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到博客來這個閱讀分享的活動,覺得很有意思,剛好可以提醒自己,認真地想想,數算一下2006一年裡,自己看了哪些書,以及曾有過的感想,也趁機要自己整理一下,這一年裡還沒寫好的閱讀心得,同時檢視一下自己的閱讀習慣。

掐指概概算,過去一年裡”翻過”的工作領域以外的書該有四五十本吧,有些是圖書館裡、書店裡略半翻過的書,其中有真正完整看完、消化的書又僅僅約一半左 右,而也約有五分之一屬於舊書重唸的。會把舊書拿出來重看的,通常是因為某個生活機緣,或是某一次眼神往書架上放電一瞥,就是讓人想再拿出來翻翻,而留存 書架明顯處的舊書,也往往是自己心中的經典。

總覺得,閱讀和旅行很像,往往會隨著不同年齡、不同的生活閱歷,接觸的感想與啟發也會不一樣。

在我的心裡,也常常有一個想法,旅行與閱讀都該是我生命中必要的糧食,因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裡,旅行可以延伸我們的眼界疆域,活躍我們的人生閱歷;閱 讀則可以透過前人之眼之心,彌補自身被時間和空間的侷限,開拓我們看事務的角度和視野,這些都是累積生命能量的方法,也是生活裡的活水樂趣。

因此啊,喜歡勉勵自己,不能流浪的時候,就在書本文字間旅行吧。

回頭整理上一年來(2006)在閱讀過程中,那些曾讓自己感動過,或者曾記下的、以及仍有衝動想要認真記錄閱讀當下的心得,年度之最暫列八本,以提勵自己,並將這些書與看過的同好們分享,也推薦給尚未看過的朋友。


1.行者無疆/余秋雨著/時報

此書是作者透過親身造訪歐洲後的旅行書寫,透過作者對文化評論的專長以及史料研究的廣博知識,將自身的觀察與文化理解,融進旅行的視野裡,相互思考與印證。

作者的豐富文采,便遊騎在沿途行旅間,優游在文化歷史的開閤論述裡,讓人讚嘆。文字間,有作者的感情與眼光,有他的思考與發想,有他寫作的文學技巧,有他 縱觀古今的史料基礎,有他文人特有的人文關懷。在述說歐洲旅行所發生的故事之同時,也揮灑著散文般的優美文采,讓讀者跟著他的文字,徜徉進歐洲的時空中, 一起感受那裡的歷史刻痕和行旅的視野。

書中的主題,他寫歷史的歐洲,文化的歐洲,一篇篇依著城市和某個主題來書寫,或者人物或者城市型塑的特色,例如寫到巴塞隆納這個城,他談的主題是流浪,流 浪的情志體魄,流浪的高第與執著;例如寫到布拉格,他寫布拉格曾經孕育的卡夫卡、米蘭昆德拉和作家總統哈維的文化教養;寫到巴黎,他寫巴黎的文化聚合能 力,充滿熱血與軒昂;寫到一些小城,則有他的情感聯繫與延伸...

文學和歷史融洽地舖展成章,讓人服服貼貼的隨著神往。

作者對旅行的態度,穿串著歷史脈絡的理解與追尋,串古思今的感懷,穿越國界藩籬,用著繁麗巧思的散文字體,帶領讀者走過歐洲,探看所謂的文明所謂的文化差異,評論文字中不時可見泱泱大器的綜觀,或以散文的細緻,將思想的厚度娓娓寫來,令人激賞。

簡而言之,看了此書,你會發現,不能用腳旅行的時候,就用眼睛來閱讀一本好書,燈下桌前即能讓你的眼睛帶著你的心靈去旅行,穿古溯今,收穫滿盈。


2.細說生命華采/愛默森著/張老師文化

「我所愛的河流無拘地,流過大湖、海洋和穹蒼,流過光,流過生命,不停地奔流。我看到大水的甜美,我看到流水的奔竄,流過年代,流過人,流過大自然的代換,流過愛與思想,流過權力與願夢。」----愛默森。

好美的文字,像晨陽輝映,像行雲開闔。

翻看愛默森的自然文選「細說生命華采」,常得在他清明睿智的文字,緩緩跟著吟哦,一遍兩遍三遍,緩緩參悟,偶爾呼呼睡去,卻是樂此不疲。

這位十九世紀的散文家、演說家,同時也是牧師、佈道家,只是他的佈道以自然的直接體驗為核心,以自由的性靈為關注。

這些從他的演講和日記裡摘引出來的短文,紀錄著愛默森的自然哲學觀,講自然,說心靈在自然裡的體會,以自然的角度去思索生命裡的種種人性,並觀照自然性靈 裡的自由與美好,彷彿是他悠遊在天地自然裡的感悟,在人心和己心之間思考,進一步地反省,然後透過演說和文字,宣傳自然裡的真、善、美,從大自然的美麗氛 圍裡,透析出一段段生命的華采篇章,嗯,可以讓人咀嚼再三,雖然薄薄一本,卻讓我不忍心匆忙翻過,總要一讀再讀,一看再看。

愛默森強調用親身感受,去了解自然的美致與視野,他從自然體驗衍生出性靈自由的哲學思想,同時也啟蒙了湖濱散記的梭羅,以及草葉集的惠特曼等作家,難怪在美國的環境思潮軌跡裡,愛默森扮演了很重要的起承影響。

看完書,進而更讓我被勾引出一股血脈澎湃,隱隱浮現一股悸動,啊,是啊,看完此書便該丟下書本,立刻鑽到郊山原野裡才是王道啊,走進山林才能深刻領會作者述說的自然天性與美麗。

因此,我覺得這本書的意念便是要我們懂得,大自然裡充滿了能釋放被拘禁和被束縛的寬展能力。自由的性靈在這樣寬天闊地裡,當然要張開羽翼自在翱翔了。

簡括言之,看完此書後,你會增加一種功力,當你再次走進山林原野中,你會懂得讓自由的性靈隨大河奔騰滔滔,你會知道,眼前的一條河流,再也不只是一條河流。


3.追風箏的孩子/卡勒德.胡賽尼著/木馬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會讓人流了好幾公撮眼淚的故事。

這也是一本談忠誠與背叛的小說,描寫愧疚和補償,敘述壓抑的心靈得到救贖的過程,刻畫勇氣與懦弱的內心處境,描寫信仰和現實間的衝突與掙扎。

這是一本敘述阿富汗的種族、近代歷史與民情的小說故事,可以讓我們初探這個一般人一直都很陌生的國度文化。

這更是一本關於童年回憶的省思之旅,它讓我也跟著作者的記述回溯過程,了解到,原來,我之所以會變成現在的我,是因為一段段童年成長的過程,日積月累漸漸 堆疊出現在的我,不論快樂、悲傷、壓抑或奔放,我的性情、我的人生態度、我的價值觀,都是由過去的一點一滴所拼起,就像計算著微積分般,將一塊一塊當下的 我,對時間積分後,積出完整的我。

值得好好欣賞的小說。

看完書沒掉眼淚的,也許,你沒有經歷過”深知悔恨的滋味”。也是一種幸福吧。因為,人啊,總在錯過了一些什麼事,心炫震盪過,心靈會變敏感些,心胸也會更寬展些。

看完書不覺感動的,可能,你不易感同理解,”爲你,千千萬萬遍”,那是何種情深義重。因為,剖心交遊的情義,那是何等的信任相與,無法再信任或被信任的刺痛與退縮,那深深地打擊著一個人的基本信念,那些人們所體切認知的存在價值。

總地來說,看完此書,你會發現,要理解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民族的問題,便得要從他的過去他的歷史脈絡中追尋,才能撥開迷障和糾結,真真切切地接納與包容。


4.這一生都是你的機會/亞歷士羅維拉著/圓神

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推薦給出社會已有一段時間的上班族閱讀。

它是作者以寫信給老闆的方式,來抱怨生活、談論生活,發想改善生活品質的想法,但其實骨子裡是自己寫信給自己,從日常初淺的生活無奈,談論人生的方向與智慧。

作者用輕盈的筆觸,宣達「認識自己,傾聽別人,盡其在我...」等等的生活觀,讓人讀來,常有會心的感觸,一股「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壯志便要呼嚕嚕從胸 懷間發出,呵,似乎,若照此一封封信的內容,來努力找出自己的特質,忠於自己,勇於掌握自己,則人生便已豐富,人們想要追尋的幸福和快樂的方向就不遠了。

或者說,這書也蠻適合推薦給社會新鮮人來看的,因為及早傾聽自己的內在聲音,努力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而活出自己的精髓,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事。

這樣說來,這書可要推薦給更多的年輕朋友了,因為了解機會之鑰之所在,是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啟發、得到鼓舞的生命課題。

看完此書,心中覺得好像還有很多事想要做,想要去突破,想要把握住改造自己的機會(不然已一步步接近不惑之年了呀,嗚,恐怖),需要更去充實自己,以便成為那個更真實更貼近的自己。


5.女農討山誌/阿寶/張老師文化

怎麼會有這樣的青年人,願意放下世俗眼光,到梨山務農過著簡單的生活。

一開始看此書,總會想起美國的作家梭羅,他在華爾騰湖畔簡單過生活,然後寫下自然生活帶給他的領悟,關於心靈生活的簡樸基調,關於生命的極簡哲學以及反璞歸真的自然史觀。

但深入再看此書,卻更發覺,這本紀錄女子阿寶在梨山務農的開始與過程,不止生動紀錄下她在討山過程的甘苦與沉思,更進一步地寫下她對山林土地的積極想法。 原來,她試圖用勞動手腳來實地驗證多年來的心靈衝突,於是抱持復育原野自然的終極理念,透過以過渡計畫的階段方式,讓人工果園漸漸萎縮,將山地裡的果園慢 慢回復成原生樹林,希望藉由減少人工活動對大地的干擾,逐步引入自然生命力的演替能力,使土地能重新找著原有的生命活力。

單單這樣的信念便已讓人懾服。
在我看來,這樣的信念其實比梭羅的湖濱散記更令人推崇了。

此書的書寫意義便在於作者這番出於對高山土地開發的關懷。進而真正挽起袖口、戴上斗笠,爲自己信奉的價值撩進土地山野裡,試著和山林土地深情相處,試著去 找出解決衝突與問題的辦法,這樣毅然放手一博,踏進山林裡馳騁生命底蘊的野性,赤腳動手爲一份守護土地的理想,投入年輕的熱情。

於是,這份理想與夢塢不只繚繞在梨山,也飄散在書中的字裡行間,縈繞在讀者的眼前...

當理想與現實在你的心中拉扯拔河時,看了此書,你會發現,原來,如果真願意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勇於循著源源不歇的鼓聲前行,那力量可以是多麼強勁,而思考的本質,若有行動力支撐,那凝聚的能量與成果,將是一種撼動人心的典範。


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

雖然這是一本舊書,卻是我一直很喜歡的小說,也很喜歡由小說原著拍出來的"布拉格的春天"這部電影。

想了想,這本昆德拉的小說,該是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3本書之一了。

一直想寫寫閱讀此書的心得,卻一直寫不出手,首閱至今,15個年頭匆匆過,期間大概看了4遍或5遍吧,一遍遍總是一會兒飄忽,一會兒沉澱,感受往往不大一 樣,在小說文字裡,隨著作者安排的敘理、談情等情境,沉思、低迴、和偶爾的頓悟,彷彿跟著一段段觸目歷歷的人生,跟著要看盡人生般。小說的內容,可以很愛 情,也有很革命,存有些深刻的人生意義,也圈圍住凡人的生活,

雖然小說裡的故事細節容易隨時間淘洗而忘記,卻忘不了昆德拉帶給我的閱讀樂趣。

讚嘆作者的遣辭用字之精確,更在談情說愛的背景裡,繫上一段革命的大時代背景,將小說的架構從情愛、生活,拉高到大時代的歷史景深,然後又在作者的洞澈和睿智的眼光中,由主角們說出一句句耐人尋味的人生箴言,像要舞出萬把劍,帶領讀者穿越生命的迷霧般。

觀看此書,常會覺得,生命中的每一個抉擇,都是人生的一段風景,正因為無法重來,所以我們總會更謹慎地在每個路口徘徊、茫然、思索、掙扎,也因於此,生命總在遲疑中,多了一道道酸甜苦辣的佳餚。

看完此書,我會想到,生命,和樂透彩一樣,不需斟酌得失、無須計算機率,因為你無從掌握,所謂千金難買「早知道」;生命也不像素描草圖,人人無法重新來過。在輕重交錯的生活裡,在自由與價值的取捨中,沒有誰能了然宿命,真正豁達。

或許,我們只能作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吧,那是一種觀照侷限後的達觀,認知大千環境後的了悟。如此一來,生命或許便能稍稍朝向豁達的方向吧。如同「與神對話」書中所說:「如果你不執著於結果,人生一點都不可怕。」


7.與神對話/Neale Donald Walsch著/方智

本書作者突然有一天收到上帝的回信,開始與上帝對話,彷彿受到天啟般,從此開竅,改變人生。這本書便是這樣開始泱泱澎湃渲灑而下,充滿睿智的言語文字,滔 滔不絶地馳騁天地,在作者看似輕鬆描寫的語氣和筆端,靈躍地與讀者分享心靈裡的愛與希望,試著描繪關於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的疑惑,那些關於真理的輪 廓...

這書裡所蘊藏的智慧,不容易一次領悟,每一次閱讀,總發覺,怎麼每一頁都變重了,有時看個一行、兩行字而已,眼神就被定住,思緒趁機漂的老遠,每一頁都沉甸甸地翻不過去。

該說是句句珠璣嗎?

閱讀時腦袋常常得天旋地轉感受著、沉吟著,自動在有限的人生領悟與經驗中,搜尋對應的智慧與之相佐相和。

或者,這是一場困頓與清明、迷離與悟道的絶倫過招,我得不斷深呼吸提一口氣,才能繼續加入這場理性思考與感性銘悟的拼博論局。

書裡行間處處激盪著讀者的思考力,並誘發讀者嚐試提昇思想上的躍進,讓人常常有種不自覺地接近洞澈邊緣的喜悅。

非常迷人的閱讀過程啊,令人不時想要發出讚嘆的吆喝聲。

此書已好久不曾歸回書架上,因為總放於床邊等著什麼時候都能隨手略翻幾頁,或許是一種不忍卒讀的極品,只好慢慢細細嚐。因此絶對是一本值得年年閱讀,年年推薦的珍品好書啊。

簡括言之,每一次闔上此書的同時,你會深刻理解,「認識自我」、「創造自我」是人生中一輩子的功課,而「經驗生活的智慧」,也會是一輩子的樂趣。



8.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Mitch Albom著/大塊

年初農曆年裡,清晨四點,讀著「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邊看邊發呆,邊望著窗外濃濃的霧色攏聚起來,然又漸漸發散、緩緩消走。我照著書中說的,把水龍頭打開,讓情緒沖刷全身,完全去感受,先放下那執著。

聽過很多人或書評都說這本書不錯,但是想到要「上14堂課」就想打瞌睡。

直到年初才忍不住透過博客來遞來當這年節裡的瓜子啃,沒料到,啃起來是這麼香醇。

如沐春風啊,在從那樣的長者風範和文字裡感覺到,關於生命中要緊的事、害怕的事、待學習的事,關於凝視死亡。

彷彿自己拿起攝影機以一種坦然之式拍起自己連滾待爬下山的破碎動態,坦然到得以用這樣開闊的鏡頭去紀錄,而盪出生活裡溢樣的溫厚,原來在死神面前,種種思慮、反省與斟酌,也是一種美學。

或許生命中沒有什麼是太遲了的事。因為,若懂得開闊心胸,我們都能坦然面對,生命裡的種種變動。因為若懂得愛與責任,我們將樂於張開雙手去擁抱,去擁抱週遭的溫度。

如果你喜愛「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那本書,那我想你也許會更喜愛這本書;如果你對「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那書沒有特別的感受,那你還是很可能會愛上這本書。

簡言之,看完此書,你會深刻察覺,人人都需有導師(mentor),也可能處處有導師,只要你懂得把握。這很重要,因為那可以幫助你我在生命的一連串拉鋸中,點出一點光和溫暖,不致冰冷而昏頭轉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