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王宮裏飄來了一塊手巾,它的細緻和美麗,
連宮裏的人都是第一次見到。
國王召來了大臣們,一起「研究研究」。
華麗的手巾一個傳過一個,每個大臣都大嘆稀有難得,
吱吱喳喳地討論著,手巾傳著傳著,
有一天,王宮裏飄來了一塊手巾,它的細緻和美麗,
連宮裏的人都是第一次見到。
國王召來了大臣們,一起「研究研究」。
華麗的手巾一個傳過一個,每個大臣都大嘆稀有難得,
吱吱喳喳地討論著,手巾傳著傳著,
今 天因緣非常殊勝,我們大家聚在一起,看到大家在學佛的路上有很多的不明白,有很多誤區,所以今天借這個機會,我們聚在一起來探討一下。特別是現在很多初入 佛門的同修們很迷惘,對佛法瞭解得不夠多,問題很多。大家提出來許許多多的問題,不能夠一個一個地當面來解答,所以就做個錄像給大家做個參考。
在 我們人生當中,佛常常告訴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到人身了,這個難得我們給忘記了,不以為然,感覺到我這個人身不知不覺輕而易舉地我就得到 了;佛法難聞也沒感覺多麼困難我們就聞到了。其實則不然。如果我們的智慧能達到,我們就會明白,在這個生命的長河當中,我們遇到佛法的時間短,遇不到佛法 的時間太長了。佛的法運,當年佛有預言說在這個世間只有一萬兩千年。歷史幾千萬年,甚至於幾億年,佛法在這個世間的存在時間太短了。
http://www.ddm.org.tw/ddm/zen/main.aspx?cateid=953&contentid=18948&page=5
問:二祖慧可禪師對菩提達摩說:「我的心不安寧,請幫我安 心。」達摩說:「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沈默了好久,說:「覓心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達摩說:「好了!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意思是不是說,連 心都不存在,還有什麼安寧、不安寧的問題呢?一般人最常感受到種種心境的出現,比如心痛、心焦、心急、心慌、心悸等等,如果跟他說「你的心其實是不存在 的」,大概很少人會接受吧!
答: 一般人的煩惱心不斷在波動,豈會承認無心呢?當然,也有人說:「我沒想到做這樣的事,說這樣的話會使你傷心,我是無心的,你不要在意。」這種無心是搪塞、 推諉吧!是為自己辯護,把責任推得光光的。人除非睡熟了或失去知覺,否則是不會無心的;粗心也是有心。「覓心了不可得」是相當不易的工夫,只要看過禪宗公 案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故事。慧可去見達摩之前已經修行很久,只因心不安所以去問達摩祖師。達摩給他的是禪師的反應,禪師往往不給弟子正面的解答,而是把問 題轉過來還給他,要他自己找答案。這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回應。如果順著人的心給它說明解釋分析,心會越來越亂,想得越來越多,離開智慧越來越遠。 因此達摩要慧可把心找來,實際上沒有心這個東西,那只是一個個念頭的起伏。前念滅,後念起;後念起,前念滅,念頭不斷起滅。如果很認真地找自己的心,在尋 找的當下,霎時扣住煩惱起伏波動的心,這個心竟然不見了,剩下的是平靜的、安定的,甚至沒有念頭的一種經驗。這不能稱為是心或念,而是一種體驗。人的心沒 有頭、沒有尾,也沒有痕跡,無處可覓,有的只是雜念而已,是一團煩惱心、分別心、執著心、自我中心的組合。如果發現這個事實,實際上就是開悟了。
玉耶女的故事
婦人之美,不是重視外表容貌,
應以內心的純潔善良、高貴典雅為重,
如此才稱得上真正的端莊美麗。
一日,佛陀為四眾弟子說法,一位長老匆匆由家裡來到佛說法的地方,禮拜佛陀後,就向佛陀稟告說:「世尊,我家中最近娶了個媳婦,自恃美貌,驕傲不馴,以種 種無禮的態度來對待公婆和丈夫;本想要以嚴厲的態度來教訓她,又恐怕無理取鬧;若任其憍慢放肆,又可能縱容她的貢高我慢到無可救藥的地步,豈不反而害了 她!世尊,可否請您明日到家中接受我的供養,順便為我的媳婦解說佛法,希望能使她接受教化,改變行為。」佛陀聽到長者的懇求,即刻答應。
與妻訣別書 林覺民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 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羶,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 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其使我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如果「無緣大慈」是由有緣、有關係者「向外」擴展至無相關之無緣眾生,而發揮大慈心;則「同體大悲」則是將不相識、無相干之眾生「向內」融入自身的一部分,成為「同體」,並展現大慈願力,拔一切苦。
近 些日子以來,全球各地受「金融海嘯」之影響,許多人生活上遭遇極大的困苦,甚至被逼到走上絕路的慘況,令人感慨悲痛。不過,社會上仍有許多溫馨感人的善行 義舉,主動關懷、熱心捐助,幫助受苦的人度過難關。基本上,愈是艱困的時候,愈需世人秉持「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發揮佛教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的願力情懷。
「慈悲」是眾生所共具的佛性,究其意涵,「慈」是使一切眾生獲得安樂; 「悲」是願拔一切眾生之痛苦,而「大慈大悲」指的是發揮偉大的慈心與悲心,願眾生得其安樂,超拔痛苦,諸佛菩薩大都具有此慈悲精神與願力。根據佛教的說 法,慈悲可以分為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