值觀(如果沒有這些,書本僅不過淪為事 實的紀錄或者宣導,就變的不好看了),但絕大部分都是站在一個來自亞熱帶台灣的島國居民所做的跨文化觀察角色。重要的是,她在書中沒有任何提到與台灣教育 現況的比較,但身為讀者,我每看一篇,實在很難不去想到台灣這裡是怎樣的一個狀況。

另外一個閱讀時心裡的掙扎是,我忍不住會想著台灣的狀況,但又不斷地告訴自己,不可能全盤承認所有芬蘭的教育制度與理念是完美無瑕的,因為兩國國情 不同、人民民族性不同,長久以來累積的觀念(不管是父母親或者老師)也不同。對此,我只能暫時告訴自己有朝一日盡力可以實踐芬蘭那種重視人本的精神。

書中讓我比較感動的是,芬蘭針對偏遠地區中小學的照顧。芬蘭幅員遼闊,北極圈裡的人口更是稀疏,因此要辦校著實不易。但芬蘭由於享有優越的社會福 利,提供極好的資源來讓各地的孩子學習(甚至有的地方政府還編列預算包計程車讓住在郊區的孩子們上下學,因為也許下課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並且因為地方政 府有自主權,那裡的學校可以集合所有的學生進行混齡教學(不同年級的孩子在一起學習)。並且,芬蘭人堅信「平等」這個核心價值,他們認為人口已經夠少了, 如果住在偏遠極圈裡的孩子只因地緣的關係而被放棄掉,國家競爭力就會不夠。

另外書中也提及,芬蘭的年輕人職業的第一志願是老師。或許在經濟不景氣的台灣,許多大學生也會把老師當成工作的第一選擇。但我想,兩個國家的大學畢 業生做這項選擇的原因絕對有著很明顯的不同。台灣把當老師看成鐵飯碗,但芬蘭,成為老師意味著薪水普普通通、但有非常大的自主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要 成為中等學校的老師,個個都需要具備碩士以上的學歷。要進入教育系,除了參考「會考」成績外,同時還要經過心理測驗,以評估這個學生的心理特質是否適合教 育工作。

這點跟台灣目前的教師培育與選拔很不一樣。我們僅需修習學分,完成實習取得教師資格後,然後各憑本事、南征北討地參加甄選。甄選的內容也以筆試先篩 選,進入複試的候選人,就以他的專業教學能力來作為主要評估標準(60%~80%不等),剩下的才是僅僅佔10分鐘左右的教育理念面談。事實上在稍具規模 的公司行號裡,要招募新人,HR(人力資源)部門會安排面試至少兩次,以充分瞭解這個人的個性特質。但影響更為深遠的教育界卻不這麼做,為求「公平」地以 各種難易不一的筆試來淘選,然後繼續看候選人「教書」的能力如何,最後匆匆地問一些班級經營的制式問題。不是說這樣的過程不對,而是我認為「學識上的專 業」是要一直不斷充實的,招考進來的老師只需具備一定程度以上的程度就好,重點應該放在這位老師,是不是有終生學習的動力潛質?是不是懂得重視大部分學生 的學習需求?他能不能有效地傳達課內知識,也能作為學習上、人生上的嚮導?這些恐怕都是必須透過當面的深入懇談,以及專業的人格測驗,才能辨別的。

回到這本書。書本的副標題「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其中重點是「珍視每個孩子」,不管在台灣或者在芬蘭,教育的本質都是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lerius66 的頭像
    valerius66

    valerius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