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1.     金剛是個比喻,就是金剛寶。在佛教有個護法,名叫韋馱尊天,手中拿的兵器就叫做「金剛寶降魔杵」。人世間也有金剛寶,現代人稱為鑽石。金剛堅固無比,能破壞一切物,而且一切物不能破壞它。今以金剛來比喻此經,就說明了此經功德之殊勝!

2.     般若(ㄅㄛ ㄖㄜˇ)是梵語,譯為妙智慧,與一般世間的智慧並不同。般若是認識諸法虛實的知識,是親證實相的工具。雖然世間學問也有智慧之說,決不足以代表般若,因世間智慧是即相的,般若是離相的,但為解說方便,在我們的概念上不妨作妙智慧解,這樣般若與智慧就有所區別了。

3.     波羅蜜是 印度話,譯為到彼岸。這是把有生死輪迴的地方喻為此岸,把沒有超脫生死的寂滅境界比喻為彼岸。眾生學習佛法之後,了解諸法因緣而生、本性為空的真理,則不 再執著種種虛無的幻象為實有,因此可不生煩惱,故不造業,自然當不受果報,不再有果報時,自然就沒有生滅的現象,也就達到寂滅境界的彼岸,這就是波羅蜜。

 

法會因由分第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慧平法師讀誦

 

金剛經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之一,為出家、在家佛教徒所頌持,尤其在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 位。這部經的中心思想,是藉由說明 實相的本質即是非空非有,並要我們學習布施,讓我們放下一切執取。故佛的大弟子須菩提向佛祖請教問題,如何調整與掌控我們的心呢?的開示就是: 無住、無相、無念;欲獲得煩惱的究竟解脫必須要修福 修慧、度救無量無邊的眾生,雖然救度了眾生,但心中也不能存留「我」度了眾生的想法。具體分析,更要修行“六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首先是佈施,不管是財佈施、法佈施還是無畏佈施,都不要著佈施的相,發於平常心,心裡不可執著 於佈施這件事,這樣所獲得的利益功德才會像虛空一樣遼闊無垠。

 在佛教經典當中,包含許多人類科學未能明瞭的宇宙觀、物理、天文學等超前的觀念,這些不管在過去,或現在都是非常難以用文字表達清楚的。例如物質的本體空性,直到近代的科學家才發現,原子以下有質子、中子,在此之下有更小的物質單位,其 實是一種信息波動的能量,而非實質的物體。但佛陀早在千年前,便提出「 萬法唯心」的觀點,認為一切物質色相皆源於眾生的「妄念」,因此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這些概念不厭其煩的告訴了我們,即一切物質皆 是因緣聚合所暫時形成,總有聚散、成住壞空、生滅變異, 因此無須貪求或執著;此外,佛經裡描述的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也正確的表達了宇宙的浩瀚無窮盡的概念;然而,天文學家卻到近代才能逐漸瞭解宇宙的 廣大無邊。太陽雖大於地球130萬倍,但在整個銀河系中類似太陽會發光的恆星竟有千億個以上,而目前所發現類似銀河系這樣的星系, 更是高達十億個以上!由此可知,許多佛典看似想像文學,其實並不是古代的修行者天馬行空的幻想,佛教的經典義理中,包含了許多人類未知的秘密,正等待我們去發掘。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文白對照釋意)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稀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白話】

金剛是堅固無比的,這是一部像金剛一樣,無物能壞的般若波羅蜜經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白話】這卷經是我親自聽到佛說的,當時佛是住在舍衛國的祇(ㄑㄧˊ)樹給(ㄐㄧˇ)孤獨園裡,我和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也都在那裡聽佛說法。那時候已 經是快到吃飯的時刻。大夥兒穿上了架裟,拿著盛飯的缽,由祇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大城去乞食。佛在城中不分富貴貧窮之家,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處吃飯。佛 吃過了飯,就將衣缽收拾乾淨,也洗淨了腳,親自在地上鋪好座位坐下來。

 

 【釋義】

1.     這尊號,好像世間稱有學問的人為博士一樣,所以博士不是某個人的專稱。同樣的,佛也不是某個人的專稱,因為無論任何一個眾生,只要能止一切惡,行一切善,精進修行都可成佛。

2.        祇樹給孤獨園,為準備場地給佛陀說法,祇陀太子佈施贈樹,給孤獨長者購買土地,兩人的佈施合建而成的庭園,故以此立名。

3.        大比丘眾,是道德出眾的阿羅漢或出家菩薩,方可稱為大比丘。

 

 

 

善現啟請分第二

【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 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白話】這 個時候,眾弟子中德高年長的須菩提,在大眾中從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來。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兩手合掌,很恭敬地對如來佛行了一個禮,讚嘆地說:「希有的 世尊,您對於未成佛的菩薩弟子,善盡保護憐念他們,又循循善誘的指導。世尊!善男信女們,若是發了想要學佛得度,並且願意依戒修行時,要怎樣才能使這個菩 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又要怎樣去降伏他們的妄想心呢?」佛回答說:「問得好!問得好!須菩提,如你所說的,你知道我善盡保護未成佛的 菩薩弟子,也善於咐囑指導他們,你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就要仔細用心的聽,如何用以下我所講的方法,來安住你們所發的菩提心。」須菩提聽了,很快地回答說: 「是的,世尊!我很樂意聽師父說明這個道理。」

 【釋義】

1.長老須菩提,是講演此經的發起人,因年高德劭,故稱長老。

2.世尊,佛有十種稱號,這是稱號之一,因佛的福慧具足,受到凡聖眾生的共同尊敬,所以稱為世尊。

3.如來,也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因為佛乘真如之道,而成正覺,來三界垂化,故稱如來。

4.善護念諸菩薩,善護念的善字,可作最字解,護是愛護,念是眷念,亦即最關心愛護之意。

5.善付囑諸菩薩,指導菩薩們利益眾生的責任與方法。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ㄉㄨㄛˇ)的簡稱,譯為覺有情。

6.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人們發心想要學習佛的智慧,並且成佛的這種心態和想法,就叫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心發起之後很不穩定,常常會起妄想而中斷,因此須菩提問:「云何應住?」就是問佛陀,當發起的菩提心之後,應該怎樣才能使之安穩而不消退?

 

大乘正宗分第三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白話】佛 告訴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等應按照我下面所說的方法,降伏妄念心,就可常保有菩提心。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眾生相。我把一切眾生分為九 類: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眾生。我要為所有眾生消滅他們的業障,度化他們,使其超脫輪迴於六道的痛苦,達到 免去生死的清淨境界。話又說回來,我雖然這樣滅度,但是一切眾生實在並非得我的滅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眾生與菩薩,同具此菩提心,現在消滅他們的妄心而 度歸清淨,只不過是使他們恢復本有的佛性,也就是他們自性自度,並非是我所度的。須菩提!若是他們有得到我滅度的想法,即是還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 者相,還是執著自性的眾生,自然不是菩薩。」

 【釋義】

1.     諸菩薩,所指的是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心的新學菩薩,摩訶薩所指的是階級較高的大菩薩。

2.     宇宙間眾生類別太多,不能一一指出,故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所謂眾生,是因眾緣和合而生的一種現象,故名眾生。一切眾生的類別雖多,但歸納起來,亦不出卵 生等九類的範圍。卵生,如雞鴨等。胎生,如人畜等。濕生,如蚯蚓、蟲蟻等。化生,即『肉腐出蟲,魚枯生蠹(ㄉㄨˋ)』之謂。

3.     佛依照眾生的本質,區分三種不同的境界稱為「三界」,分別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欲界」是有淫、食二種慾望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例如人、牲畜甚至地獄 裡的眾生所居住的世界。「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在天人居住的世界;「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本段經文中的「有色」是指有色界的眾生。「無色」是指無色界眾生。「有想」是指有心識 意念的眾生。「無想」是指無心識活動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是指無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而言。

4.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滅度」,滅除煩惱,渡救至解脫、無煩惱的彼岸。本句是說雖然度了那麼多的眾生,但不能存有我度了眾生的這種想法。 如果菩薩還有「我」度了眾生的觀念存在,證明他的四相未除,那就不能稱為大菩薩了。

 

 <觀念補充>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相─每個人在意念中有總是有個「我」的意念,既然有這個「我」,就會有私心、有分別心。因此,菩薩即是達到一種「無我」的狀態。而凡夫則有我的形貌之意念,這就是「我相」。換言之,,不存在「我」,當然也沒有所謂「我的」,這種意念都是眾生的無明所產生的。當一個人能達到「無我」的境界時,他的世界、心地就會非常的寬廣與自在。

人相─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這種意念就是「人相」。比方說在外地遇到同鄉之人,感覺特別的親,其實就是從人相所衍生的毛病。相同群族中的 人彼此會特別團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相狀,有親疏之感,這都是「人相」。其實,每個人不論膚色、種族、身份、年齡等差別,通通都是平等的。若是了悟此 理,就稱之為「無人相」。

眾生相─當有了「我相」,就會有「人相」,既有「人相」,就會有「眾生相」,「眾生相」的毛病是從我相、人相毛病延伸而來的。既然認為人人 之間有差別,進而對於動物也會認為有差別,因此,對於動物則可能產生輕賤的態度,甚至隨意傷害他們,這就是「眾生相」所衍生的毛病。換言之,無眾生相的 人,他不會欺負動物,而視動物是平等的。乃至對於其他道的眾生,都不會輕賤他們,這就是「無眾生相」境界的展現。

壽者相─ 人類都有壽命的概念,把出生當開始,把死亡又當結束,其實,眾生在六道中輪迴,既沒有出生,亦沒有死亡,可是人們把此生的這段期間視為「壽命」,這就是 「壽命相」的毛病。事實上,生命在不同的空間裡,存在著不同的樣貌,人死了之後也會以不同於肉身的形式繼續存在,並沒有所謂的生死或壽命,當你體悟此理, 這就是「無壽者相」

 

 

妙行無住分第四

【經文】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ㄈㄡˇ)?」「不(ㄈㄨˊ)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白話】佛 再對須菩提說:「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應該不著相布施。所謂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淨,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等塵相而布施,就是要做到施者忘 施,受者忘受,並且要忘記所施之物。(此稱為:施空、受空、物空,合稱『三輪體空』)須菩提,菩薩應該不住相布施,為什麼呢?因為著相布施,是局於有相; 而眾生之相,實在只等於一微塵,即使能因此而獲得福報也是有限的。若不著相布施,就無相可住,像這樣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不可限量了。須菩提!譬如說東方那 無邊際的虛空,你可以用心思去度量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佛又說:「須菩提!再與南、西、北四方及上下的虛空那樣無邊無際,你是否可以用 你的心思去度量呢?」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佛又說:「須菩提!菩薩若能不著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像虛空這樣的不可限量。須菩提!菩薩應該 照我善護念、善咐囑之教導,如是降伏妄心,而又不著相布施,常堅守著菩提心。」

 【釋義】

1.     承上文,這裡是說做菩薩的,不僅度眾生不能著相,就是對於布施等相也不能有所執著。把自己的財物無條件的施捨給別人,使他得到利益,但須做到:無施者,無受者,無施物的三輪體空,則無所住。所謂布施,可分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一、財施:把自己的財物給需要的人(外財),或作義工,捐血、捐器官(以身體布施稱為內財布施)。

二、法施:把自己所懂的佛法講給別人聽,使他也能學佛修行得到真正的解脫,是功德最大的佈施。

三、無畏施:別人有困難,對他作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令其發奮圖強,轉危為安。 

2.    不住色布施: 色是色塵(物質),眾生見到色塵,總以為是實有自體的東西,因此除非是自己不喜歡的,否則多少總會有點捨不得送給別人,這就是有所住(執著),既然有所住 即為境轉,所以不得解脫。色塵不能住,聲塵等也不可住。聲塵如語言,香塵如香水,味塵如食物,觸塵包括看的、聽的、穿的、聞的、吃的和想的,精神與物質的 雙重感受,法塵,即是意識活動範圍以內的,如學識經驗的傳授方法等,是為法塵。初發心的菩薩,於一切法,都應該像不住色布施一樣,如此則不生法相,妄心就 降伏了,沒有妄念,所發的無上菩提心就不會退失。

 

 

如理實見分第五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白話】佛 說:「須菩提!你認為普通修行的人,能看見如來的形體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能見到如來的形體。原因是您所說的形體,並非形體,是法相,所以不能 看見。」佛又告訴須菩提說:「不但我的形相是這樣的,凡世間所有的色相,都是虛無不實的。若是能夠識破了諸相都是虛空的道理,就可以見如來的法相了。」

【釋義】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世出、世間的一切,因為都是因緣而生的,所以存在的時間無論多久,一旦因緣離散時,都要消滅而回到空性之中,所以說皆是虛妄。可以想像為海上的波浪,是由於風力(緣)所造成的現象,風不會永遠吹著,待風一停,波浪就消失了。如明白這種道理,對一切假相則不生執著。

2.      諸相非相人 活在現實世界中,須衣食住行交往,為了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必須分清他人、自己、外界、內心。現在要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使自己沒有私 心、分別心並不是容易的事。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將進入何等狀態?須菩提按此邏輯推下去,那眼前說法的佛祖也不是如來了?佛祖明白須菩 提的疑惑,因此明確地告訴他及聽法的大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們見到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幻相,當然肉眼看到的如來也不是真正的如來,只有真正做到諸 相非相,才可以看到真的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開始有點難以理解,因此在後面佛還會重複說明。

 

  http://www.buddha.twmail.cc/easy_study/Daimond.htm#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lerius66 的頭像
    valerius66

    valerius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