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什麼是「聞、思、修」?應該怎麼理解?

 

    師:「聞」、「思」如果沒有行的基礎,你所聞的也是你的意識,你所思的還是你的思想,不是佛的思想。只有你真正有了修行的基礎,有了破煩惱的基礎,這時候的「聞、思、修」才能夠算得上和佛相應。

 

    我們是這樣的:「我要先聽聞,然後我再去思、去修。」如果你沒有修的基礎,你的思、你的聞,不能保證是正知正見。往往我們是:我們聽了很多年的經,我們在 聞;然後我們回去以後好好地去想,好好去思維;接著我們就按著這個做——你已經落在潛意識裡面去了,你所得到的已經是垃圾了,那個行為能夠標準嗎?不能標 準,不能正確。所以要邊修、邊聞、邊思,三者是同時完成的。

 

   「思」就是我們修持的感悟,「聞」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指導。我們聽到的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指導,我們聽到了方法,聽到了修行的好處,激發我們修行的願望了,你的願望起現行就是在「修」,過程是同時存在的。

 

   「聞、思、修」是同時存在的,不是一個出來,然後又出來一個,不是這個道理。因為沒有先後,同時存在,只不過是我們眾生覺悟不到,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但是我們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總是把它給分開了。

 

    所謂「聞、思、修」,你要想一下我們的思想。「聞」,比如說是我們的耳朵;「行」是表示我們的行為,都表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再說你這個人,你光有耳朵沒有 思想了,那你耳朵也不存在了,它也沒有知覺,所以根本是一個,你怎麼能把它分開呢?你不能說我光有行為,耳朵也沒有了,人是一體的。

 

    因為整體才是圓滿的佛性,我們所有的一切言語、行為,都是我們自性顯現的一種過程,只不過眾生迷了,有業障,不覺悟不覺察而已。佛菩薩看得很清楚,看得很 明白,能夠知道。眾生一切的現象都是佛性的起用,只不過是迷了以後,起的作用千差萬別,產生了種種喜怒哀樂,種種的不同,但是沒有離開根本,離開了根本那 就沒有法了。這樣講的話就比較深了。

 

    這就說明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動根源是一個,都是從這個根源裡面變化、演變出來的。怎麼演變出來?就是我們有妄念了,然後有了分別執著,產生了我們的言語和行動。「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每一個人的緣分不一樣,障礙也不同。

 

    很多人的觀念是:「我要先『聞』,然後回家去想想,思維思維,然後我再去做。」那「聞」、「思」就分開了。分開了以後,你「聞」的,你去想的時候,「聞」 的給忘掉了;你再去行的時候,「思」的東西也沒保留住,也忘掉了,所以還是以煩惱心來指揮你的煩惱心,最後找來的一定是煩惱。

 

    其實是有辦法的,就是眾生做不到,因為有執著,所以這個辦法不能生效。什麼辦法呢?破執著。所以,遇到逆緣、惡緣才是最磨煉人的時候,是最容易成就的時 候。因為善緣、歡喜緣你容易貪戀:「這個人對我那麼好,這個人那麼可愛。」就總是放不下,總是牽腸掛肚的;這個人天天找你麻煩,天天欺負你,你會想他嗎? 你肯定會討厭他,這個時候你會貪戀他嗎?不會貪戀,這個時候你就會想:「算了吧,解脫吧,還有什麼好執著的?」你看看,這個時候你更容易成就!

 

    同修:這個時候就是煩惱心即菩提嗎?

 

    師:這個時候是最大的增上緣,不是煩惱即菩提,是你能夠舍離你的貪愛。貪愛是煩惱,能把它舍掉,它還沒轉變成菩提。等你真正地放下了,清淨心就和菩提相 應,你真正覺悟了,它是菩提,這樣的話比較明確一點,如果說清淨即菩提,那麼清淨的程度不一樣,清淨到覺悟了,那就是菩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