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剛經淺易卷一

予 於最近六年,先後在香港寶蓮寺、寶林寺、及溫哥華福慧寺,講了三部金剛經。其中以寶蓮寺記錄最詳盡,共有錄音帶三十一卷;寶林寺次之,共有錄音帶二十卷; 溫哥華福慧寺再次之,共有錄音帶十七卷。惟是每次講經,均有不同的發揮點,今把三次的要點輯成一書,名為「金剛經淺易」,俾初心學人,有所參考,亦願諸山 長老指教﹗

頌曰:

無上甚深微妙法 我今演說報同儔

普願諸方學道者 速乘彼岸般若舟

一九九六年歲次丙子結夏安居釋聖一寫予寶林寺


金剛經淺易

聖一法師主講

弟子衍輪輯錄

本卷經文及連結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
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各位善知識:

今日大好因緣,與各位大德研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在今天末法時代,能夠深入研究三世諸佛的妙理,的確是因緣難逢難遇,本人非常高興,亦非常樂意與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此乃經題之文,金剛是譬喻,般若波羅蜜是法,此經以法、喻而立題。

金剛譬喻般若,能破眾生的執著。眾生的執著,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都未能破,所以生死輪迴無有了期。若破了我執,誰也不受生死。我執不易破,惟金剛般若能破。

什麼是我執呢?

我 們死了以後,到地府受審的那個,就是「我」,不是我們的身體去,是「我」去。「我」,執則有,不執則無,所以,是「我相」到地府受審。判罪後,到地獄處受 苦的,也是「我」,不是我們的身體去受。身體已死了,埋葬了,沒有受與不受,只有「我」去受。地獄罪畢後,投胎時,也是「我」去投胎。無我,不會入胎;有 我,才入胎。或入人胎,入胎後,出生為人,長大後造罪。誰造罪?不是身體造罪,是「我」造罪。

一切罪都是由我而造,例如行路時,不知不覺,踏死了一隻蟻子,不知道---無我---無罪。若見到一隻蟻子,故意踏死牠,有我,有殺蟻罪,所以一切罪都是從我而生。

不但一切罪從我而生,一切貪瞋痴煩惱,亦是由我而起,所謂我貪、我瞋、我痴、我嫉妒、我諂曲、我憍慢。無我,一切煩惱無所從起。

煩惱因我而生、業因我而作、輪迴因我而受,都是因為「我」,稱為我執。「我執」非常厲害,亦不易斷,惟有金剛般若,可以斷我執。若不斷除我執,生死無有了期。

昔日摩登伽女,因執著五百世的姻緣,是故五百世皆為女人,後來在楞嚴會上,得楞嚴咒的力量,把我執消除,證阿那含果。

因五陰而起我,破了五陰的我,則無我起煩惱、無我造罪、無我受生死,是謂了生死。聲聞緣覺,只不過以般若力破了我執。無我,不再起煩惱;無我,不作業;無我,不受生死,出三界火宅,免受輪迴。

聲聞緣覺雖然認為五陰無我,但仍認為有五陰之法、有生死之法、有涅槃之法,稱為法執。既執有法,便蓋覆佛性,是故二乘人雖然生死已了,但仍未見佛性。既未見佛性,不懂得從性起修,又焉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呢?

凡夫不但我執未空,法執亦未空。有我執,所以受生死輪迴;有法執,所以不見佛性。菩薩以金剛般若智破我執,出生死苦海,不受輪迴;再破法執,見佛性,從性起修六度萬行,功德圓滿即成佛。

何謂般若?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力,為之立異字。」般若是一法,佛以種種的名字而說,或說圓覺、或說實相、法界、涅槃、法身。壇經云:「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是名般若智。」

般 若又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及實相般若三種。一切經典、陀羅尼咒等,都是文字般若;念阿彌陀佛,亦是文字般若;戒律,亦是文字般若,乃至禪宗大德參「念佛 是誰」,亦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的範圍很廣,文字般若多者,成一部經;少者,是一四句愒。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就是觀照般若。

例如持大悲咒,大悲咒是文字般若,持得純熟,觀照般若現在眼前。念佛,是文字般若,念得純熟,觀照般若亦現出來。從文字般若修行,決定得觀照般若。

何 謂觀照般若?觀照就是觀一切法空。例如持大悲咒,持至相應時,觀照般若現前,空了時間性,本來念一遍大悲咒須兩三分鐘,現在只須一彈指頃。又例如禪宗大德 坐香,但覺一彈指頃便開靜,皆因觀照般若力,若無觀照般若,坐香時,會覺得時間很長。若起觀照,不但時間空,文字般若亦空,甚至一切法空,虛空粉碎,大地 平沉,一剎那間黑暗消除,光明現前,這都是觀照般若之力。

從文字般若生觀照般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布施,不見有布施相可得;持戒,不見有持戒相可得;念佛,不覺自己有佛可念---再由觀照般若生實相般若,實相就是到彼岸。

又例如,念阿彌陀佛,是文字般若。念至妄想伏,煩惱薄,阿彌陀佛放光明,是觀照般若;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亦是觀照般若。再精進念,命終時,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者,諸法實實在在就是「這樣」---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實相般若就是彼岸。

不論我們用什麼功,必定先從文字般若下手,從文字般若而起行,行起解絕,就是觀照般若---照色,色空;照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空。五蘊空時,眾生亦空,眾生空即無生,無生就是佛,就是到了彼岸。

用功至觀照般若起現行時,欲罷不能,觀照般若得力,即起實相般若。實相,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最真實,除了佛性以外,一切都是虛妄,都不真實,都可以捨。

金剛經中,處處顯露三般若:「般若波羅蜜多」,是文字般若;「即非般若波羅蜜多」,是觀照般若;「是名般若波羅蜜多」,是實相般若。「如來說微塵」,是文字般若;「即非微塵」,是觀照般若;「是名微塵」,是實相般若。

金剛經處處顯露三般若,若明白三般若,全部金剛經就容易清楚。三般若的確是我們修行的路徑,出苦海的寶筏,惟文字般若,仍是此岸,只有實相般若,才是彼岸。

心經亦具足三般若,不過比較簡單些,只從空五蘊而見實相。金剛經則從布施、忍辱、微塵、世界、說法、三十二相等法中見實相,範圍比較廣。

波羅蜜,意即「到實相的彼岸」。六祖云:「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故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著 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法執一天未除,布施不是般若,般若不是禪定,禪定不是忍辱,忍辱不是持戒,法法不同,而且法法互不相容。例如水不容火,火不容 水,地不容風,風不容地。法執空時,布施就是般若,般若就是忍辱,忍辱就是持戒,水性就是火性,萬法一如,萬法打成一片,如水無波浪,是名波羅蜜。是故波 羅蜜,就是實相般若。

經,即路徑,從凡夫到成佛,以金剛經為路徑,名之為經。

經題解釋已竟。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指姚興,南北朝時秦國主,故稱姚秦。

玄奘及鳩摩羅什兩位法師,均有翻譯經典,但後人多奉行鳩摩羅什的經典。一次,終南山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為何後人多奉行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典?」天人言:「鳩摩羅什是過去七佛翻譯之師,深得佛意,人人歡喜受持。」

梵語鳩摩羅,華語童壽,即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壽之德。三藏者即經藏(詮心法)、律藏(身口意三業持戒清凈)、論藏(辨別邪正)。以三藏之法而為人師,故稱三藏法師。

鳩 摩羅什智慧過人,七歲隨母出家,每日誦一千首偈,有一羅漢對其母預言:「若此沙彌三十五歲前不破戒,可以大興佛法,度人無量。」鳩摩羅什臨命終時發願言: 「若我所譯經典,合乎佛意,願我死後,闍維時,舌根不壞。」果然闍維時全身壞盡,只剩下舌頭,紅如蓮花,證明羅什法師以廣長舌,翻譯三世諸佛經典。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段文稱為通序,每一部經都是一樣,亦稱為證信序,有六種成就,證明為佛所說:

(一)如是---是信成就,佛法大海,惟信能入,除了信心以外,有福者,未必了解佛法,有定,亦未必明白佛法,乃至持戒者亦然。惟有一念信心清淨,才能明白自心,了解佛法。華嚴經中,所有菩薩位都是以十信位為始。

信屬於心,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信心若有疑、有煩惱、有執,不稱為清淨,就是求生極樂世界,也是以信心清淨為主。

(二)我聞---是聞成就。「我」指阿難尊者,親從佛聞。

(三)一時---時節到,其理自彰,是為時成就。

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生死已了,又經方等會上,彈偏斥小,嘆大褒圓,諸阿羅漢悉捨小乘,學習大乘的善根成熟,時節既到,世尊便宣講金剛經。又,一時者,悟道之時,得法之時也。

(四)佛---六種成就中,說法主成就。

梵語佛陀耶,華言覺者,覺天地間之真理。覺,有二種解釋:(1)外覺,觀諸法空,外不見人過,亦不被六塵所染。(2)內覺,知心空寂,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覺。

自己覺悟了後,稱為自覺;令他人覺悟,名為覺他;自己究盡諸法實相,又令他人究盡實相,稱為覺滿。是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

(五)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乃波斯匿王的王都,祇指祇陀太子,其花園被給孤獨長者以黃金布地而買了,惟有園中之樹不能布金,仍屬祇陀太子所有。二人合力築成精舍,供養世尊,故稱祇樹給孤獨園,是講經之處,乃六種成就中之處所成就。

(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六種成就中,聽法者成就。大比丘指已證阿羅漢果的徒眾。梵語比丘,含三義:(1)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 佛在世時,制諸比丘,不得弄食,必須沿門托缽,次第乞食,一方面捨離自己的憍慢,另方面體會苦諦,故云乞士。(2)破惡,惡者,身有殺盜淫三種惡;口有妄 言、兩舌、惡口、綺語四種惡。比丘出家,持戒清淨,能破身口七支之惡,證阿羅漢果,出三界火宅,具六神通,故稱為大比丘。(3)怖魔,比丘受具足戒後,因 戒生定,因定發慧,以智慧斷煩惱,出三界,了生死,不再是魔王的子孫,故比丘登壇受戒時,魔宮震動,天魔怖畏。

「眾」 即僧,梵語僧伽耶,華言和合眾,四位以上的比丘和合,稱為眾。大眾和合成一力量,可令佛法久住,若比丘個別而住,很容易被魔王逐一擊倒,所以比丘眾亦稱為 和合眾,分事和及理和兩種。理和者,同證擇滅無為之理;擇者,揀擇煩惱,證寂滅涅槃。事和又有六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 見和同解,以六和為因,證擇滅無為之果。

「千二百五十人俱」,「千」,指三迦葉及其弟子一千人;「二百」,指舍利弗、目犍連及其二百弟子;「五十」,指耶舍長者子及其五十友人出家,共成一千二百五十人,與佛同住於此金剛道埸,聽佛說般若波羅蜜經。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乃別序之文,別在此經,故云別序。

由「如是我聞」至「千二百五十人俱」,名為通序。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有如上六種成就,故名通。別,則指發起講經之緣起,每一次均不同,故名別。

「爾時」,即時間到了。「世尊」,乃如來十號之一。如來智慧福德,超勝三界,天上天下,惟佛獨尊,更無有上,故名世尊。

「食時」,分四種:諸天早晨食,所以供天應該是寅時,巳至午乃佛食時,下午畜牲食,戌亥二時鬼食,是故佛過午不食。不但佛如是,佛弟子亦然,故云食時。

「著衣」,出家人有三件衣:五衣、七衣及大衣。著衣者,指著大衣。有三處地方,一定要著大衣:(一)入皇宮見國王,(二)升座說法,(三)乞食。

「持缽」,缽分鐵缽及瓦缽兩種,惟佛的缽是石缽,乃四大天王於釋迦佛成道時,各獻青石之缽,佛受之,以四缽重疊,按為一缽。後因石缽重,不便攜帶,故佛制弟子,不可用石缽,只可用已熏之瓦缽及鐵缽。

舍衛城橫六十里,縱二十里,居民九億,故稱大城。世尊入城乞食有兩種因緣:(一)令城中不能外出的婦女,得見如來,供養求福,(二)如來本不需食,為了令眾生得福,如來不食而食。智者大師有偈頌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lerius66 的頭像
    valerius66

    valerius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