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緣分非常的殊勝!我們有機緣歡聚一堂,這個機緣非常來之不易。所謂緣分,能夠聚在一起,需要很多的條件,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付出。我們今天雖然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在一起交流,台前幕後大家辛苦忙碌了好多天,才有今天我們在一起交流佛法、探討人生的機會。

 

    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佛法講,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我們今天能聚在一起,如果按佛經上講,都是過去生中,我們善根福德因緣聚集,才得來今天的這個成果。 所以我們要有感恩的心,要感覺到我們的聚會是一個歡喜的聚會,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通過佛菩薩慈悲的教導讓我們提升的聚會,真正做到讓每一位來學習的菩薩們都 能身心自在、身心和諧,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在我們人生當中,很多緣分、很多事情,一晃就過去了,有在我們腦海裡面留下很深刻印象的,也有我們沒有印象的。這些現象都表明,我們每一個人,這一生當中,緣分的深淺不相同。我們為什麼在佛門裡面有那麼深厚的緣分,能聚在一起探討佛法?可見得我們與佛非常有緣分。

 

    為什麼我們與佛那麼有緣分?總 有一個道理在的。因為「佛」是印度語,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智慧、覺悟」,佛就是智慧和覺悟的代表,是代表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覺悟。我們每一個人的 真心本性本來具足智慧,本來具足覺悟,只不過是每一個人的智慧和覺悟開發的程度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夠成佛。是什麼意思? 佛性又是什麼?這是我們學佛之人應該要探討、要深入去學習的一件事情。

 

佛教的本質——覺悟、智慧的教育

    佛性,佛告訴我們,每個眾生都有,不是說佛能成佛,我們眾生就不能成佛。佛經裡面,我們常常聽到說,眾生和佛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 講經、說法、普度眾生,給當時的眾生帶來了光明,帶來了智慧。佛教在歷史的承傳當中,按照國際的歷史記載,至今已經有2554年了,這2000多年的時間,給無數的人民、無數的眾生都帶來了智慧,帶來了光明。可見得佛法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它不僅僅是以一個宗教的形式出現的。

 

    現在我們談到佛法,就感覺是宗教,是每天或者是初一、十五讓人去燒香、磕頭、許願的地方。其實這是佛教的一個現象,也只是佛教的一小部分而已。真正的精華,真正的智慧是在佛的教導裡面。形式只是代表一個儀軌,一個儀式,表示我們中國傳統的一種尊師重道的方式。

 

    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幾千年源源不斷,依舊能夠繁榮,發揚光大,就在於我們中華民族人心的純厚。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以看到,就像古人講的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因為我們本來就具足純淨純善的心,對父母孝敬、恭敬,對老師恭敬,是孝養父母,孝悌,尊敬師長,所以我們到廟宇裡面去敬香、去拜佛, 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點香」代表什麼意思呢?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弟子沒有對著佛點香,這也是中國的一個特色。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民族,舉一個最簡單的例 子:就看我們的萬里長城,長城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烽火台,是用來傳遞訊息的。比如邊界有了狀況了,有了什麼事情了,鄰近的烽火台就點燃烽火,煙就冒出來 了,往遠處傳,就近的烽火台看見前面有點這個火,有煙了,說明這個地方有事故出來了,他也點燃,就這樣一個一個傳,很快就傳到京城,領導就知道,邊防這邊 有問題,有事情。這樣就能夠及時把訊息傳到中央,傳到皇帝那個地方。所以說,它代表傳遞信息。

 

    到了佛教,到了宗教裡面,我們燃香,叫做「信香」:第一,傳遞我們對佛菩薩的一種信心;第二,香的繚繞是無限度的,表示我們對佛的恭敬和信心,也表示這個 香是跟佛菩薩溝通的媒體。過去沒有那麼方便的訊息溝通工具,不像現在,有手機,通訊那麼發達,很快能把訊息就傳到全國各地了。那個時候的人,沒有任何傳遞 訊息的工具,所以用這種方式,來傳遞這邊發生情況了的訊息。

 

    我們知道,佛是我們的老師,就像祖師們常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就是佛教當中教導我們的第一個老師。所以佛教起初是以文化教育出現的。

 

    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弟子都在他身邊聽佛講經、說法。「講經」講的是什麼?這些弟子在生活當中,在人生當中有什麼困惑、有什麼不理解的,向佛請教,佛 一一地給作了回答,記載下來,就變成現在的經典,就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孔子一樣。所以,佛把學術,把人類文明的真諦傳遞給一切眾生。這是在我們人生當中非常 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生在印度,他是一個皇太子,要登基做皇帝的。後來他感覺到人世間有諸多的苦惱,感覺到人生許多的無常,很痛苦。體會到種種的 苦難以後,想尋求一個解脫的道路,人不再痛苦,能夠擺脫種種障難,就發了這樣一個心:要尋求解脫!所以到當時的印度去參訪這些有學、有修的高人來學習解脫 之道。於是,他遍訪了整個印度所有的有知識、有道德、有智慧的這些高人之後,感覺到生、老、病、死沒解決。後來他領悟以後,說這個事情既然沒法解決,自己 放下,就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

 

    把種種的妄想、煩惱、憂慮放下之後,心地得到清淨。得到清淨,這個清淨,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清靜,是進入一種非常清淨的境界,佛經裡面講叫做「禪定境 界」。忽然間,有一顆流星劃過,他明白了:原來我們眾生放下煩惱,放下對立,放下痛苦,清淨自在的這個真心本來就具足。

 

疾病的起因——病由心生

    我們今天為什麼有那麼多煩惱,身體為什麼不健康,就是我們的煩惱太多了,我們妄念太多了!這個身體招架不了了。今天有好多個念頭,明天又有好多個念頭,結果念頭太多,影響了你的身體,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為什麼要唸佛,為什麼要誦經,就是把我們妄想的心收回來,讓我們的心能夠有休息,慢慢地讓它清淨下來,把所有的煩惱,所有的痛苦都放下,這個時候你就 不會生病了。所以病的根源不在於你身體、生理的原因,最主要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是你心裡先有了憂慮、先有了煩惱,然後它波及到你的身體,才產生了病變。 你的細胞病變了,逐漸逐漸地,你又不懂這個方法,然後越來越恐怖,越來越憂慮。所以,越病越嚴重,就不能夠好起來。

 

    只有我們把心情、心態調整好了,所謂「百毒不侵」。佛告訴我們說「慈悲心能夠解除一切病毒」,你有大慈悲心,病毒來了,在你身體裡面它起不了作用。因為我 們有一顆慈悲心,有一顆關懷別人的心,本身它就是一個很強有力的免疫系統。我們心很躁亂,心很煩,心很亂的時候非常容易生病;我們的心很開朗,每天很灑 脫,這樣的人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了也很容易就恢復。

 

    病能不能死人?其實病死人的幾率非常小,被嚇死的比較多。自己生病了,又不懂這個道理,就很恐慌,很恐怖,所以本來剛查到有病的時候,本來只有一成、二成 的病,隔了兩三天以後,這個病就到晚期了,很厲害了,或者說過了幾天頭髮就都白了,其實不是這個病造成的,是我們的心造成的。

 

    在科學的角度也能夠講得通,因為我們身體每個細胞都是有生命的,如果把它細細地分析,每個分子、每個小的組成細胞每天都在新陳代謝,每天都在變化。我們心 情很愉悅的時候,細胞的活動也是很愉悅的,新陳代謝就很健康,就很順暢。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身體即使哪一個地方有病痛了,或者是有一些不健康了,因為細胞 在進行新陳代謝,過一段時間,病變的細胞就代謝掉了,然後我們好的細胞就生長出來了。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應該生氣了。人有了憂慮以後必然會生 病,要生病,所以佛告訴我們要「看得破、放得下」。

 

    「放 下」不是我們什麼都不管了,而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沒有莫強求」,就是你命裡有多少福報、有多少福祿是注定的,有的總歸會來的,沒有 的去拚命爭,去拚命搶也得不到,命裡沒有。佛說得很有道理,說四十歲之前的命是先天的,你四十歲之前的這個命是前一世帶來的,你過去的耕耘。四十歲之後的 命是這一世造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

 

    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就推理,在我們生命當中,既然有四十歲之前和四十歲之後,那四十歲之後的命是我們前四十年所造作得來的結果,那就很顯然地顯示出來:我 們的命運不是別人給你操作,而是我們每天的起心,每天的動念,每天的行為,不斷地積累造就了我們自己的命運。不是說上帝給你創造了命運,上帝不管這個事, 誰來管?是我們自己的心念來管這個事。

 

    我們每天所想、所行的,這是種因,將來必然有果。這就說明,我們一生當中所能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環境,不是別人安排好讓我們去受的,而是我們自己造作的,結的果實而已。我們這一生過得很順利,過得很瀟灑,是你過去善緣多,修得好。

 

    有痛苦也不要緊,因為我們現在知道,知道痛苦的因是我們過去心情、心態出了障礙,我們現在開始誦經唸佛,斷惡修善,廣結善緣,那未來你的生活就很美滿,遇到的都是善人,遇到的都是貴人,那多麼好。

 

生命的真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我們這個生命是遷流不息的,剎那不住的。佛經裡有一個名詞叫「緣起性空」,「緣起」就是說我們每一天的處世,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有一個緣分在主宰的,這個緣 分起了作用,我們生活的這個現象就出來了。「緣分」用現在科學的名詞講就是「條件」,種種的條件具足了,我們這個事情就能成功了。一個條件不成熟,這個事 情就有欠缺。

 

    我們今天能聚在一起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有事,你很忙,你的緣分就不具足。所以,都是「緣起」相聚,但是沒有實體,每天的生活都是遷流不住的。雖然我們在 一起兩個小時,但是兩個小時是每一分鐘每一分鐘組成的,再說細一點,是每一秒鐘每一秒鐘組成的。所以這個時間是剎那不住在流動。

 

    佛經裡面告訴我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我們兩個小時是每一秒每一秒累積出來的,你說這一秒是你自己,這一秒已經過去了;你說下一秒是你 自己,下一秒還沒有來臨。所以,找不到一個真正的自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才是我們眾生生活的一個事實真相,只不過是細心的人才能夠觀察得到,佛 菩薩用禪定的境界看到了而已。我們每天妄念很多,每天思想很亂,所以覺察不到生活的一切是「諸法無我」的,諸行是沒有長久的。

 

    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你就知道,雖然「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我們起個善念,未來的一切環境會往善的方向轉變;我們起個惡念頭,它就會往惡的方向轉變。所 以天堂,是我們無數個善念積累變成的;地獄,是我們無數個惡念積累變成的,也是無常的。我們善念積累得厚,我們天堂的福報就大!我們惡念多,將來的苦報就 很多。這不是迷信,這相當的科學。

 

    就像我們一生當中也是同樣的道理,過去善心善行幫助的人多,成就的人多,你的一生就很快樂,你的一生遇到的貴人就很多。沒有看到說一個人得勢的時候常常去欺負別人,或者是說去害別人,他的晚年能夠很灑脫很快樂,這個很困難。

 

    原因在什麼地方?因果的規律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也不是哪一個人創造的,這就是自然的一個法則。法則如此,是自然的,就是我們對外面的世界有什麼一個的力 量出去,就有一個反力量回饋於我們。我們用一個善的力量出去,回饋我們的全是善的。雖然有可能現在沒人理解,或者是你這個善沒人能夠接受,不要緊,你善的 訊息傳遞出去,總有一天善的果報會來。

 

    昨天在和一位老教授交流的時候,就談到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我說「時間」未到,老教授說,不是「時間」未到,是「時辰」未 到!老人們對這個事情都非常地相信,因為這一生當中所經歷的,其實身邊就有,一生當中仔細觀察身邊的朋友、身邊的鄰居,就是一部圓滿的因果經。

 

    我們細心地體悟,佛法就在身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成就世間法,這是佛在世間的目標,目的,讓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都能擺脫痛苦。佛說既然「諸行無常」,你的痛苦也是無常的,煩惱也是無常的。既然無常,你為什麼不換一個想法,換個思想呢?

 

    所以,在學佛的時候,剛剛入佛門,感覺自己業障深重,障礙很多,不要緊,業障也是假的,因為「諸行無常」,只不過是我們在我們潛意識當中,這個妄念太多 了,積累的錯誤的念頭這個力量太強了,一下子轉不過來,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我們只要發願,只要有信心的話,一定可以的。主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 生命要負責任,對人生要充滿信心,這樣才可以。

 

    佛教導我們「斷惡修善」,就是讓我們從煩惱,從痛苦的世界提升到天堂,至善純善,就是天堂的世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由於不明白,誤信了自己的感覺,自己不為自己,那誰為自己?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沒有自己,哪一個才是自己?眾生才是真正的自己。

 

    佛告訴我們說,我們在這個小生命裡面,是剎那在變動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生命都不斷地在旋轉。這一秒鐘是一個高興的念頭,下一秒鐘就不高興了,或者想到痛 苦的事情又很痛苦了,是無常的,是變動的。但是在變化裡面有一個不變,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它不隨著你的心情變化而變化。這是我們眾生所不知道的,佛一 語道破,說在佛門裡面叫「法身」。「法身」是什麼?法身是眾生眾緣和合的真身,因為有了這個真身,我們一切眾生才能夠「無量壽」「不生不滅」。

 

    是誰不生不滅?是我們的真心、真身。是它!成佛就是我們真正地覺悟人生的事實真相,找到本體,就像過去高僧大德所講的「找回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本 來面目」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因為我們的心有妄動、有障礙,所以才感應我們的生活出現了種種的界限、痛苦。只要真正灑脫、真正自在,你生命裡面 的界限就會很少。

 

    在我們修行當中,首先要把心量拓開、放大。中國人常講 「量大福大」,只有量大才能包容,量大了以後,你這個心才能夠自在。心量大,不容易受傷;心量很小,這個人一點讓你不如意,你就發火,你就很痛苦,這是錯 誤的。如果你把你的心量放得很開,這些問題就沒有了。所以佛很聰明,佛教導我們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包虛空以後,幾個人在這個虛空中像微塵一 樣,所以他任意地出,任意地進,都傷害不了你,因為你的心大。

 

    為什麼你會受到傷害?因為你的心量不夠大,遇到一點事情,你的心就受傷了,那到頭來吃虧的是誰?不是別人,是自己。自己因為不明白事實真相,自己吃虧了, 才造成我們那麼痛苦。我們真正唸佛,是為了把我們的煩惱心、有障礙的心回歸到一句「阿彌陀佛」,回歸到清淨自在。

 

    「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在《阿彌陀經》裡面告訴我們,是無量光、無量壽,「光明」代表智慧,也代表空間;「壽命」代表時間,所以是無量的空間、無量的時間。「時空」是無盡的,所以阿彌陀佛的聖號就代表「時空無盡」。

 

    「時空無盡」是什麼呢?佛門裡面的專業術語叫「佛性」、「法身」。如果落實在我們每一個眾生身上,是我們每一個眾生的真心。你的真心就像佛經裡面講的,「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之所以我們現在有痛苦,生病, 就是因為我們的心結不通。心結不通,因果的自然法則,你動一個什麼念頭,感應這個身體就起一個什麼樣的變化。

 

    這樣是不是唯心主義?其實則不然。如果真正地來說這個事情的話,其實「心」和「物」是一體的。有「心」的認知才有「物」,有「物」才能體現你的心!所以在 佛門裡面講:「心物不二」,才是真正的真理。我們佛門弟子最忌諱的是偏激,我們是唯心的,「物」給放一邊了;我們是唯物的,「心」又給丟了,這不是佛法的 真正意思。真正的意義是告訴我們: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裡面有圓滿的物質,圓滿的物質裡面是通過心來認識的,所以他是一體,這才是佛法的解釋。

 

    我們就知道了,這個身體的行動是誰來主宰的?是我們的心。心是總司令,說讓你去動動手,是誰發出的命令?科學家講:你的大腦發出的命令。大腦的哪個細胞發出的命令?再追究下去是個無形的力量,這無形的力量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

 

    我們口乾了,想喝水,誰發出的信號?身體需要水了,這個信號傳到你大腦裡去了,大腦裡面有個力量,給你賦予行動,然後有了結果。所以說真正讓我們明了,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天的念頭、想法多麼重要。

 

    尤其我們年齡比較大一些的老菩薩們,一生當中為國家、為人民做了很多貢獻,真的是為了民族的發展,把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精力都奉獻出來了。這個時候退休 了,更應該把自己的心態調整過來,好好地來誦經、唸佛,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把我們這顆心重新地淨化,回歸到我們純淨純善的清淨的生活境界裡面,你就不容易 生病了。

 

    我們每天念「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在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心,幾十年當中,在紅塵俗世中已經埋沒得很深,已經是妄念很多,無法控制,愛 發脾氣,或者是說煩惱的事情、憂慮的事情很多。既然說了,「諸法無我,諸行無常」,過去的已經是過去了,你為什麼不灑脫點?過去的都過去了,人生重新開 始,那多麼好,多麼祥和。

 

    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純淨、純善,這也是佛門的養生之道,每天多開心。念「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光、無量壽,無盡的時空和我們的真心相應。唸佛不是迷信,所以別人見著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祝福你無量光、無量壽,多麼好!

 

佛教的真正意義

    我們要明了,佛教從創始到現在幾千年,其實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給我們人類文明,給我們的心境增添無限的能量和法喜,這才是真正的意義。這幾千年當中,不斷地發揚光大,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智慧和光明,這才是它真正的意義所在。

 

    我們初一、十五去廟裡敬香、磕頭,僅僅代表我們對佛的一種恭敬,對老師的一種探望,表尊師重道。在座的老菩薩們應該很清楚,過去讀書的時候,見到孔老夫子 的像要磕頭、禮拜,同樣一個道理,這就是表明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非常的厚道、非常的優秀,表示我們不忘記老師的恩德。我們清明去掃墓,也就是表我們對祖 先、對父母恩德的一種懷念,那不是迷信,這是所謂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聽說咱們中國拜祖宗,外國人很莫名其妙,說祖先你們都沒有看到,你們都不知道他們長得什麼樣,怎麼去拜呢?所以他們就很不理解。在中國可不是這個樣子的, 中國人一提到我們是炎黃子孫,多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都是一家人,大家庭。外國人沒有這個概念。所以我們中國人能夠團結一致,能夠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心 很齊,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一家人。不過是每一個支派,每一個流域,每一個生活方式不一樣,才造成我們在每一個地方的文化上的小差異,總體還是非常 圓滿的。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傳統能夠代代相傳,能夠發揚光大的原因,這是其他國家非常羨慕中國的。

 

    包括佛教也是如此,佛教在印度發展了幾百年以後,就開始衰落,開始沒有。等傳到中國以後,因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人心有很深厚的基礎,佛教到中國以後,給中國傳統文化增加了很多的養分,增加了很多的內涵在裡面,所以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裡,成為一體。

 

    談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家會想到是什麼呢?儒、釋、道。「儒」,教導我們孝親尊師,教導我們如何待人處世;「道」,教導我們如何讓心境平和下來,真正地讓 我們像老子所講的:「萬物與我一體,天地與我同根」,「一體」、「同根」——這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種包容,海納百川的思想,讓我們這個心放得開。我們的 心放開了以後,心情是多麼的歡喜。我們每一個人都歡喜,我們這個民族就充滿祥和的、一團和氣的福音。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太好了,是智慧的結晶。

 

    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唸佛的人,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做到「淨業三福」。就是說,你作為一個佛弟子,首先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條。

 

    佛門裡面沒有消極,不是你學佛以後,你的父母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社會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也不盡了,這是錯誤的。因為每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都有自己的使 命,都有自己的任務。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了,就應該像祖師講的敦倫盡分,就是要盡到我們每個人的本分;應該孝養父母,父母給予了我們這個身體,有這個身體以 後你才有現在的事業。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學佛了,就不會出現兒女不孝的情況,不會出現家庭矛盾。「孝養父母」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的,在佛門裡面也非 常重視,第一條裡面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佛教並非消極, 是非常積極的。

 

    「奉事師長」是講尊師重道,見到老師我們恭敬,表我們對於智慧的恭敬,對於文化的一種尊敬;還要有一顆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把我們的孝心,把我們尊師的心擴 大,能夠慈悲關愛一切人。不僅僅要關愛你的家人,你身邊的人,乃至於擴大到整個人類,整個天下,所以叫慈心。在佛門裡面,這個寓意更深了,「慈心不殺」, 不僅僅我們對於人類要有愛心,要能包容,甚至對於小動物都不忍心去傷害它,要有這顆心,來培養我們這個純淨、純善的心靈得到淨化,這就是我們真正入佛門的 基礎。

 

    一開始佛就告訴我們:你怎麼才能進佛門?標準是「善男子、善女人」。首先你要做到一條是個善人,如果你不是善人的話,在佛門當中就不圓滿了。如果我們社會都是善人了,都善了,那多祥和,外面就沒那麼多壞人了,沒有壞人了,我們的生活就沒有憂慮了,就沒有恐慌了。

 

    所以,可見得中華傳統文化包括佛教文化的普及,能夠消除很多不好的因素。為什麼有不好的因素?因為大家不明了有因果;不明了做了壞事以後,自己要受到相應 的懲罰。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你自己做的所感應的這個後果只有自己去承當。在我們一生當中,看到、聽到的現象當中,實例也非常非常多。

 

認真修學,把佛教落實到生活中去

    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對佛教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首先要肯定佛教真正的智慧,然後要不斷地學習佛教文化。就像過去的大文豪、詩人,都是佛學家,都是 佛教徒,都稱為居士。居士」就是在家的修行人,有修行、有學問、有道德,在人生當中有一定的覺悟,在佛門當中也有一定認識,才能夠稱為大德居士。

 

    在人生當中很不容易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機會遇到佛法,過去古代更是如此。因為佛講了,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你沒有緣分,聽也聽不到;沒有緣分,看也看 不到。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這一生當中的際遇都是有一個階段的。當我們明白這個以後,才知道我們這一生的所作所為,所有的果報跟你過去都有密切相 關的因果關係,只有我們明了以後認真去修學、認真去學習,才能夠讓我們把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緣補足。

 

    佛菩薩的教導就是讓我們開啟智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自己覺悟,然後去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覺悟就是讓一切眾生對於生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我們把 佛菩薩的教誨落實在現實生活當中去。真正地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一條非常重要,是現在眾生迫切需要的,這也是社會美滿的一個基礎。

 

    非常地感恩我們有這麼一個好的環境、好的氛圍,在這種祥和的氛圍裡生活、工作,學習佛法,來之不易!所以佛門裡面常講,我們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面。感恩 我們的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間來,我們要用行動、要用真心去感恩;要感恩國家、人民,因為有這麼一個安定、和平的環境,我們才能夠安居樂業,才能夠學習佛 法。

 

    過去,動盪的時候,人想學佛,想修行,沒這個條件。每天都在逃難、每天都在生活、奔波,很痛苦的時候沒有心情學。所以這個時代多麼幸福!我們要能夠知足、珍惜自己美好的時光,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在我們人生當中,如何能夠把這種安靜、祥和保持下去,更加的讓我們的人生有意義,讓後世的一切有緣眾生都能夠消災免難,都能夠祥和,那怎麼辦呢?就是讓大 家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都能夠明白。讓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當中,在生活當中,作為善的一個傳播者,用愛心、用善意對待你的家人,對待你身邊的人,讓他們都 能感受到,你學佛了,學佛以後有變化了,怎麼變了?不一樣了。

 

    過去愛發脾氣,過去愛上火,動不動就向你的家人發火,現在你學佛了,人變了。變了以後,你的家人感受到你的愛心,感受到你真正的是為對方著想的時候,他們自自然然就會包容你,就會諒解你。

 

    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道場,不一定在唸佛堂是我們修行的道場。其實我們在唸佛堂裡面所學到的知識,所修到的清淨心,要回饋到現實生活當中去。就是說我們要讓我們所修行的這個清淨心,給別人也帶來歡喜,帶來快樂,你才能夠在菩提路上沒有障礙。

 

    在這個環境當中,你說我學佛了,我修行了,你更加孤立了,這是錯誤的。因為大家對於佛教、對於學佛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認識就需要讓大家有一 個正確的認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之前,人家沒有看你、沒有聽你怎麼樣去說,首先看你學佛了,你對你周邊的人,你的家人有什麼一個變化,然後因為你的變化, 才能夠影響到周邊的人對佛法、佛教的一個認識。

 

    你學佛了,首先你的家庭就和諧了,最根本的,是我們的身體先和諧了。學佛的人因為你每天誦經、唸佛,每天所想的都是善的、都是好的,首先你的身體以前有毛 病,以前身體狀況很差,現在通過你的誦經、唸佛、拜佛、行善,這種種的善舉,把你的心情、心態調好了。調好了以後,本來有病,要吃很多藥,不吃藥了。為什 麼不吃藥了?因為你沒有病了。有病我們才去吃藥,藥只是起輔助作用,真正讓我們身體好的其實是我們的信心,是我們對生命的一種憧憬。

 

    就好像過去他們所講的一樣,說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每天很充實,事情很多,忘記了自己是個老人,退休以後,感覺到自己沒有事做了,想想為什麼退休了,因為自己老了。天天想老,三年的時間,老的程度,就比過去的十幾年還要厲害,心態變了嘛。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即使我們退休了,即使現在不去工作了,依然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我們也可以融入到我們這個社會大家庭裡面,做一些我們力所 能及的事情。馬路上有一片樹葉,我們把它給掃乾淨了,我們的心情是很開心的;馬路上有一堆垃圾,我們親手把它給清除掉了,我們這個心是很快樂的!這都是菩 薩事業。

 

    菩薩事業不是我們要做很多轟轟烈烈的,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其實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能體現到了。不在於事情的大小,在於我們真心。我們有一顆真誠的心 為社會,為人民去服務,無論你做的事情大小,不用管,關鍵在於我們能夠盡到我們自己的本分,你就會很坦然,會很自在,那多麼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學佛了,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就為了求往生極樂世界,現在什麼都不干了,什麼都放下了。放下,不是讓我們在手上放下,是讓我們心裡放下。我們心裡面是清淨的,心裡面是自在的,做事情就沒有障礙了。

 

    在佛門裡面有一個故事:當年,釋迦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向釋迦佛請教,怎麼樣才能開悟,怎麼樣修行才能夠很順利地往前進。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讓他放下。

 

    這個人很聽話,就把左手拎的東西放下了,跟佛說:佛啊,我把東西放下了,我怎麼樣才能進步?佛說:放下。還讓他放下。結果,他把右手的東西也放下了。雙手的東西全放下了,手上沒有東西了。又問佛,說我怎麼樣才能進步?佛說還要放下。

 

    他就不理解了,他說:我雙手的東西全放下了,我還放下什麼呢?佛就跟他解釋:不是讓你放下手裡的東西,是把你心裡面的東西放下,那才是真放下!你手上的東西全放下了,心裡面的那個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妄念煩惱全部沒有放下,其實,沒有放下!

 

    如果我們的心,真正是無私的,真正是放下的,我們手上的東西沒有障礙,就是佛在大乘經《華嚴經》裡面講的「四無礙」境界,就是理上沒有障礙,事上也沒有障礙,每一件事都沒有障礙。

 

    理論上是非常講得通的,因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每一個行動它都是獨立的。我今天的生活,今天過去了,明天不會再有。今天和明天,看上去基本上沒有什 麼區別,沒什麼兩樣,其實則不然。為什麼沒有兩樣?因為我們的意識心是相續的,感覺到變化不大。其實,今天就是今天,這一分鐘就是這一分鐘,這一分鐘過去 了以後,下一分鐘又不是這一分鐘的空間了,時間也不對了。所以它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我們在無常裡面,你去分別,你去執著,你去痛苦,就錯了!只有我 們有一個解脫的思想,灑脫的生活方式,你才能夠有所成就。

 

    佛門裡面講的道理,相當有哲理。所以過去的大德講:佛教,是哲學而超越哲學。為什麼呢?因為很多哲學家在研究佛經,佛講的理論又勝過一籌,這是因為佛的心量大。

 

    在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最可貴的,是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真正地斷惡修善,老實唸佛。唸佛,沒有離開生活:我們洗著碗,可以念「阿彌陀佛」;我們掃著地,可 以念「阿彌陀佛」;我們去馬路上給大家服務,也可以念「阿彌陀佛」,沒有障礙,不能說我天天躲在家裡念「阿彌陀佛」,別的事情都不去幹了。

 

    一切都是緣分。有這個緣分,我們該幹什麼的要幹什麼!你該在家裡面做飯的,好好做飯,把你的家庭照顧好,這就是你的道場。所以菩薩學處,菩薩行處,在什麼地方?它不分環境,不分行業,不分特定的生活方式。在我們一生當中,就能成就。

 

    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示現三十二化身。有示現國王身,大臣身,宰相身,甚至於童男童女身。示現不同的身份,就是告訴我們:你在哪一個行業都能成佛成菩薩,這樣才對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