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如果「無緣大慈」是由有緣、有關係者「向外」擴展至無相關之無緣眾生,而發揮大慈心;則「同體大悲」則是將不相識、無相干之眾生「向內」融入自身的一部分,成為「同體」,並展現大慈願力,拔一切苦。

近 些日子以來,全球各地受「金融海嘯」之影響,許多人生活上遭遇極大的困苦,甚至被逼到走上絕路的慘況,令人感慨悲痛。不過,社會上仍有許多溫馨感人的善行 義舉,主動關懷、熱心捐助,幫助受苦的人度過難關。基本上,愈是艱困的時候,愈需世人秉持「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發揮佛教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的願力情懷。
「慈悲」是眾生所共具的佛性,究其意涵,「慈」是使一切眾生獲得安樂; 「悲」是願拔一切眾生之痛苦,而「大慈大悲」指的是發揮偉大的慈心與悲心,願眾生得其安樂,超拔痛苦,諸佛菩薩大都具有此慈悲精神與願力。根據佛教的說 法,慈悲可以分為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三種:
第一種(
眾生緣)慈悲,係指對於一切眾生,都視之如父母、兄弟、姊妹或親人眷屬,常願為眾生安樂拔苦,這是凡夫或未斷煩惱之人所起的慈悲心。
第二種(
法緣)慈悲,是破除「我相」、「人相」,對一切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致樂),這是已斷煩惱,達於法空的三乘聖人所起的慈悲心。
第三種(
無緣)慈悲,則無分別心,普救一切,不僅對有密切關係

(有緣)的眾生發慈悲心,更對無關係之人、一切眾生起慈悲心。蓋因佛菩薩觀一切皆空,不以特殊關係、特定之人,為關懷救助之對象,是以稱之「無緣大慈」,《大智度論》云:「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為無緣。」
我 國儒家思想中也有類似的觀念,《禮記》之禮運大同篇所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就是不僅對自己的親人子女親敬慈愛,還擴大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無相關者(無緣)之慈悲關懷。「無限大慈」所表現的是一種眾生平等、無分別心、無差別待遇、無條件的真誠關懷。即如《孟子》所 謂:「人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納)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公孫丑上)實乃「惻隱之 心,仁之端也。」發之於惻隱之心,不是為了納交其父母或要譽於鄉黨……等等有條件、有所圖報才去救孺子,而是一種無私、無盡、無條件的慈愛,對不相識的陌 生人,或諸有情物種,也都表現平等的尊重與奉獻。二十多年前國內有人提倡對於無利害關係的他者,也要講求「倫理」,就是在既有的「五倫」人際關係上,進一 步擴展到其他無特定關係者,也應善加對待,所謂的「第六倫」觀念,處在現代社會,這種對無關係者的尊重頗為重要。

因此,「無緣大慈」不僅是宗教上的偉大情懷,還可以運用到現代工商社會的新倫理之上。
「同體大悲」更是一種「生命共同體」的延伸。當代「社群主義」強調社會中的成員,是相互承諾、相互扶持的,每個人願意為社群的其他成員,或社會整體的福祉,奉獻心力,甚至做必要的犧牲,也就是社群公共善
public goods的實踐。「同體大悲」的『同體』,最初層意義是把周遭的人、事、物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休戚與共」,不能割捨。至於更廣大深遠的意涵,則觀想一切眾生含諸有情,皆與己身同體,而生發「拔苦與樂,同饑同溺」之悲心。

《藥 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云:「眾生有病,與之同病」,「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平等之心。」即是「同體大悲」之心。《大般涅槃經》亦云:「譬如父 母,見子遇患,心生苦惱,愍之愁毒,初無捨離;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見諸眾生為煩惱病之所纏切,心生愁惱,憂念如子,身之毛孔,血皆流 出……。」此實為「同體大悲」的流露。因為根據佛教教義,一切眾生,其形雖各異,然法性如一,皆為同一法體,故每一人對待他人,猶如對待自己一般,人溺己 溺,利他亦即自利,是為「同體」之觀照。
如果「無緣大慈」是由有緣、有關係者「向外」擴展 至無相關之無緣眾生,而發揮大慈心;則「同體大悲」則是將不相識、無相干之眾生「向內」融入自身的一部分,成為「同體」,並展現大慈願力,拔一切苦。在佛 陀的教義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不住相、不執著,「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達此境地,則「無緣」與「同體」也就沒有分別了,「無緣」可為「同 體」,「胡越之身」宛若「膠漆之心」,將「大慈大悲」的精神發揮開來。
回到現實生活來,人 世間的困境與痛苦,往往緣自欲望的不能滿足,或所謂貪、嗔、痴的心理狀態。近期全球金融海嘯,與人性貪婪、投機之心盛行,有密切關係,有些人為了追求利 益,炒作高獲利、高風險、複雜混沌的匯兌、股票、「衍生性商品」等,尤其透過包裝及行銷手段,推介於一般大眾,而大多數投資人也抱持著追求利潤的賺錢心 理,忽略了風險的存在,終致虧損受苦。然而,有許多人既未作高風險投資,也沒有任何不當的舉措,卻必須共同承擔金融海嘯所引發的「無妄之災」,這種連累眾 生的金融風暴始作俑者,豈非「無緣大慈」的反諷現象。當某些人攫取暴利,而將痛苦的後果或生態環境的污染,由他人承擔,乃至遺患後代子孫,根本就是「不慈 不悲」的惡劣行徑。
也許有人會問: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會不會造成遠近親疏的普同化,而影響 真實人際互動的差異化?其實,宗教心靈的修養、倫理道德的實踐、民主法治的規範,是有所不同的,因為宗教家發心慈悲、普渡眾生、周濟天下可以普同圓滿;而 倫理親情則因遠近親疏有別,呈現的差序格局與等級之愛,否則即如孟子批評楊朱、墨翟的「無君無父」。至於民主法治社會講究的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所 以心理上儘管懷抱大慈大悲,「必使無訟」或「不忍入其罪」,但執法上還是必須秉持「依法而治」、「毋縱毋枉」,不是社會上所謂「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 有關係」的戲謔之語,意指某些不合法(不合規範)的事項,如果違法者與執法者「有關係」,常會基於人情故舊的關係而徇私處理,使事件變成了「沒關係」(不 了了之或淡化處理)。

反之,若沒有良好關係時,有所違犯就會受到處罰,此違背依法而治的精神。
總之,法治社會講究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同受法律保障與約束,或許與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部分精神相通。古人云: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以人心體天地之心,則大慈大悲之心亦自然顯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