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教經典 (2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玉耶女的故事

婦人之美,不是重視外表容貌,

應以內心的純潔善良、高貴典雅為重,

如此才稱得上真正的端莊美麗。

一日,佛陀為四眾弟子說法,一位長老匆匆由家裡來到佛說法的地方,禮拜佛陀後,就向佛陀稟告說:「世尊,我家中最近娶了個媳婦,自恃美貌,驕傲不馴,以種 種無禮的態度來對待公婆和丈夫;本想要以嚴厲的態度來教訓她,又恐怕無理取鬧;若任其憍慢放肆,又可能縱容她的貢高我慢到無可救藥的地步,豈不反而害了 她!世尊,可否請您明日到家中接受我的供養,順便為我的媳婦解說佛法,希望能使她接受教化,改變行為。」佛陀聽到長者的懇求,即刻答應。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如果「無緣大慈」是由有緣、有關係者「向外」擴展至無相關之無緣眾生,而發揮大慈心;則「同體大悲」則是將不相識、無相干之眾生「向內」融入自身的一部分,成為「同體」,並展現大慈願力,拔一切苦。

近 些日子以來,全球各地受「金融海嘯」之影響,許多人生活上遭遇極大的困苦,甚至被逼到走上絕路的慘況,令人感慨悲痛。不過,社會上仍有許多溫馨感人的善行 義舉,主動關懷、熱心捐助,幫助受苦的人度過難關。基本上,愈是艱困的時候,愈需世人秉持「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發揮佛教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 悲」的願力情懷。
「慈悲」是眾生所共具的佛性,究其意涵,「慈」是使一切眾生獲得安樂; 「悲」是願拔一切眾生之痛苦,而「大慈大悲」指的是發揮偉大的慈心與悲心,願眾生得其安樂,超拔痛苦,諸佛菩薩大都具有此慈悲精神與願力。根據佛教的說 法,慈悲可以分為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三種: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開,路就開

有一位父親,生了三個兒子,由於望子成龍,所以平日對子女管教嚴格,母親扮演著慈愛的角色。父親因最近公事比較忙,天天都早早出門,沒來得及和全家共進早餐。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看過去、未來,以及所有一切的好壞,最好只管你自己的現在。
10/29 與其爭取不可能得到的東西,不如善自珍惜運用所擁有的。
10/28 處理私人的事可以用「情」,處理公共事務,就必須用「理」。
10/27 人生地要務是學做人,那就是盡心、盡力、盡責、盡份。
10/26 人往往因為沒有認清自己,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聖嚴法師

  明朝憨山德清禪師(西元1546~1623年)教導的修行方法是「念起即捨」,每當念頭生起,便立即捨去。這不是抗拒或排斥念頭,只是不去理會它。因 此,如果禪修工夫沒有任何進展,很可能是因為你無法放下你的念頭。即使非常用心在法上,雜念仍會出現,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初學者;與其受它干擾,不如把 它轉化為精進用功的動力。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大乘佛教中,六度萬行是修練成佛的重要途徑。其中,“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指六種修成功德的要點。而“萬行”則是對六度的實踐。 “六度”即六種功德,如能貫徹地完成,便能成佛。每種功德均能去除一種特定的業障。

  • 佈施: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佈施 (財佈施) 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 (法佈施) 和信心的給予 (無畏佈施)。佈施能除去貪慳。
  • 持戒:恪守戒律 (如五戒,十戒) 等。另外捨己為人的精神也算是持戒。持戒能除去惡業。
  • 忍辱:不把任何對自己或教義的侮辱或攻擊放在心上、坦然面對苦難,以及培養耐性。忍辱能除去瞋恚。
  • 精進:簡而言之,就是勤勞地修行。精進能除去懈怠。
  • 禪定:心無雜念,不為俗物迷惑顛倒。禪定能除去散亂。
  • 般若:增進對佛法的瞭解、增長智慧。般若能除去愚癡。

在行六度時,不能另有目的 (例如佈施不能以追求地位、福報、名譽為目的),作成的功德方能稱為波羅蜜.


六度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第四集) 
心靈環保 
1.
用平常心面對不平常之事。

2.得理讓三分,理直氣要柔。

3.察覺自己情緒起伏、不穩定時,要馬上回到呼吸。體驗呼吸、感覺呼吸,就能漸漸安穩下來。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三)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慈悲行願

1.為為善惡在一念間,修修福慧於方寸中。

2.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小小善願能救世界。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貳)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自在人生

1. 謙下尊上,是菩薩行者的重要功課。
2. 用奉獻代替爭取,以惜福代替享福。
3. 自愛愛人,愛一切眾生;自救救人,救一切眾生。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3.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4.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5.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對夫妻,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

也常布施,

參加法會,聽聽弘法,也皈依三寶,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這個功德利益非常大,一共有十二條,都是佛經上所說的。這裡只扼要的介紹一下。

第一,脫離病苦。
《藥師經》上說如果要想解除疾病痛苦,就應該受持八關齋戒,受持八關齋戒疾病必然逐漸減少。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朝有位德山大師,俗姓周。精研律藏,通達諸經,尤擅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人稱「周金剛」。


當時,禪宗在南方很盛行,德山大師認為:「出家沙門,千劫學佛的威儀,萬劫學佛的細行,都不一定能學成佛道。南方禪宗竟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根本已經著魔,誤人誤己。」德山大師決定去喚醒他們,以報答佛恩。挑著自己寫的《青龍疏鈔》,往南方走去。
途中肚子餓了,尋著香味來到一家餅店。店裡有位老婆婆正在賣燒餅,大師就走進店裡,想買個餅充飢。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佛者性體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眾 也,眾亦性體也。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則出家在家通稱,以性理無二致也。性體迷於事理則穢,穢則為眾,性體覺於事理則淨,淨則為佛。所以眾必除穢而轉 淨,不淨不得作佛,佛已純淨而能知穢,知穢始能覺眾。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祖云:心穢土穢,心淨土淨。從知佛眾淨穢,皆在於心,此為淨宗之法要,亦 全藏之綱領也。三藏浩浩,無非明淨,通途遠而難,三經鼎足善巧,別徑近而易。世界悉檀,先以欲牽,能順其穢,帶業往生,伏惑出世,能融其穢。由順而融,及 近上善熏習,享樂蓮邦潛移,自然心念三寶轉淨矣。遇此而不振奮,甘於沉沒,佛恩己靈,俱深辜負矣。然三經修法,亦分難易,小本彌陀,一心持名,徑中又徑最 易,故修者普。大本無量壽經,詳說緣因,開發善根為助,較繁修少。若夫觀經,依經所示,以心作觀,少違教義,名為邪觀,名為妄想。而聖境廣大,凡心隘陋, 十三觀雖開方便,心粗境細,猶難作到,故從古修者講者,直鳳毛麟角如也。或言三經鼎峙,豈宜知一忽二,言固如是,然亦有說也。是行宜守專,知必求全,行不 專則定不成,知不全則慧不生。無定無慧,於淨何有,有淨萬人去者,必明乎此也。今之學者,問以何為淨穢,愕然茫然,無以應。問以何生西後,始悉憶念三寶, 又茫然,無以應。問以心佛交感,九品生相,七寶有想,人天凡相等,俱無所應。是不知淨,無有淨,唐捐其功,乃不讀觀經之過也。宿德道源法師者,乘願再來人 也,示生豫州,幼出家受具足戒。遍參名山,精天臺教義,曾久卓錫靈巖,喜宏淨。來臺建海會寺,為三臺專一之淨宗道場也。憫學人呰封,於臺北志蓮精舍,敷講 觀無量壽經,由振教法師記錄,批郤導窾,深入淺出,微密顯章,如指掌文。記錄,文取語體,義皆暢達,可稱雙璧,不同智疏體鈔,必精臺教後能讀也。道公久病 目,視力艱,每講經以深鏡助之,不自為苦。此經講座圓滿,世臘適臻八秩,為眾忘身,其悲心至於斯也。茲者斯講流通,三寶云何,淨穢奚別,九品等相,心佛是 誰,無餘蘊矣。猶之孽海慈航,待於津岸,尚徘徊不登,寧非不智也哉。余不敏,讀正感焉,公來徵序,欣然而有辭。謹述所知,隨喜勸請來者,時哉時哉,不可復 失。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便是天耳通,真正的天耳通是遠離一切的煩惱雜念和不清靜的言語,不但不聽是非,而且能將是非轉為佛法,

當做教育,在生命中所聽的全是清淨法音,這就是天耳通,。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第一部 需要修行嗎?:需要修行嗎?


不論在東方或西方,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禪直指人心,不需要什麼修行方法。這種錯誤觀念很容易讓人以為,人本來就是佛,已經開悟了,根本不需要修行。另外還有一種錯誤觀念,就是認為說:沒錯,我們的確需要修行,那就是不斷地打坐、打坐、打坐。

打坐開悟好比磚頭磨鏡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梵網經》云:「菩薩戒是諸佛之本原,是菩薩之根本。」換言之,菩薩是由於受了『菩薩戒』而來,而三世諸佛也是由於菩薩行『菩薩道』而成,是故『菩薩戒』也 是諸佛之本原。所以要證得『佛果』,一定先要受持『菩薩戒』。已受持『菩薩戒』的在家男眾稱為『優婆塞』,而在家女眾稱為『優婆夷』,未受持此戒者,就不 可以如此稱呼,不為佛制所承認故。至於何謂『優婆塞戒六重二十八輕』?茲依《菩薩優婆塞戒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六重』:(1)雖為身命悉不應殺,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2)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3)雖為身命 不得虛說(妄語),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4)雖為身命不得邪婬,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5)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 有過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6)雖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幻燈片播放

valerius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